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盡頭到底是什么?是相濡以沫還是相看兩厭,是陪伴終生還是出軌、離婚、小三?
2024年4月,有這樣一條視頻火上了熱搜:
云南昆明的一個妻子發(fā)現(xiàn)丈夫最近的行為不對勁,于是在丈夫外出時一路尾隨,卻看到丈夫在公園里和第三者一起蕩秋千。
如果不知道其中一個是有婦之夫,看著這兩個人溫馨幸福的背影,還會以為他們是一對正在戀愛的情侶。
妻子說:“我的兩個孩子問他要十塊錢都不給,情人打電話說哪里好玩,風雨無阻都要去?!?/span>
開學都半個學期了,小孩的書本還沒買齊,但是小三的孩子一說哪里的東西好吃,他立馬就帶著去吃。”
不僅如此,在事情敗露之后,妻子想要離婚,丈夫竟然揚言:只要你敢離婚或者找別人,我就來把你全家都捅死!
諸如此類的失敗婚姻案例不勝枚舉,不怪網(wǎng)友們犀利評價:“這個世界給我一種結了婚就要完蛋了的感覺。”
如果婚姻注定走向冷漠、走向出軌,那結婚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一位朋友的回答我聽了非常喜歡:
其實,結婚和交朋友一樣,都是為了帶著你走向一個全新的、更好的生活。
一旦你發(fā)現(xiàn)這樣的生活跌落出了預期之外,請不要猶豫,盡快抽身離開。
付出會換來付出嗎?
在婚姻中,幾乎所有的夫妻都不約而同地演化出一個原則:誰無法忍受,就由誰主動承擔。
但有些時候,主動承擔換來的卻是另一半變本加厲的“甩鍋”和推卸責任。
我曾與一位新婚一年的女士短暫交流過,她說:“我老公有個壞毛病,每瓶飲料都喝不完也不扔掉,往某個地方一放就不再管了?!?/span>
“冬天還好,夏天立馬就長蟲子,說了他也不聽;其他的小事也是這樣,地臟了我叫他去拖,他說沒覺得臟?!?/span>
“衣服堆在一起叫他收拾,他說他還要穿。沒辦法,這些事都只能我來幫他干。”
心理學中的投射效應指出,個體會將自己的情感、觀點、性格特征轉嫁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應該和自己相似。
就像善良的人認為他人也都是善良的;追星的人認為別人也應該也覺得自己的偶像有很多優(yōu)點,等等。
可投射效應帶來的只是一種虛假的認知偏差,在它的背后是殘酷的現(xiàn)實。
不要指望有人會因為你的善良而對你善良,因為你的付出而對你付出。
婚姻是人的第二個出生點,與生理上的“出生”不同,這次的的道路由你自己選擇,也將由你自己把握。
愛情還是自由?
英國一句古典諺語說:“永遠不要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狈催^來說,不要預設這杯牛奶一定會打翻。
很多人看過了社交平臺上的婚姻失敗案例,先入為主地對婚姻產(chǎn)生了一定的恐懼或者抵觸心理,想要保持獨身的思想觀念在年輕人中愈演愈烈。
而當你帶著這種抵觸心理去認識一位異性、進入一段戀愛,就已經(jīng)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段感情一定是會失敗的。
很多步入中年的網(wǎng)友現(xiàn)身說法:“我和我老婆分房睡了三年了,現(xiàn)在話題只有吃什么、買什么和孩子,沒有其它任何共同話題?!?/span>
“我倆的生活習慣和作息完全不一樣,十幾年了也沒掰正過來,他就喜歡打臺球、釣魚,給不了我任何溫暖和關心。”
即使一些夫妻有心想要維護婚姻關系,卻也不知道從何下手。
在心理學中的“人際吸引增減原則(又叫得失原則)”中,人們總是更偏愛那些對自己喜愛、贊揚逐漸增加的個體,不喜歡那些逐漸減少的個體。
同樣地,人們也傾向于喜歡那些對自己由負面評價轉向正面評價的個體,討厭那些對自己由肯定到否定的群體。
夫妻相處久了,早就揭開了戀愛中的那層神秘面紗,互相了解透徹了。
年輕時滿眼的崇拜仰望、熱烈激情,也全都變成了嘲諷冷眼、互相揭短。
這就是一個贊揚逐漸變少、從肯定變?yōu)榉穸ǖ倪^程。
很多夫妻的感情都消磨在了對于彼此的貶低、打壓之中,甚至連一句“我愛你”也成為了說不出口的話語。
婚姻本應賦予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讓我們在彼此的陪伴中獲取到溫暖和力量。
它就像你來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面對的一次至關重要的選擇,假如前方風雨大作,請立刻回頭;
如果道路兩旁栽滿鮮花,就和你攜手的那個人一起幸福的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