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翔《飲酒(其五)》
教學設計及評析
一、直接入題,朗讀詩歌
1.出示詩歌,把韻腳的字涂綠,先學生齊讀,再教師明確押韻,要求把韻腳讀響亮一些,再讓學生齊讀。
2.思考:名為飲酒,詩中無“酒”,是否跑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飲酒》二十首,有十首帶“酒”字或“杯”、“盞”字的,《飲酒》是飲酒之后寫的詩,詩中有酒意。
二、品析詩歌意趣
(一)明確目標和“知人論詩”
1.意趣=情趣+理趣
教師適當解釋:情趣指情感;理趣,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例,點到即明。
2.簡介陶淵明
3.補充材料:
任彭澤令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
師生議“小兒”之意,又講“五斗米折腰”典故,穿插李白的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二)賞析分三層
1.賞析第1層
(1) 講解“人境”
PPT:
人境之上:(仙境)
人境之下:(鬼境)
人境之平:(野境)
何謂“野境”,即山林之境。
PPT:
小隱于野(山林)
大隱于市(人境)
(2)何謂“車馬喧”
師生互動:小官坐牛車、驢車,再大點的官坐馬車,車馬喧指官場喧囂。
(3)何謂“心遠”
遠:形容詞做動詞,遠離,心靈遠離官場。
“偏”怎樣解釋?偏:偏僻,寧靜
PPT:
喧:爭名奪利
偏:靜心審美
(4)心遠地自偏,情趣?理趣?
學生回答:因為……就……或只要……就……(理趣)
PPT:
(1)層
大隱之道
心遠地偏
2.賞析(2)層
出示“采菊東籬下……飛鳥相與還”句
(1)采菊東籬,換采“花”?
學生回答:菊花不像牡丹……不爭陽光、土地,秋冷,耐寒等
PPT:
菊:凌霜綻放,不與群芳爭艷,象征與世無爭、清高自守的品格。
“采菊……”這句話暗喻著作者與世無爭、清高自守的隱士情懷。 PPT:
采菊東籬下
與世無爭,清高自守
隱士情懷
(2) “悠然”教參上的解釋是:閑適、淡泊的樣子。請你們描述一下你理解的悠然是什么感覺?用一個詞或者幾句話。
生:挺舒服
師:悠悠然
生:沒事干,不被事物掌控
師:描述一下
生:沒有牽掛,(沒有)對物質的牽掛
師:描述一下自己的狀態(tài)
生:不恐懼
生:佛系……居無定所。
師……
出示PPT
悠然之感
慢慢悠悠,輕輕松松,暈暈乎乎,飄飄搖搖,自由自在
師:暈暈乎乎,喝過酒了。
(3)爭議:是悠然見南山,還是悠然現(xiàn)南山?
互動之后出示PPT
悠然見南山
悠然現(xiàn)南山
詩人與南山
相互悠然
出示材料PPT
李白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辛棄疾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小結:審美至境,物我兩忘。
(4)“日夕佳”寓意何在?
生:傍晚的夕陽很好。
師:這是寫景。
生: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日夕:晚年,如央視“夕陽紅”節(jié)目。晚年的生活最美。
PPT:日夕佳:晚年的生活最美。
(5)飛鳥相與還,寓意何在?
生:感慨單身,沒老婆。
師:陶淵明一個老婆五個孩子。攜家歸田。
PPT:
賞析(2)層
采菊(志趣高潔)
見山(心境悠然)
夕佳(晚年最美)
鳥還(生活溫馨)
PPT: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
師:陶詩落實了王國維的這句話。
小結出示PPT
(2)層
大隱之樂,物我兩忘
(情趣)
PPT: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 出示PPT:
得意忘言:意趣既然心領神會,那就沒有必要表達了。 既然領會了詩中的真意趣,又何必再用語言把它說清楚?一旦說清楚,還有詩味嗎? 三、寫作:《贊陶潛詩》 精誠、精煉、精彩 微文或小詩。 師:要求:“精誠”說人話,“精煉”說短話,“精彩”說有文采的話。 2.出示學生作品,教師邊讀邊點評。教師點評精準,語言幽默。 補充:陶淵明的鐵桿粉絲蘇東坡,《和陶集》,后世出現(xiàn)許多“和陶詩”, 蘇東坡說寫作:開始平淡,然后絢爛,最后“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趙謙翔老師是清華附中特級教師,首都師范大學兼職教育碩士導師,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吉林省教育學院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班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曾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十杰中小學中青年教師”稱號及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趙老師的“綠色語文”,曾被《人民教育》《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等多家刊物介紹推廣。近年來,應邀在全國各地報告二百余場,深受好評。 所謂“綠色語文”,是針對穿靴戴帽的“灰色語文”而言的。“綠色”,是自然本色的,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yǎng);其實質是使人的智力和潛能得到全面發(fā)展,人的精神素質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為學生打下“終身發(fā)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終促進學生精神的健康成長、個性的健全發(fā)展。 “綠色語文”就是培養(yǎng)“親情”的語文。這“親情”就是對中華民族的母語的一往情深、地久天長的鐘情。 “綠色語文”就是培養(yǎng)“愛心”的語文。這“愛心”就是愛自己、愛他人、愛祖國、愛人類、愛自然的博愛之心。 “綠色語文”就是培養(yǎng)“習慣”的語文。這“習慣”就是“含英咀華”地讀,“錘章煉句”地寫,“語不驚人死不休”。 在趙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的“綠色”是簡潔。沒有“穿靴戴帽”,直接入題,直奔“語文”而去,抓住了詩歌的語言特色——“押韻”和詩題的特點——統(tǒng)領全篇,為下面的“意趣”做好了鋪墊。 我們看到的“綠色”是“咀嚼”。整堂課,趙老師分三個小層對詩歌進行賞析,每層都抓住幾個關鍵字詞或問題進行“咀嚼”,最后歸結到理趣、情趣、意趣上來。學生在“咬文嚼字”中“含英咀華”,語文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我們看到的“綠色”是擴展。本節(jié)課,趙老師依據(jù)文本,又不拘于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穿插擴展,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和“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莊子》中的“得魚忘筌”的典故。這些資料嵌入恰當,簡約明白,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詩中的情感和意趣,又豐富了教學內容,提升了詩歌的厚度。 我們看到的“綠色”是“習得”。本節(jié)課上,趙老師講練結合,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讀、說、品、賞,還訓練了學生的寫。課堂最后的練筆,寫作角度設置巧妙,既讓學生總結這堂課的收獲,又提高了寫微文或小詩的能力,豐富了課堂內容,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 我們看到的“綠色”還有和諧。趙老師這節(jié)課的PPT比較多,但每一張都是對詩歌的有益補充,對學生的有效引領。在老師的啟思中,師生輕松愉快地與文本展開對話,思想得以碰撞,情感達到共鳴,課堂始終在充滿著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流淌,成為學生思想的運動場和靈魂棲息的樂園。
總之,找老師的“綠色語文”,讓我們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機,感受到了生命的成長。(賞析:袁建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