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隔壁老王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方藍字??即可“關注”。
我晚上寫好文章之后問東林夕亭,“你現(xiàn)在又不睡,干嘛不自己寫?”
他說他在思考一個大問題:“之前跟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朋友說,你不能讓你的路越走越窄,該延伸要延伸,該拓寬思路要拓寬,不能總想著靠一種寫法一勞永逸。當時我雖然明白他在說什么,不過不知不覺間,還是把路走窄了。”
東林所說的把路走窄了,是把情感局限在婚戀的問題上,而事實上,情感是個很大的概念,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感,婚戀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我們具體討論“情感”一詞時,把人分為兩派:學院派和感受派。學院派的人喜歡講理論,會從心理學等角度照本宣科,說情感是什么,說別人的理解是錯的。而感受派的人則喜歡講感受,喜歡尋求共鳴,懂得感同身受。
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人活著,感受才顯得更重要,至少你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這樣才能確定自己的圈子,確定在某些問題上,你不是一個人在承受。
就比如今天我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個話題,講的就是感受,這種感受,其實也是情感的一部分:
沒有人提起這方面的討論點時,大家雖然各自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但有時候被影響到不愿意跟別人交流,也就只好各自悶在心里。而有了一個共同的討論點之后,大家各自說出自己的感受,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都不是你一個人在承受。
看了上面兩張圖的內容之后,就很容易理解“我們?yōu)槭裁磿﹀X那么執(zhí)著”了,原因有可能來自于父母。
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雖然三觀不是只包括錢,但是錢可以反過來影響人的三觀,尤其是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孩子從小就感受不到正確的三觀,長大后再想培養(yǎng),真的沒那么容易。
我個人也對上面兩張圖中所講的問題感同身受,長大之后有很長一段時間只知道存錢,不太敢花錢,稍微花多一點錢就有愧疚感。其實,賺錢不就是為了花錢嗎?如果只賺錢不花錢,還有什么意義呢?
對于我們父母那一輩人來說,他們的觀念也就那樣了,不太好改變。而對于我們這一輩人來說,既然意識到了親子教育方面存在的情感問題,就不能繼續(xù)傳承不正確的三觀給下一代,不然你所承受過的不好的感受,還得讓你的孩子重新承受一遍,你說是嗎?
我是隔壁老王,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你的父母,也總是說家里沒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