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鄉(xiāng)土文學關注留言
土炕的禮儀與情愛
文/白云
炕,在我們北方農村家家戶戶離不開它,少則一處,多則幾處???,夏天休息之地,清涼爽快,冬天既取暖又休息,屋子溫暖人舒暢。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習俗,至今沒有改變。
我們這里都是土炕,做這樣一個土炕要提前準備東西。首先需要土坯(也就是基子),選擇一個寬敞平整通風能曬上太陽的地方,平好土坯的場地,拉一些好土,借一個土坯模子來。土坯模子放在平地上添上土,脫掉鞋和襪,站在土坯模子兩邊上,用平底石柱子抬高打三下,再放低打七下,搬開土坯模子,一片土坯子完成。就這樣花四、五天時間,做炕的土坯子完工,曬上好些天,等土坯干了,就可以拉回家備用了。其次拉土和泥,泥用兩種,一種長柴泥,一種麥葉泥,準備兩堆。最后請個師傅盤炕,一個炕最少要用三個人,給師傅送泥、送土坯等等,一個炕要盤兩天才能完工,接下來就是用柴草燒炕,炕燒干后,鋪上席子,方可休息睡覺。
盤炕有好幾種花樣,有實炕、花炕、空心炕。在六、七十年代,為了地里增肥,家家每年秋季挖炕打細頂肥料,接著盤新炕。新炕盤好到干需要十幾天時間,可農人們在地上放幾片板,鋪點麥草入睡。農業(yè)社期間盤的炕叫實炕,炕里面用的土坯越多越好,因為炕土過稱,賺工分,所以大多數盤的是實炕。此炕結構簡單,四面用土坯壘砌實,用長柴泥鋪上土坯鬧嚴實就完成了。實炕土肥多,添炕柴葉少,炕很不熱,少有疏忽就有可能導致火煙流通不暢,甚至堵火、返煙,堵塞就麻煩大了。有時候翻建幾回也找不出原因,勞神費力,要拆了反復檢查再盤,農人們對此都不怎么待見,但在那個年代沒辦法。
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戶,化肥代替了農家肥,也代替了炕土糞,家家更換炕,由原來的實炕改為花炕,這種炕結構復雜,造型奇特別致。原來盤一個大炕需要七、八百片土坯,花炕只需要四百多片士坯,而且添炕費柴葉,炕熱,每年積攢的草木灰多,既解決了地里的肥料又解決了冬天的取暖。
進入二干年以后,土炕進一步改進成了空心炕。不用土坯子了,改用磚。一個炕四面用磚砌四個墻,買幾片用水泥和鋼絲做成的炕面抬上去,上面用麥葉泥裹平,添些柴葉滿炕都熱,盤起來省工省料又省時,炕又靈活。
我們農村的炕大小相差不大,大炕都在六平方左右,在大庭房屋,小炕三四平米,在偏房屋。但大家對土炕不同位置的叫法都一樣。臨近炕眼門口的地方都稱為“炕頭”,靠著煙筒眼的位置都叫“灶稍”。大庭房屋的炕必須要大,能在中間放一小方桌,四邊能坐八個人,能安排一席人,這是有講究的。通常長輩上炕坐上面,輩分低的年青人都是坐炕稍兒或炕沿兒的。
取暖與休息,是炕的主要功能。我家鄉(xiāng)一帶,農人們憨厚實惠,為人忠誠,處世和諧,民風淳樸,待人接物時對于禮節(jié)十分講究,這是千年留下來的好習慣代代相傳。當下,雖說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快,可農村人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斷增多,傳統(tǒng)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沖擊,但尊老愛幼、禮待賓客的美德一點也沒削弱。說到禮待賓客,我的家鄉(xiāng)那里廣為傳承的上炕習俗算是一種最高的禮儀了。
我們農村來人首先招呼上炕,就是把來家的客人迎到炕上坐。坐定之后,再與其或說事拉常家或品茶敘舊或喝酒吃飯,整個過程親切溫馨。不管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還是陰雨連綿,秋月霏霏的夜晚,或是大雪飄落,刺骨寒冰的冬季,主人滿臉笑容,流露真誠,客人心無旁騖,兩相交融,暖心恣人。真是可喜悅享,福樂逍遙。
從我記事起,家鄉(xiāng)的土炕一直以來是接待親戚朋友、長輩以及公社干部的唯一禮節(jié)。一次次在我家上炕時的情景,細細回味,仍有幾分暖意在心中升騰。記得爺爺有病時,叫我們當孫子的上炕來,陪他說話。我們在爺爺的再三摧促和囑咐下,上炕陪伴爺爺閑談,聽爺爺講年輕時的風流往事,講逝去流年的故事,講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爺爺的一席話,至今讓我們銘記在心。炕,在農村必不可少,老人過壽、婚娶嫁聚、客人來訪等等,進門后首先迎上炕,這是上等的禮儀。
逝去的時間,流淌的歲月,如箭的光陰。隨著近年農村的變化,原有的土木瓦房,變成現在小樓房。但炕的溫暖沒法取代,還是土炕暖和,接地氣,通煙火。如今我們家鄉(xiāng)一帶,盤炕特別精致,炕前面貼上瓷磚圖案,炕上面也用瓷磚貼,炕上面凸出一個檐子顯得大氣漂亮。上炕時鞋脫后放在凸出檐子里邊顯得雅觀、衛(wèi)生。盤好的炕結構簡單,裝飾美麗,體現了農村農人們的美好心情和理念。只是再華麗迷人的炕也忘不掉千年遺留下來的禮儀,讓那些禮儀永遠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 朱玉華
投稿用稿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