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回首往事,沉溺其中,總覺得智商這事有蹊蹺。勤奮當然是一回事,但智商卻好像是冥冥之中定格在那里的,任憑你再努力,也難突破天花板。
小學一年級,我還不知道學習為何物。有兩件事可以佐證,一件是考試的時候有道題目是填空題,說的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和多少汗水。面對這個題目,我思忖再三,寫上了百分之十。事后,不僅被同學嘲笑,老師也笑了。但我并不覺得這個很好笑。后來才知道,這個題目書本上就有答案,我卻壓根沒看到過這句話,如何能答對呢?
另外一件事是當寒假來臨,有的同學拿到了獎狀。我兩手空空。那刻,我恍然驚醒,心中思考著到底如何才能夠拿到獎狀。于是,在下個學期我就拿到了。因為我突然開竅知道學習了,沒有任何人敦促,只是自我的發(fā)現(xiàn)而已。
在整個小學時代,有的同學本來還是一起的,后來連續(xù)留級,等我上了三年級,有的還在一年級?,F(xiàn)在想,不都是一起上學的孩子。這關于智商的差距到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在都沒有家長盯著做作業(yè)的情況下。
在初中的時候,我定然發(fā)現(xiàn)一件事,有的同學偏科真的厲害至極。語文英語政治等科目真是太好了,卻唯獨數(shù)理化壓根搞不懂,就像我。還有的同學數(shù)理化真是牛了,秒懂。但政治等科目卻硬是難以消化,這到底如何解釋?
我也不是沒有在數(shù)理化上下足功夫,甚至挑燈夜戰(zhàn),奮斗不息;那位同學也并不是沒有在政治等文科上下功夫,卻依舊難以見效。于是,我想到了智商本是天注定的成分。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后,是不是還依舊會對著孩子怒吼,盯著他們非要把題目做完嗎?是不是還非要讓他們在課后還必須去輔導班,繼續(xù)煎熬嗎?
當然,心中都有一根弦,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就成了家長們的二次學習。如此去熬家長到底有沒有真的意義呢?
我常常想到的情況是,一個孩子在學校課堂上都不能做到認真學習,他難道會在課后的輔導班里好好學習嗎?幾率非常小。
對家長們來說,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概念:我家的不去,人家的都去了,這不就落下了嗎?于是,我們看到了“雙減”政策的出臺。但目前學科培訓并沒有完全取締,只是限定了時間,能去想去的還可以去。
很多家長就陷入了糾結(jié),去還是不去,這是一個問題。但歸根到底,都是希望挖掘孩子的智商,希望孩子成龍成鳳。
希望本沒有錯,但也應該看到孩子智商這個既定的東西。是什么材料,就能夠成為什么器。鐵杵能磨成針,木棒只能磨成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