《漢書》又被稱為《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價值,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中國史學(xué)“前四史”。老黃為您講述精彩的《漢書》故事。
《詩》《書》《禮》《易》《樂》《春秋》謂之“六經(jīng)”,上學(xué)時只知道背這句話,原來說得如此清楚在這兒??!請看《<漢書>研讀》第166章:
禮記與樂記
《禮古經(jīng)》五十六卷;《經(jīng)》十七篇,有后氏、戴氏兩家學(xué)說;《記》一百三十一篇,為孔子七十弟子的后人學(xué)者記載;《明堂陰陽》三十三篇,是關(guān)于古代明堂的遺事;《王史氏》二十一篇,為孔子七十弟子的后人學(xué)者記載;《曲臺后倉》九篇;《中庸說》二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周官經(jīng)》六篇,為王莽時期劉歆設(shè)置的博士記載;《周官傳》四篇;《軍禮司馬法》一百五十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記載的是漢武帝時期;《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為石渠的議奏記載。
以上關(guān)于《禮》的學(xué)說共十三家,共計五百五十五篇,收入《司馬法》一家,共一百五十五篇。
《易經(jīng)》中說:“有關(guān)夫婦父子君臣上下之序,禮義都有規(guī)定?!钡且驗榈弁醯馁|(zhì)樸與文采不同,各個世代都有所損益,到周朝就規(guī)定得更加詳細(xì),每件事都有具備制度,所以才說:“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敝艹ヂ浜?,諸侯們都紛紛逾越法度,擔(dān)心其傷害到自己,就消滅掉典籍記載,孔子時代已經(jīng)很不完備了,到了秦朝則徹底崩壞。
漢朝建立后,魯國人高堂生傳授《士禮》十七篇。到了漢宣帝時期,后倉的研究最為精確。戴德、戴圣、慶普都是后倉的弟子,三家都立于學(xué)官?!抖Y古經(jīng)》出自于魯國的淹中和孔氏家中,與高堂生的十七篇文相似,只不過多出來三十九篇。至于《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到的,大多是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制度,雖然不很完備,卻仍然比后倉等人推論的《士禮》向天子陳述的要多。
《樂記》二十三篇;《王禹記》二十四篇;《雅歌詩》四篇;《雅琴趙氏》七篇,趙氏名定,渤海郡人,由漢宣帝時期的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師氏》八篇,師氏名中,東海人,相傳是師曠的后人;《雅琴龍氏》九十九篇,龍氏名德,梁國人。
以上關(guān)于《樂》的學(xué)說共六家,共計一百六十五篇,出自于淮南人劉向等人的《琴頌》七篇。
《易經(jīng)》中說:“先王制作音樂崇尚大德,殷商用于祭祀上天,配享于本朝的祖考?!彼詮狞S帝直到以下三代,音樂各自有名??鬃诱f:“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眱烧呦嗯c并行。周朝衰落后,音樂尤其衰敗,雖然仍然以雅音音律作為節(jié)奏,卻又被鄭、衛(wèi)的民間音樂擾亂,所以沒有留下法度。漢朝建立后,制氏認(rèn)為雅樂聲律,他們家世代都在樂宮,所以能記錄其中的鏗鏘鼓舞,卻不能說明其大義。六國的君主中,魏文侯最喜歡好古,漢文帝時期得到樂人竇公,他獻(xiàn)上收藏的音樂書籍,這就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樂》樂章。漢武帝時,河間獻(xiàn)王劉德喜歡儒學(xué),和毛生等人共同采集《周官》以及諸子百家中關(guān)于樂事的,寫成《樂記》,獻(xiàn)上八佾之舞,和制氏的差不多。內(nèi)史丞王定把其傳授給常山人王禹。王禹在漢成帝時期擔(dān)任謁者,多次論述其大義,獻(xiàn)上二十四卷記載。劉向在校對書籍時,得到《樂記》二十三篇,和王禹的不同,這方面的學(xué)問越來越衰弱了。
《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經(jīng)》十一卷,有公羊、谷梁兩家學(xué)說;《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是魯國的太史官;《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是齊國人;《谷梁傳》十一卷,谷梁子是魯國人;《鄒氏傳》十一卷;《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左氏微》二篇;《鐸氏微》三篇,鐸氏是楚國太傅鐸椒;《張氏微》十篇;《虞氏微傳》二篇,虞氏是趙國的相國虞卿;《公羊外傳》五十篇;《谷梁外傳》二十篇;《公羊章句》三十八篇;《谷梁章句》三十三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公羊顏氏記》十一篇;《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議奏》三十九篇,為石渠的論述;《國語》二十一篇,為左丘明所著;《新國語》五十四篇,是劉向從《國語》中分出的部分;《世本》十五篇,為古史官記載的黃帝以來到春秋時期的諸侯大夫;《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記載的是春秋之后的事;《奏事》二十篇,為秦國時期大臣奏報的事情,以及刻石名山文;《楚漢春秋》九篇,為陸賈所記載;《太史公》一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其中有馮商所續(xù)的《太史公》七篇;《太古以來年紀(jì)》二篇;《漢著記》百九十卷;《漢大年紀(jì)》五篇。
以上關(guān)于《春秋》的共計二十三家,共計九百四十八篇,刪減去《太史公》四篇。
古代帝王都設(shè)有史官,帝王的一舉一動必須要寫入書中,這是用來提醒其慎言慎行,其行為要作為后世法則。帝王身邊有左史記錄其說話,右史記錄其行動,其行動記錄下來就是《春秋》,其言語記錄下來就是《尚書》,帝王沒有不遵守這個規(guī)矩的。周王室衰落后,所記載的書籍相應(yīng)殘缺??鬃铀即媲按ト耸聵I(yè)時說道:“夏朝的禮儀我能講述,杞國的事就無法論證;殷商的禮儀我也能講述,但宋國的事就無法論證。這是因為其文獻(xiàn)不足的緣故,只要文獻(xiàn)充足就能論證。”
因為魯國是周公的封國,所以禮儀齊備,史官記載有法可依,所以左丘明在觀看了其歷史記載,根據(jù)其行事過程,依據(jù)人道,用成績來建立功績,用失敗確定處罰,用日月來確定歷數(shù),用朝聘來訂正禮樂。其中有褒揚隱諱貶損的,有些不能直接書寫,就口授給自己的弟子,弟子退出后的說法就各不相同了。左丘明擔(dān)心弟子們按照自己的領(lǐng)會去傳播,會失掉事情的本真,所以就論述其本事而作傳,這說明孔子是不會用空言來解說經(jīng)書的?!洞呵铩分杏匈H損當(dāng)政君臣的,他們都很有威權(quán)勢力,這些人的事情就形成于解釋的傳記中。之所以要隱藏其書后秘而不宣,是為了避免寫書者遭遇傷害。等到未世人們口頭流傳起來,就有了《公羊》《谷梁》《鄒》《夾》四家解釋的《傳》。這四家之中,《公羊》《谷梁》都立于學(xué)官,鄒氏沒有記載其老師,夾氏沒有傳世的書籍。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自孔子家的墻壁中,有兩篇《子張》;《齊》二十二篇,多出《問王》《知道》兩篇;《魯》二十篇;《傳》十九篇;《齊說》二十九篇;《魯夏侯說》二十一篇;《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魯王駿說》二十篇;《燕傳說》三卷;《議奏》十八篇,為石渠的論述;《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孔子三朝》七篇;《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以上關(guān)于《論語》的學(xué)說共十二家,共計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是記載孔子回答其弟子及當(dāng)時人的提問,以及其門徒相互問答的一部書。當(dāng)時弟子對于孔子的言行各自有所記錄??鬃尤ナ篮螅牡茏娱T人相互收集并記錄下來,所以稱為《論語》。漢朝建立后,有齊、魯兩家論語。傳授《齊論語》的,有昌邑人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亙魚、尚書令五鹿人充宗、膠東庸生等人,只有王堡是其中的名家。傳授《魯論語》的,有寶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國人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都是當(dāng)時的名家。最后張禹的解釋流傳于后世。
論語
黃其軍
作于2021年8月13日(古歷辛丑年七月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