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回老家,路過村東邊的水灣,不知不覺走上了灣邊的一個高臺,這就是記憶中老井的位置。幾十年過去了,常常會不經(jīng)意間想起家鄉(xiāng)的這眼老井,因為它承載了我從兒童到少年太多的美好回憶。老井在水灣的西北角,人們用土圍著井筑起了一個高大的井臺,井臺的東、南兩面臨水,北面是淺淺的小水溝,井臺西面是一條南北路,這是村民挑水的必經(jīng)之路。路西有一戶人家,緊挨著路有一棵高大的槐樹。聽老人講,全村過去沒有一口好井,人們總為吃水發(fā)愁,后來,有能人牽頭舉全村之力砌了這眼水井。為打這眼井,男女老少齊上陣,有工的出工,有料的出料,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才完工。據(jù)說井底有兩個泉眼,但井水大多是從老灣滲進來的。老井的水說不上甘甜,還略有一股咸味,但在靠天吃飯、缺衣少食的年代,村民飲水全靠老水井。遇上大旱,井旁的老灣也經(jīng)受不住烈焰煎熬,干涸了,這時候,老井就成為村莊一切生命的源泉。因此,全村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精心呵護著這眼老井。每天早起挑水的人肩上擔著桶,手里拿著掃帚或鐵锨,自覺地把井臺打掃得干干凈凈,修理得平平整整,水井始終保持著清澈整潔。一年四季老井不缺人氣。冬天,外面天寒地凍,打上一桶井水,手放在水里感覺熱乎乎的;夏天,是老井最繁忙的季節(jié)。天不亮,勤勞的男人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挑水,一根扁擔,兩只木桶,一擔一擔直到把大水缸灌滿。街上挑水的人來回穿梭,井臺上熙熙攘攘,挑水人的招呼聲、木桶碰到井沿的“咚咚”聲、倒水的嘩嘩聲,井臺猶如一個大舞臺,每天早晨都在上演著精彩的交響音樂會,聲音雖然有些雜亂,卻很和諧。小時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陽剛剛爬上屋頂,天地間就彌漫著一股滾滾涌動的熱氣。井旁的槐樹下早坐滿了老人和小孩,老槐樹長著寬大的樹冠,好像撐起一把大傘,為人們遮蔭納涼。老人拿一個蒲墊坐在樹蔭下,手里搖著芭蕉葉蒲扇,談天論地,家長里短。兒童劇開演了,斗拐、摸瞎、踢毽子、老鷹捉小雞等游戲輪番上演,累了,孩子們圍著老人席地而坐,聽講笑話;渴了,看到有挑水的,抓住木桶喝兩口。臨近中午,下地干活回家的男人,把工具一放,光著腳,提著木桶急匆匆地趕到井旁,打上一桶水。有的一舀子井拔涼咕咚咕咚喝下去,來個透心涼;有的直接把頭放到木桶里,洗掉了滿頭的高粱花子;有的干脆端起半桶水從頭澆到腳,干渴暑熱全消,真爽。這時候,井臺上的人氣最旺,大人、孩子笑聲不斷,老井更是笑口常開。小時候,我對老井充滿了敬畏。大人們經(jīng)常說,老井里藏有鬼怪,井底還有一只大烏龜看護著泉眼,他們用善意的謊言告誡孩子遠離危險。每天,看到從井里打出好多好多的水,心中又有了強烈的神秘感。于是,我總是離井遠遠的,即使路過老井,也總是躲著走。年齡稍大,經(jīng)不住誘惑,總想一探究竟,膽子大的孩子走在前面,我們扯著前面的衣服跟在后邊,一步一步往井邊挪,最前面的小朋友往井里一探頭,大叫一聲,嚇得后面的撒腿就跑。后來,膽子也大了,才真真切切地窺探到老井的容顏:圓圓的井口、幽深的水井、清澈的井水,老井的形象永遠刻在了我的記憶中。學會了挑水,與老井的感情也深了,趁著打水的一剎那,看到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搖搖頭,眨眨眼,感覺真實快樂。村里的孩子干活都早,學挑水是必修課。挑水可是個力氣活,看起來容易,學起來難。也許當時生活條件差,我個子比較矮,大約十一二歲才開始學挑水,父母幾次攔著,但經(jīng)不住我軟磨硬泡,就幫我把扁擔兩端的鐵鏈挽起一點,挑起空桶子在院里轉(zhuǎn)了幾圈,就挑著桶子跑出了家。擔著空桶到了井旁,自己還不敢從井里打水,大人們看到,立即幫忙打上一桶水,倒在兩只桶里。兩滿桶水至少六十多斤,他們知道小孩是挑不動的。桶里有了水,先不急著走,看看四周沒人,才一咬牙挑起來,盡管擔著兩半桶水,一旦走起來,水桶就不聽指揮了,人動木桶晃,桶晃水也動,前面的桶碰地了,雙手抓住扁擔趕緊往上抬,用力一猛后面的桶又磕著地,桶里的水濺出一半。走起路來像扭秧歌,水灑了一路,挑到家累得滿頭大汗,桶里的水所剩無幾。第二天,扁擔往肩上一放,一咧嘴,掀起衣服一看,肩膀又紅又腫。但是,只要堅持練,不出七八天也就嫻熟了。從井里打水是個技術(shù)活。起初先用長繩子拴著木桶打水,慢慢找到竅門,開始用扁擔打水,扁擔的鐵鉤掛著木桶,慢慢往下放,桶底剛好觸著水面,用扁擔帶著木桶輕輕晃幾下,感覺鐵鉤還掛著木桶,突然猛地一晃,一個鷂子翻身,木桶倒扣入水中,抓住扁擔往上一提,桶里水滿了。如果只有半桶水,再想把桶晃倒打滿就難了,只有提上來重新打。小孩挑水,水桶掉到井里是常有的事,附近的大人看到,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幫忙撈上來。上初中了,下午放學后的首要任務是挑水。回到家先看水缸,只要缸里的水不滿,挑起水桶就走,借此機會,小伙伴們都聚集在老井的附近玩耍一會兒。有一天,上作文課,一位男同學讀了范文《挑水》,講述幫助老人挑水的故事,立刻在全班引起了轟動。第二天,上學放學路上,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尋找目標,一旦發(fā)現(xiàn)老人挑水,你搶我奪,搶到的樂呵呵地去挑水,沒搶到的急得直跺腳,從此,孤寡老人再不用自己挑水了。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在村西建起了大水庫,引來了黃河水,水庫成了村里人的新寵。只有臨近的幾位老人,沒有忘記老井,堅持吃井水。他們對渾濁的黃河水看不順眼,總覺得喝著老井的水才放心。隨后,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默默奉獻了一生的老井,像臉上布滿皺紋的老人,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井目睹了村里人的酸甜苦辣,也見證了鄉(xiāng)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年后,連同那棵終生相伴的老槐樹,一起放心地消失了。老井像慈母一樣,養(yǎng)育了一代一代純樸、勤勞的家鄉(xiāng)人,它必將成為家鄉(xiāng)人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作者簡介:張景木,就職于利津縣明集鄉(xiāng)中心學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