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春季
2021-2-26
愿普天之下
皆是幸福之人
元宵節(jié)
文/香襲書卷
“叮鈴鈴....”父親打來的電話聲響起。“正月十五,回來吃湯圓。”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春節(jié)之后的元宵節(jié)是新年的第一個節(jié)日,中國人家的父母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女平安,全家團圓?!?/span>
父親的電話是兩天前打來的,估計從那天開始就在著手準備正月十五的這頓飯。當父母老去,能夠表達愛的方式,就是每到節(jié)假日都會把愛揉入那一桌豐盛的飯菜中。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生活的儀式感,大多數(shù)是與吃有關(guān)的。元宵節(jié)的湯圓,端午節(jié)的粽子,中秋節(jié)的月餅,團年夜的餃子。淵源流傳的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翻開書桌上的日歷,上面寫著“今日上元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其為“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是盛大的。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人世間張燈結(jié)彩,熱鬧非凡。喜慶吉祥的節(jié)日氣氛里,我們許下新年的愿望。
過了正月十五,年就算過完了。隆重而盛大的元宵節(jié),也是告訴人們,為了全家人幸福美滿的好生活,后面的日子我們該把心思放在工作和學(xué)習(xí)上了。
正月十五,是一個有著美好寓意的節(jié)日。自古就有許多關(guān)于上元節(jié)燈會上,公子佳人偶遇的故事。在萬點燈火中,看見了那個心儀的人,一眼千年,就認定了那人是自己的一生等候。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會有一個這樣美好的情結(jié)。
遇見與別離,緣來緣去都有定數(shù)。有緣的人繞過萬家燈火,也會在某一處遇見。無緣的人,就算是在人頭攢動中,也會視而不見。
那年的上元節(jié),太平公主第一次遇見薛紹的日子。電視劇中她在老去時回憶起當年驚艷的一幕,“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剛毅的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縹緲的向往終于第一次擁有了一個清晰可見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對的是整個幽深的男人世界。”
精美的臺詞,配上一個蒼老的聲音,讓人聯(lián)想起那年上元節(jié)的燈起燈滅。糾纏了一生的兩個人,終究是愛著的。只是現(xiàn)實與愛情之間,總是隔著一層我們內(nèi)心對它的不同理解。長安街上的燈火,從此詩意地綻放在我心中每年的上元節(jié)中。
每到元宵節(jié),就會記起《紅樓夢》中的一幕又一幕。先是甄士隱在上元節(jié)的燈火中,與愛女走失,后有元妃省親的奢華與氣派。聚散原本就是人間常事,喜怒哀樂都在那一盞燈火。
無論是詩意與浪漫,還是聚散與別離,生活各有各的悲歡。只是我們會把這些人世間的情感,融入一個美好的愿景,那就是用一盞盞長明燈,祈愿普天之下的人們,都是幸福與圓滿。
襄陽古城昭明臺前的燈籠上貼著一個個燈謎,我曾在那年的燈謎中,帶著孩童般的驚喜,去猜測成年人的世界。每年都有的元宵佳節(jié),燈謎是一道解不完的題目。生活無解,需要用一生不斷去探索。
元宵佳節(jié),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會聚在一起的。有天各一方的無奈,有遠方無法歸來的家人,只是在同一輪明月下,彼此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詩人們留下的千古篇章,千年的相思,盡是如同。
宋朝歐陽修寫下:“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彼寄钆c愛,是恒古不變的,從古流傳到今。同一輪明月,照過千年的滄桑,人間亦是這個人間。
我們用一個節(jié)日的儀式感,來表達心中的情感。能夠相聚的人,盡量不要錯過。不能相聚的人,彼此在心底傳遞出一份念想。
小小的湯圓里,包著一顆甜蜜的心。老人們希望吃著湯圓的孩子們,能夠過上甜蜜的生活。糯米做成的外衣,具有粘性,是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人世間最大的恩情,要時常回家看看。
小團圓里,藏著大歡喜。倘若孩子們一生平安幸福,做老人的也會綻放出欣慰的笑顏。盡量做好自己,讓家人放心且心安。
早春的元宵節(jié),乍暖還寒。人間的煙火氣息,在濃濃升起。父親擔心我忘記了,早早又來電話叮囑。下樓時,遇見鄰居買菜回來。老兩口邊走邊說:“蒜臺買了嗎,要用它炒臘肉?!?/span>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jié),愛情,親情,友情都在這一碗人世間的小小湯圓里。吃一口甜甜的湯圓,說一句:“愿普天之下,皆是幸福之人?!?/span>
寫在春季
作者:香襲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