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xué)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遙 祭
作者:劉巨成
清明節(jié)前一天的晚上,街頭拐角綠地的空地里,多出許多小堆的紙灰?;野咨幕覡a,軟軟地蜷縮在地上;也有的還冒著煙,青煙裊裊,一股特有的草木灼燒后的味道彌漫在四周,久久不散;有的還燃著,竄起猩紅的火苗,帶著火星的紙灰隨著火苗飛舞,沖向空中,靠近的人手拿小木棍兒控制著火勢,既不讓火熄滅也不讓它著得太歡,也防止紙錢跑進冬青叢去。
一對老年夫婦蹲在地上,圍著一小堆還閃著亮光的紙灰,老爺子扔掉手里的小棍兒——木棍兒是從地上撿的,前一人剛用過的,緩緩地站起身,伸手去拉老婦人。老婦人兩眼專注地盯著紙灰,確信沒有明火了,才抬起頭,抹了一把臉,聲音顫抖帶著哭腔:“十年了,孩兒啊……”。另一只手抓住老爺子的胳膊,費力地站起來,兩位老人轉(zhuǎn)身相攙著走出綠地,蹣跚地一起向街南頭走去。他們身后,一中年男人走進綠地,在紙灰堆中找了一個空兒,蹲下身,解開手里的黑色塑料袋,掏出幾沓黃色的紙錢,揪斷捆綁在外側(cè)的草繩,從中抽出兩張,打著打火機,靠近紙錢,橘黃色的火苗迅速燃起,火光照亮男人肅穆的臉。將燃著的紙錢放到地上,又添上兩張,燃著的紙錢在微風(fēng)中抖動、抽搐,火勢見大,男人順手撿起地上的小木棍兒,壓住紙錢,嘴里喃喃地念叨著什么……幾步遠處,幾張正在燃著的紙錢旁一位年輕婦女嗚咽起來,她的四五歲大的小男孩躲在她的身后,扶著她的肩膀,茫然不知所措,他一定好奇媽媽悲從何來……這是大人們的事情——人雖在眼前,但思緒已飛到遠方,回到過去……
每一堆紙灰,遠方都有一個、兩個或幾個亡故的親人,他們的墓地在無法身至的地方,或路途遙遙,或力不從心,或形勢所迫;每一堆紙灰,都飽含一種無法送達的情思,悠長而痛心……
每逢清明,表達對故去親人的哀思,是中國延續(xù)下來的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如果條件允許,人們會千里迢迢趕回故鄉(xiāng),在親人的墳?zāi)骨凹腊?,所以,除春?jié)外,清明是國人第二個回家的高峰期;還有些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包括在街頭路口燒紙錢在內(nèi)的方式“遙祭”親人,以此表達對逝者的悼念、感恩與思念。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存在了上千年,人們需要這種形式——身雖不能至,但心已往之。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員流動性加大,遠離家鄉(xiāng)的人采取遙祭的方式祭祀親人的現(xiàn)象也在增加。當(dāng)紙錢被點燃的一瞬,情感的閘門被打開,封塵的記憶又活躍起來?!@是生者與逝者的一次約會,一次表白??鬃诱f,祭如在。
哲學(xué)家馮友蘭曾說,“行祭禮并不是因為鬼神真正的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他還認為“人理智上知道親愛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們希望死人能夠復(fù)活,希望有個靈魂會繼續(xù)存在于另外一個世界?!边@樣的情感需要——說是祖先崇拜或孝敬祖先也好,說是情感需要也罷,是祭掃成為千年傳統(tǒng)的原因。它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zé)任,應(yīng)當(dāng)被重視和保護。這種需要來自人們的內(nèi)心,根植于人們內(nèi)心,無疑也是需要被尊重的。
作者簡介:
劉巨成,原籍天津,現(xiàn)居山東濟寧。喜愛寫作和攝影,部分作品在網(wǎng)絡(luò)媒體和報刊雜志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