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九首
其一∶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其二∶
辭家夙嚴駕,當往至無終。
問君今何行?非商復非戎。
聞有田子泰,節(jié)義為士雄。
斯人久已死,鄉(xiāng)里習其風。
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
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其三∶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四∶
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
暮作歸云宅,朝為飛鳥堂。
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
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頹基無遺主,游魂在何方!
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
其五∶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
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
青松夾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
愿留就君住,從令至歲寒。
其六∶
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
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
厭聞世上語,結友到臨淄。
稷下多談士,指彼決吾疑。
裝束既有日,已與家人辭。
行行停出門,還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長,但畏人我欺。
萬一不合意,永為世笑嗤。
伊懷難具道,為君作此詩。
其七∶
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間月,灼灼月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其八∶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
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
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其九∶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3.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①。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②。翩翩新來燕③,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④。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⑤。我心固匪石⑥,君情定何如?
【注釋】①仲春:即陰歷二月,為春季之中。遘:遇。時雨:應時的雨,使草木滋生。東隅:東方。這兩句是說仲春時節(jié)春雨應時而降,春雷開始震響。 ②蟄:蟲類伏藏。眾蟄:指冬眠的蟲類。潛:藏。駭:驚。舒:展。這兩句是說潛藏的蟲類受到了驚動,草木也縱橫滋生舒展了。 ③翩翩:鳥飛輕快的樣子。這句和下句是說新近飛回來的燕子,成雙成對地到我屋里來。 ④先巢:故巢。故:仍舊。相將:相與、相偕。舊居:指故巢。這兩句是說先前的巢仍然存在,它們相與回到原處。 ⑤這兩句是說自從分別以來,門庭一天天地荒蕪了。 ⑥匪:即非。我心匪石:用《詩經(jīng)·邶風·柏舟》中的話:“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意思是我的心并非石頭,是不可轉動的。表示意志專一不可扭轉。這句和下句是說我長期隱居的意志堅定不移,不知你的心情如何?
【賞析】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隱,從此開始躬耕自資的生涯。義熙十四年,劉裕殺安帝,立恭帝。元熙二年(420),劉裕篡晉稱宋,廢恭帝,并于次年殺之。已經(jīng)歸隱十六、七年的陶淵明,寫下了一系列詩篇,寄托對晉朝的懷念,和對劉裕的憤慨?!稊M古》九首,聯(lián)章而為一組,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所指出:“此九章專感革運。”這里是其中的第三首。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遘,遇。仲春二月,逢上了及時雨。第一聲春雷,亦從東方響起——春天又從東方回來了。“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眾類冬眠之蟄蟲,暗中皆被春雷驚醒,沾了春雨的草木,枝枝葉葉縱橫舒展。以上四句,“眾蟄”句承“始雷”句來,“草木”句則承“遘時雨”句來。此四句寫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機,“草木縱橫舒”之“舒”,尤其傳神。杜甫《續(xù)得觀書》“時危草木舒”之句,頗可參玩。“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一雙剛剛到來的燕子,翩翩飛進我的屋里。“翩翩”、“雙雙”,兩組疊字分別舉于句首,活潑潑地,直是狀出燕子之神態(tài)。如在目前,毫不費力。“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先巢”、“舊居”,皆指舊有之燕巢。“相將”即相偕。粱上舊巢依然還在,這雙燕子一下子便尋到了舊巢,飛了進去,住了下來。原來,這雙燕子是詩人家的老朋友呢。曰“相將”,曰“舊居”,看詩人說得多么親切,這已經(jīng)是擬人口吻,我亦具物之情矣。燕子之能認取舊巢,這件尋常小事,深深觸動了詩人之別樣情懷。他情不自禁地問那燕子:“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自從去年分別以來,我家門庭是一天天荒蕪了,我的心仍然是堅定不移,但不知您的心情究竟如何?“我心固匪石”之句,用《詩經(jīng)·邶風·柏舟》成語:“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此句下筆極有力度,有如壁立千仞;亦極具深度,實托喻了詩人堅貞不渝之品節(jié)。“君情定何如”之結句,則極富風趣,余味不盡。倘若燕子有知,定作如此答語:縱然君家門庭荒蕪,可是我心亦依然不改,只認取舊家故巢而已,不然,又怎會飛回君家呢?清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謂:“末四句亦作燕語方有味。”此說實不通。“門庭日荒蕪”,“日”者,一天天也,門庭一天天荒蕪,此是主人所見,故非燕語。
誠如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所評:“此篇托言不背棄之義。”那么,陶淵明的棄官歸隱,與不背棄晉朝之間,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實并不矛盾。當義熙元年陶淵明棄官歸隱之際,東晉政權實巳掌握在劉裕手中?!端螘?#183;陶潛傳》云:“(潛)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異代,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出仕。”至晉亡以后,淵明之詩文,亦絕不書宋之年號,即不奉其正朔。如實地說,歸隱之志與故國之思在淵明原是一致的,用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說,這就是節(jié)義。品節(jié)道義,是陶淵明一生之立身根本。
淵明此詩之藝術特色,令人稱道者實多。首先是極為風趣又極具風骨。詩人與燕子之對話,十分風趣、幽默。在這份風趣、幽默之中,卻蘊藏著一種極嚴肅的人生態(tài)度,極堅卓的品節(jié)。這是詩歌史上一篇別開生面的優(yōu)秀作品。其次,是以眾蟄驚雷、草木怒生的大好春天,與“無人可語,但以語燕”(《陶詩析義》)的孤獨寂寞相對照,從而默示出詩人悲懷之深沉。大好春光愈熱鬧,則詩人之孤獨寂寞便愈凸出,其悲懷之深亦愈凸出。再次,是語言平淡自然而有奇趣精采。全詩語言,讀來平淡自然,可是細心體會,詩人用“時”、“始”、“舒”、“新”等語,表達春天一到大自然就發(fā)生的那種種最新變化,是多么銳敏、精當。用“我心匪石”之成語,中間施以一“固”字,表達故國之思,其從容不迫之中,又是何等堅卓挺拔。東坡曾說:“淵明詩初讀若散緩,熟視之有奇趣。”(《冷齋夜話》引)確是會心之言。人們常說淵明詩是絢爛歸于平淡,其實,要從平淡自然之中,見出其奇趣精采,尤其是一段絢爛之精神,讀淵明詩方是不枉。
4.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暮作歸云宅,朝為飛鳥堂。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頹基無遺主,游魂在何方?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
“擬古”意思是摹擬古詩,此詩張玉谷說是“擬登廢樓遠望而傷榮華不久之詩”(《古詩賞析》)。登高望遠而有所思,乃是古詩中最常見的意境。此詩明言“擬古”,則登樓之事,未必實有,而只是虛構形象,借以抒發(fā)情懷。
“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迢迢”、“百尺”都是形容樓高,李商隱詩句“迢遞高城百尺樓”(《安定城樓》)大概由此而來。“四荒”,四外極遠之地。由于樓高,極遠的地方都看得很“分明”,這又可看作是從對面來寫樓高。“暮作歸云宅,朝為飛鳥堂。”這兩句是說,這座樓傍晚有云彩飄入,早晨有飛鳥鳴聚。這一方面還是形容樓高,王勃形容“滕王高閣”“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筆法相似。另一方面,是寫此樓之廢,只有云鳥棲息,而不見人蹤。這幾句寫樓高、樓廢,乃詩人興感之由。“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所見遠,所思廣。“茫茫”,既見地域的廣闊、思緒的浩茫,還表示平原上一無所有。這兩句極具蒼涼的情致,為登眺名句,李嶠的“山川滿目淚沾衣”(《汾陰行》)、晏殊的“滿目山河空念遠”(《浣溪沙》)當皆由此脫化。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以下就是慨嘆了。“此場”即指所望中的山河、平野,古來有多少人在這里角逐啊,角逐之時又是那么激昂慷慨,似乎人生的一切追求莫大于斯。而“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北邙”,山名,在洛陽城北,東漢以來君臣多葬于此。這是說,這些“功名士”到頭來一個接一個壽終正寢。從前面的“慷慨”到這里的“一旦”“相與”,見出命運的無情、功名近乎兒戲。身后情形又是怎樣呢?“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墳上表示萬古不凋的松柏也被人砍伐了,露出了高高低低的墳頭。“頹基無遺主,游魂在何方?”“遺主”,死者的后代。這兩句說;倒塌的墳基也無人修理了,死者的游魂在哪里呢?也就是說,連魂也找不到一處安身的地方了。這些“功名士”身后未免太凄涼了,他們功在哪里、名又在哪里呢?作者最后說:“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誠足貴”是揣摩生前、“慷慨”時的心理,但看看死后的冷落,真正是“可憐傷”了。“憐”、“傷”,同義反復,是加重感嘆。
陶淵明在不少詩中都表達了“榮華難久居”的思想。否定功名富貴,就是對自己歸田躬耕生活道路的肯定。這是陶詩的基本主題之一。其它詩多是運用自述的寫法,從自己的素懷、從當前的生活,絮絮道來,心情顯得比較平靜;這首詩則是登樓懷古,境界高遠,感慨遙深。這與平素的“散緩”風格自是不同。前面寫樓,已暗寓了廢替之嘆;后面懷古,生前、死后的對照,死后的悲哀,著墨甚多;而慨嘆的“功名士”又為爭疆奪土之人。這些都表示了:此詩不單是一般的“傷榮華不久”,而還有著特定的政治內涵。論者謂為寄愴于“國運更革”、晉宋易代,這是很有可能的。 (湯華泉)
7. 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①。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②。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③。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④。豈無一時好⑤,不久當如何?
【注釋】①扇:用作動詞,吹動。扇微和:春風吹拂,天氣微暖。 ②佳人:美人。美清夜:愛清夜。達曙:到天明。酣:酒足氣振的樣子。這兩句是說美人喜歡這清靜的夜晚,通宵喝酒唱歌。 ③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辭。持此:仗著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動人。這兩句是說美人唱完歌便長聲嘆息,這首歌極其動人。 ④皎皎:光明的樣子。灼灼:花盛的樣子。華:同花。 ⑤一時好:一時之美好。指“云間月”圓而又缺,“葉中花”開而復凋。這句和下句是說月和花美在一時,不能長久。
【賞析】
這首詩擬的是古代那些表現(xiàn)“美人遲暮”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古詩”中有,不過,對照起來,擬的更像曹植的《雜詩》“南國有佳人”之類。
詩寫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個“日暮”和“清夜”的感觸。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萬里無云,顯得何等澄澈;春風把微微的暖意一陣一陣地送來,叫人感到多么舒適。面對如此景色,自然使人為之心曠神怡,而春風又似乎對人特別有情,殷勤地傳布著“微和”,顯得人情物態(tài)的極為融洽。“日暮天無云”,即目生情,出語清新自然,“春風扇微和”,“扇”的擬人,“微”字的體貼,都富于情意。這是“日暮”。“清夜”的景色又將如何呢?天色、暖意當亦如之,而后面又補寫了“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顯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佳人喜愛這清夜,徹夜酣飲,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對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發(fā)了她的生活熱情,激發(fā)了她對美好人生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對春景的陶醉,也是對人生的陶醉,如同后來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所寫:“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雖則活動內容不盡相同,而心情則是一樣的。上面的寫景抒情,寫日暮景包含清夜,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見于后幅,用筆錯落互見,不同于靖節(jié)慣常的平敘,賞者當有會于心。
后幅是樂極悲來了。“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終也,“持此”猶得此、對此之意。大凡人們面對美好的事物,常常是愛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勝,但轉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幾時?佳人還會想到:自己的芳華又能保持多久?芳顏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賞識?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種種復雜意緒,“此”即良辰美景之謂也。下面四句或謂即佳人歌唱之辭,而理解為歌竟時的自言自語(即嘆息之詞)似更貼切。狀“月”前用“皎皎”,又以云來烘托;狀“華(花)”用“灼灼”形容,又襯以綠葉。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輝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慮。“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話語似不甚峻切,內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輕的。曹植“南國有佳人”后幅是:“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作者代佳人說出心中的苦悲,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傳心曲,益顯意深情婉。
與上述曹植《雜詩》一樣,這首詩也是一篇寓言體作品,“佳人”顯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的執(zhí)著,詩中“美人遲暮”之感,正見出他某種用世之情。組詩《擬古》作于靖節(jié)晚歲,這可見作者身處易代之時,也并未忘懷世事,失去生活的熱力。鐘嶸在《詩品》中舉此詩以為別調,評云:“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云’,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認為此詩不是一般的“田家語”,也就是說它似乎別有寄托;認為此詩并非“質直”,而是辭采華美,這在靖節(jié)詩中確不多見。寫“佳人”云云,全部陶詩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這一篇。至于方東樹說此詩“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昭昧詹言》),正可作“風華清靡”一語的注腳。8.我年少的時候身體健壯且性情激烈,獨自按劍行游天下。
誰說我只在附近游走,我到達了張掖縣以及幽州。
餓了就像伯夷與叔齊隱居在首陽山,采薇食用,
渴了則飲用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之水。
遠游的路上未遇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的朋友,只見到了古代的墳冢。
路邊見到兩座年代久遠的荒墳,埋的是俞伯牙與莊子。
俞伯牙與莊子有像鐘子期和惠施那樣的難得知音,
而我游走四方,想要求取的又是甚麼呢?
9.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①。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②。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③。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④。本不植高原⑤,今日復何悔。
【注釋】①這句是說盼望三年之內可以采桑養(yǎng)蠶。 ②始:才。值:逢。 ③柯:枝干。滄海:指東海。這兩句是說桑樹的枝干被摧折了,根葉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④欲誰待:即欲何待,還依靠什么? ⑤本:桑樹枝干。這句和下句是說桑樹不種在高原上,而種在江邊,根基不鞏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賞析】
陶淵明發(fā)舒歸隱之志的詩歌,往往是暢所欲言,而寄托故國之思的詩歌,則往往是微婉其辭。其中如《述酒》一篇,便隱晦曲折之至。所以,只論陶詩明白如話,其實并不全面。《擬古》九首之第九首,亦是一篇用比興手法寄托故國之思的作品。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種桑于長江邊,為期已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獲了。乍一看來,起筆二句所寫不過是種桑之一小事,可是此一事象,實托喻著重大政治事件。桑樹乃晉朝之象征也。西晉傅咸《桑樹賦序》云:“世祖(晉武帝)昔為中壘將軍,于直廬種桑一株,迄今三十余年,其茂盛不衰?;侍?即晉惠帝)入朝,以此廬為便坐。”《賦》文并謂:“惟皇晉之基命,爰于斯而發(fā)祥。”可見以桑樹象征晉朝,是有來歷的。江邊本非種桑之地,“種桑長江邊”,此暗喻晉恭帝為劉裕所立。恭帝于義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即位,至元熙二年(420)六月被劉裕逼迫禪位,前后正是三年,故詩云“三年望當采”。本來,桑樹種植三年,則可望采其葉矣——此言其已當茂盛;君主在位三年,則可望有成績矣——此言其已當自強。此在恭帝,雖說是無望之望,然而同情晉朝的人,畢竟望其能夠固本自立。結果如何呢?“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枝條剛開始生長起來,卻突然遭到山河變遷。曰“始欲茂”,實是未茂。曰“山河改”,則呼應“長江邊”,不言而喻,洪水滔滔,江岸崩潰矣。長江邊豈種桑之地?昔日種桑是于斯,今日毀桑亦于斯,此正喻說恭帝是為劉裕所立,亦為劉裕所廢也。“忽值山河改”一句,觸目驚心,雖是比興,亦是明言矣。元熙二年六月,劉裕逼恭帝禪位,篡晉稱宋,改元永初。山河變色矣。“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洪水滔滔,高岸為谷,沖斷了樹枝,卷走了根株。那洪水滔滔,正如滄海橫流。三年之桑,毀于一旦。劉裕逼恭帝禪位,即廢之為零陵王。“根株浮滄海”句,喻指此事。次年宋永初二年(421),劉裕便派人殺害了廢帝。從“三年望當采”及“根株浮滄海”之句,可知此詩當作于恭帝被廢之后,次年被害之前。恭帝被害之后,陶淵明是以《述酒》一詩,作出反應的。程穆衡《陶詩程傳》云:“‘柯葉’、‘枝條’,蓋指司馬休之之事。休之拒守荊州,而道賜發(fā)宣城,楚之據(jù)長社。迨劉??私?,奔亡相繼,而晉祚始斬。”所言甚是。從“枝條始欲茂”及“柯葉自摧折”看,晉室本來并非未作努力自強,“三年望當采”亦并非毫無來由之望,可是晉室終非劉裕之敵手,同情者之希望,也終于落空。“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此二句,從比興之表面事象說,是寫桑樹既毀,春蠶遂無葉可食;蠶絲不成,寒衣亦無資源可制。從所寄托之深層情意言,則是表達天下同情晉朝之人包括詩人自己,當晉亡之后深深的失落悲感,其對于晉朝的依戀之情,亦見于言外。此二句所寫晉亡及于人們之影響,托喻春蠶、寒衣之事象,但仍與桑樹這一基本象征有密切聯(lián)系,全詩構思,縝密而自然如此。“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本者,根也。結筆兩句,回向桑樹,仍是雙管齊下。表面意謂當時種桑既在江邊,而未植根高原,則今日桑樹根株全毀,又如何可以追悔!深層意蘊,則是當時晉室既依賴于劉裕,今日晉之亡于劉裕,亦無可追悔也。誠如黃文煥《陶詩析義》之所言:“事至于不堪悔,而其痛愈深矣!”
淵明此詩當作于晉亡之后不久。如詩所示,在淵明心靈深處,實痛憤劉裕,同情晉朝,對于晉亡,沉痛至深。這就說明,在歸隱十六年之后,陶淵明亦決非一忘世之人,他對于世道政治,仍然抱有堅確的是非之判斷,鮮明的愛憎之情。就是將他說為一道家,實亦未妥。同時,亦如此詩所示,淵明以一同時之人,能夠對晉亡之一段當代歷史,表達明晰之認識,提出清醒之教訓。尤其“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二句,可以見出其清醒、理智之態(tài)度。這,顯然又是與他早已棄官歸隱,與現(xiàn)實政治之間保持了相當距離所分不開的??梢哉f,淵明此詩是一幅晉亡之詩史。
淵明此詩藝術造詣很高。詩中采用桑樹這一晉朝之象征,喻說晉亡一段歷史,比興已可謂高明、得體。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此詩以比興結體,桑樹作為基本象征,全幅詩篇一以貫之,始終都未脫離這一基本象征。意象毫無支離之感。中國詩歌藝術,以比興為根本大法?!对娊?jīng)》之比興,多局于開篇之起興,簡單之比喻。比興至于《楚辭》,發(fā)展而為自覺之象征,寄托以深意,但亦多為片段,詩幅主體猶是直抒。淵明此詩,以同一象征性意象貫串全幅詩篇,極為完整圓滿,而寄托遙深,不著痕跡??梢哉f,淵明此詩之創(chuàng)造,豐富了中國詩歌比興寄托之藝術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