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立華(北大哲學系教授)
來源:《楊立華中國哲學講稿》 整理:學長
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侵刪(聯(lián)系wsf_ww 或后臺)
我講一點宋明理學的開頭。
我們從這個佛學一下就跳到了韓愈,韓愈是反佛的,《諫迎佛骨表》大家都知道。那么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說過一句話:“治宋學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韓氏為之授?!闭f如果你想研治宋學的話,還是必須從唐代;而從唐代開始必須從韓昌黎這兒開始。韓愈是宋代思想得以展開的關(guān)鍵性的標桿式的人物。
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韓愈并沒有什么深入的地方,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哲學思想。比如說他的《性三品說》,我認為是非常糟糕的人性論,不值一提的人性論。比方說他的“原道”,思想很龐雜,沒什么意思。而且他的儒學信仰不見得有多深,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天說》,很短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引出柳宗元的一大段文章叫《天問》。韓愈這篇《天說》講的是什么呢?很多人說“啊呀~~這個上天真是不公啊。為什么好人活得那么短又那么倒霉,壞人活得那么長又那么幸福呢?!”韓愈主要是解決這個問題,漢語的解決方式是非常地有趣。他說,你人干了什么好事?。??天就是元氣,人相當于元氣的禍害,人每天都在干什么,又挖地造房子,又挖地造廁所,又砍樹,他說元氣之有人就好像木頭腐了之有蟲。因此凡是人能殺滅蟲的,樹是不是都得感激他呀?比方說那個啄木鳥在啄那個樹,吃樹里的蟲子,樹是很感激的。由于人禍害元氣禍害得很厲害,那么凡是能殺滅人的元氣是不是要對他格外照顧呀?因為壞人總是得到格外的照顧。
所以我對他的儒學信仰也很懷疑。這談不上有什么真正的儒學理解。因為在儒學的觀念里,人的尊貴是得到了一個極端的強調(diào),可以判別儒學的一個最根本的起點,就是人與物之間本質(zhì)的分別,一旦你看不到這個分別了,那基本就不是。
但是他確實又真真實實反佛教。第一個反佛教的是道教。道教為什么反佛教啊?為什么儒家不反佛教啊?儒家哪有那閑工夫,儒家都在做官啊。儒家士大夫,天下都是我們的,我們管你干嗎?你們在底下玩一玩,又不影響權(quán)利又不影響治國,跟我們沒什么關(guān)系嘛??墒堑澜叹筒灰粯恿税?。信眾就這么點,你瓜分完了我就沒有了。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上講,就是你瓜分完了你把所有的世俗利益都拿去了,供養(yǎng)、香火都拿去了,我還有什么?所以佛跟道之間的爭斗啊,很多年。比方說,南北朝有位道士叫顧歡,他就專門寫了一篇反佛,反佛的方式呢就是強調(diào)華夷之辨,強調(diào)我道教是中華帝國的,你佛教是夷狄的,我一定要把你給反掉。
但是佛教一直影響于一般的文化和一般的生活層面,這個情況到唐代得到了一個根本的改觀。就是佛教有兩個方面,促使不得不有人站出來反佛。第一,佛教開始成為士大夫精神修養(yǎng)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側(cè)面。非常多的早期士大夫,像王維這樣的人,他的內(nèi)心最主要修養(yǎng)已經(jīng)是佛法了,已經(jīng)不是儒家的修養(yǎng)了。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佛教對當時的政治、當時的國家狀況發(fā)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個影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政治的方面,由于對佛教的信仰帶來的宗教迷狂,影響了理性治理國家的程度。另外一個方面是,由于一旦入了佛門之后就能不種田不交稅同時又有人供養(yǎng),這就成為社會經(jīng)濟的一個最大的毒害。所以歷代開始就有“禁度諜”,多少多少不許再度人,不許再有僧徒出家。因為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是什么?農(nóng)業(yè)勞動力。而你農(nóng)業(yè)人口大量地都逃到了寺廟里面去,而且一旦進入寺廟以后就衣食無憂,這是第一點。第二,寺廟總是占據(jù)名山大川,最好的地方,而且在修寺廟的工程中要耗費大量的物資,其中比方說你要造佛的話,國家要用大量的金屬,用黃金,用銅,這都是當時社會民生所不可缺少的。由于這個,就等于是政治和經(jīng)濟這兩面都發(fā)生了非常大的危害和影響。那么還有第三個,尤其重要的層面,世俗的立法已經(jīng)被佛教的禮法深深地浸染。也就是說原先中國本土的喪葬儀式,中國本土的婚喪嫁娶這些日常的儀式性行為都已經(jīng)佛教化。那么由于這樣的三個方面,刺激起了一股反佛的潮流。
那么我們來看看儒學的狀況,這個時候按照韓愈《原道》的說法,這個時候還有所謂儒學嗎?當然一方面你看到國家還是在強調(diào)《六經(jīng)》、《九經(jīng)》、甚至《十一經(jīng)》、《十三經(jīng)》?!妒?jīng)》是宋代的了。到這個唐代的時候,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十一經(jīng)》,一方面經(jīng)典還是處在統(tǒng)治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家要看到以儒者自視的人,自己覺得自己是儒者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或者說干脆就沒有了。在中國的士大夫里頭已經(jīng)沒有自覺的儒學的群體了。這個時候,中國本土思想的狀況已經(jīng)到了非常糟糕的地步。所以韓愈出來反佛,盡管盲目,盡管內(nèi)在還沒有建立起對儒家生活方式、對儒家道理、儒家的真正形象學思考的深入的,還沒完成這樣一個建構(gòu),但他僅僅從形式上的反佛,由于一個界限劃清了,這邊是佛,反對的界限劃清了以后,慢慢地儒生的凝聚就出來了:我們先不要考慮我們自己是誰,我們只要知道自己不是誰就好了,知道自己不是佛和道這兩家,于是就出現(xiàn)了儒學群體的可能。韓愈之重要首先在于這,首先在于他以一個象征性的形式,標桿性的形式,為自覺的儒學群體的再次形成,準備了一個可能性。
這樣一個可能性一直到北宋的慶歷年間,也就是宋仁宗的時候有了結(jié)果。這個在宋史里面記載,慶歷年間,世之服儒學者不可勝數(shù),就是到了那樣一個時代。從韓愈到北宋的這樣一個短短的時間里,中間還經(jīng)歷五代十國這樣一個極度混亂的一個時代,那么迅速就到了北宋初年這樣的情況。那么韓愈的貢獻呢,我用陳寅恪先生論韓愈的這篇文章,一共分為六方面:
一曰“建立道統(tǒng),建立傳授之淵源”。這個道統(tǒng)的觀念,雖然只具有形式上的意義,但形式上的意義是非常之重要的。如果我們?nèi)タ幢彼纬跄甑娜说奈募脑?,我們可以看到韓愈始終是他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形象。無論是張載、二程、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這種人,包括王安石,韓愈都是一個非常核心樞紐的人。而且韓愈的思想觀念里影響最大的就是道統(tǒng)這樣一個抽象的形式化的關(guān)聯(lián)。這個道統(tǒng)在二程那里怎么講呀?“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孟子死了以后不得其傳焉”到誰哪兒?。坎坏巾n愈。韓愈不算。二程張載瞧不起韓愈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思想確實太淺薄的,從思想本身來說確實毫無深刻思想。那么下來之后就是“明道”,就是大程子,連周敦頤都沒有算。那么另外一個統(tǒng)系里是有韓愈的。這個道統(tǒng)是誰的道統(tǒng)呢?蘇東坡的道統(tǒng)?!皥蛩从頊奈渲芄鬃用献印?,接著是韓愈,然后跳一步就跳到誰呢?跳到歐陽修。然后接著就是蘇東坡了。這個統(tǒng)系我們強調(diào)有一個傳承,他們之間一個共同點,這個韓愈蘇東坡歐陽修有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這個是“成立道統(tǒng),建立傳授之淵源”。
陳寅恪這個道統(tǒng)的觀念是由佛教組統(tǒng)的觀念來的。因此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觀點,韓愈表面上排斥佛教,暗地里還是用了佛家的一個方式。
那么第二個方面,叫“直指人倫,掃除章句之繁瑣”。韓愈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是“直指人倫”,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儒家的一個本質(zhì)的特征。
第三個方面,“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我們知道這個《諫迎佛骨表》啊,是當時迎佛的趾骨舍利,當時要迎入京師嘛,記載當時是迷狂的狀況到什么程度呢?一個是鋪張奢華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個宗教徒之迷狂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人燃頂,有人斷臂,有人燃臂,這樣的地步。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
經(jīng)濟上的弊害我已經(jīng)講了,人倫上的弊害剛才我也講了。還有更可怕的,還有“道士干政”這樣的事情。剛才單講了佛教在當時的弊害,還有道教徒居然干涉朝政。這是完全不能夠接受的。因此他說,對待佛教的態(tài)度他總結(jié)為九個字:“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保n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其亦庶乎其可也。”)語言極其簡潔?!叭似淙恕保裁茨??讓他還俗。(哄笑)“火其書”,這個不用講了?!皬]其居”,把他們的寺廟變成老百姓的住房,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
第四個方面叫做“呵詆釋迦,申明夷夏之大防”。“夷夏之辨”這個主題在這個時候的建立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有許多關(guān)于所謂中國的近代性、現(xiàn)代性萌芽的概念。有一種說法說是什么時候萌芽???說明清之際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開始。這個觀念最近這些年來一直被批評得很厲害。首先,他們講近代性的萌芽都講什么啊,說,你看,都有些思想家開始強調(diào)縱欲了。縱欲還用思想家來強調(diào)嗎?真可笑(哈哈……)像說李贄什么的強調(diào)縱欲??尚Γ灰喿x一下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知道了。資本主義精神的起點恰恰在于禁欲。資本主義精神的最初起點,一定是禁欲主義。因此,現(xiàn)代的基本觀念在中國是從宋代就開始了,從宋代就開始“近世”的觀念。那么所謂“近世”和“近代”的觀念里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民族國家的觀念。而“華夷之辨”正為民族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提供了一個資源。契機則是另外一個方面。契機主要是什么?民族國家的觀念當時主要是北宋王朝,甚至包括南宋王朝,實在是打不過人家,滅不掉遼和夏啊,只要不被人家滅掉就好了。所以……
那么繼續(xù)把韓愈講完吧。那么有了“華夷之辨”民族國家意識形態(tài)就有了可能。
第五個方面叫“改進文體,廣收宣傳之效用”。這個很厲害,很重要。整個宋代這個偉大時代得以展開,正在于文體之功效。而古文文體的最早提倡者,就是韓愈。當時歐陽修這一代的人都特別尊崇韓文,歐陽修從小就讀韓文。后來有人開歐陽修的玩笑,說歐公對于韓公啊,那是什么都拿來用啊,竟有公然竊取之,有竊而不言之。包括歐陽修的很多詩句都是拿韓愈的東西來入的。大家知道,有宋一代的科舉里,哪一科是最得人的???宋嘉佑二年。宋嘉佑二年歐陽修做考官的時候這一科得了多少人???北宋一代名人幾乎網(wǎng)羅怠盡了,特別是后輩的名人。像二蘇——蘇洵沒去考,當然他的名聲也是歐陽修提拔起來的?!栠@些人(南豐三曾:曾鞏、曾布、曾肇)——明道、張載這些人。數(shù)這幾個夠了,這些都是任何一個人,一百年里有一個就可以不被視為一個黑暗的一百年。居然都集中在這一科里了。這樣一個時代,他選擇這些人的文風都是怎樣的?都是古文樸實的文風。他對蘇東坡的推獎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文字,通過他的取意我們知道明道也是這樣的文風,張載也是這樣的文風。文體的作用非常之大,正是有了這樣的文風,才能夠——用兩個字叫“載道”,所謂“文以載道”。什么樣的文才能載道?只有這樣的文,而不是那種四六之文,當時最反感的就是駢文。駢文能不能載道啊?可以。但你得有王弼那樣的大才,才能用對偶句寫出那么深刻的思想,否則就是像陸機那樣寫些無聊的文章——當然我們不從文學角度來說了。
第六,“獎掖后進,期望學說之流傳”,當時對后學的勸佑獎掖之功,非常大。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人我們都知道是李敖——不是現(xiàn)在這個李敖啊,這個李敖有什么重要的,也難為你們,他一來大家都呼呼啦啦地過去了。又不是二程張載……二程張載要是來了……呵……
那到了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一看從韓愈肇始的北宋士大夫的風氣,首先士大夫以儒學為內(nèi)在修養(yǎng)的精神人格開始建立起來了。當然它正式的塑造和形成還要到北宋初年的宋初三先生(宋初理學三先生:孫復、胡瑗、石介)和范仲淹。當時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影響的人物。首先,想象中的影響的人物,一個是韓愈,這個是大家都注意到的;另一個關(guān)于宋代的研究中大家都沒大注意的,就是賈誼,漢代的賈誼。一會兒我再說賈誼這個形象為什么對于宋代士大夫精神有一個象征性的意義。為什么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的人像蘇東坡歐陽修他們都在思考賈誼的問題,為什么他們都談到賈誼這個人。一方面他是有名,但那么多有名的人就關(guān)注他呢?比方說揚雄他們也關(guān)注,但為什么揚雄就不是一個標竿式的人物?這個是在想象中。
現(xiàn)實中的人物,就有幾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宋初三先生,孫復,胡瑗,石介,這些人。胡瑗是當時的模范教師,這是錢穆先生的話。還有一個模范官員,就是范仲淹。這是人格形象中的兩個模范。那么那一代人,北宋非常有意思的是,從宋太祖開國到宋仁宗初年,前后不過八十年,宋代的人文之肇興突然極其繁盛。這個到現(xiàn)在對我還是個謎。這個肇興的特點有幾個特點。
第一是“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范仲淹為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從三個字可以體現(xiàn)出來:范仲淹的“憂”、明道的“仁”以及張載的“感”。這三者都是關(guān)聯(lián)性的還是去關(guān)聯(lián)性的?張載的“感”我在講張載的時候會詳細地講。明道的“仁”是什么?“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張載的思想強調(diào)什么?人跟他者跟萬物之間息息相關(guān)的關(guān)聯(lián)。而這種關(guān)聯(lián)就是范仲淹所講的“憂”:“在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边@是這個時代的核心,“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第二,士大夫都有一種志氣,就是希望能夠得君行道。這是余英時先生在《朱熹的歷史世界》這篇文章里談到的。
第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知道,這一時代的學者,無一不經(jīng)過刻苦勵學而成就自己。比方說范仲淹在一個寺廟里讀書,每天早上煮粥一鍋,劃為四塊。這說明天氣是冷還是熱???很冷。一日三餐就吃這四塊粥,具體怎么分我不知道。其他時候就讀書,“刻苦勵學”。到冬天,——他們住在北方——就用冷水洗臉。我這兩天在讀邵伯溫的《邵氏文獻錄》,說到傅弼。傅弼早年讀書,睡覺時用的是圓枕,生怕自己睡的時間過長。而且家境都非常貧寒。當然,他們當中比較貴的是……程氏兄弟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父親做過太中大夫。張載出身于貧寒,蘇東坡呢典型出身貧寒,他爹一輩子也沒考上進士,最后是被賜了一個同進士,還是因為他的兩個優(yōu)秀的兒子。當然蘇軾一門是非常好。他們?nèi)齻€嘉佑三年去應試,兩個都得了進士,最后是三蘇名動京城啊。他們的母親去世,他們回到四川,一路上父子吟詩唱和,然后就出了本詩集,流傳天下。這是那個時代對他們的景仰。他們刻苦勵學的例子很多了,包括孫復和胡瑗都是這樣。孫復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依托于他的叔叔。他的叔叔做到很大的官,但仍然非常貧寒,因為很廉潔,沒有什么……他的最初的童年教育是母親“以荻劃地”,用蘆葦稈在地上教他寫字。
第四個方面,他們在私生活上,都有一種宗教性的嚴謹態(tài)度,從不放縱。即使蘇東坡這樣的風流才子,也絕不放縱自己。這是內(nèi)在的精神修養(yǎng)。由于節(jié)儉,而達到非常崇高的內(nèi)在精神修養(yǎng)。
我們看到宋代的這群人都有這樣一個精神特點,一方面禁欲,但并不因為禁欲主義導致某種干癟,他們內(nèi)在有極其安樂豐富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生活,比方說蘇東坡,比方說歐陽修。歐陽修晚年號稱“六一居士”,是說我家有《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一局棋,一杯酒,一張琴,一位老者老于其間(《三朝言行錄》:“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六一?!保┻@一代北宋士人的精神態(tài)度是既豐富又不瑣碎。這一代的士大夫精神是從哪得來的?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如此豐富?這到現(xiàn)在還是個謎。
如果還說第五個方面的話,就是士大夫的尊嚴。士大夫都開始具有了非常強的獨立尊嚴。當時是非常嚴于君子小人之辨的,這最早就是歐陽修的《朋黨論》。那么從此之后,君子小人之辨就成為兩宋的政治話語里最為核心的要素。這樣一種心態(tài),我覺得,北宋是非常讓人惋惜的,常常獨自扼腕,那么一群偉大的人,最后導致的結(jié)果竟是靖康之亂,這是值得思考的。很多人認為是朋黨之亂的結(jié)果。但反過來我們要看到君子小人之辨恰恰成為一代士人達到某種精神高度的前提條件。因為如果一個士人不能區(qū)分高貴和卑賤,不能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話,何以來達到更醇厚的精神展開?這是不可能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吧。下一堂課我們講張載。
PS: 請大家讀后點擊下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