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境界是一種博大意志的展現(xiàn),更是一種精神價值完美的契合。勝利大街小學在實際教學中,開采出屬于自己的“原礦”。他們在“三重境界”的修行中,讓深邃的思想知覺化。讓致遠會、班主任會、名師研究會走向完美,走向至高無上的境界。而三位李老師、張老師、常老師真實的故事,更具特色。他們用感人的行動,開放成功的花朵。所以,陶繼新先生說“在寬基教育的‘詞典’里,文本與生活既有寬的外延,也有厚的內涵,還有難分難解的情緣?!倍@種“情緣”也許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境界吧!
(一)第一重境界
【王念強】“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陶老師我們學校提出并踐行的這一理念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
學校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求出發(fā),著力構建教師寬基發(fā)展文化體系,致力于形成寬基教師發(fā)展的“三重境界”。
勝利教師發(fā)展的第一重境界:追求寧靜致遠的發(fā)展之境。
青年教師致遠會(簡稱致遠會)是以工作一至五年的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學術性群眾團體?!爸逻h會”這一名字來源于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皩庫o致遠”之境即靜心思考,潛心學習之境。唯有如此,才能高瞻遠矚,明察秋毫。對教育事業(yè)而言,要求我們靜心做教育。以此為名是青年教師對自己教育生涯的定位和憧憬。致遠會通過踐行“博聞”“善學”、“健體”三個核心目標,以上課、聽課、評課、辯課為主,以讀書論壇為依托,以簡報、期刊、成長檔案為形式來反映會內成員的所思、所得,以期實現(xiàn)青年教師共同學習、共同發(fā)展這一宗旨。會內每位青年教師依據(jù)自身個性發(fā)展和學科特點,在發(fā)展愿景、發(fā)展定位及方法與途徑、發(fā)展局限與績效評價方面做了適合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個人規(guī)劃,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為一名“博聞、善學、勤思”的學研型教師,這是致遠會成員的愿景和為之努力的方向。
【陶繼新】“博聞”“善學”、“健體”三個核心目標定得好!博聞不但指廣博地閱讀,還應當包括廣博地實踐,古人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也。也許,所讀之書,所行之路,與當下的教學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可是,從深層次上說,卻是起著作用的。因為一個人的素養(yǎng),不只是學科的,還有學科之外的,而這些,有的時候可以讓人有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高遠的追求。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與您所說的“博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茖W”非常重要,《學記》有言:“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這盡管是從學生的學習方面來說的,而對于老師學習也是如此??!善學之后,不但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還可以收獲學習的快樂。我一貫主張“健體”,特別是老師,工作比較緊張,有的時候,身體也會出現(xiàn)問題。而身體垮了,其他都要不復存在了。所以,在人們稱道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時,我卻由此擔心教師會因追求這種精神而毀掉了身體。而且,身體不好的時候,情緒也會受到影響。情緒之于教學,有著巨大的影響。休說關注教師的身體,就是從學生角度考慮,教師也應當健體,因為有了健康的身體,心情會愉快,愉快了,也會將這種良好的情緒傳遞給學生,從而讓他們也快樂起來。
(二)第二重境界
【王念強】勝利教師發(fā)展的第二重境界是追求著眼長遠的職業(yè)之境。教育是教師張揚生命個性、展示生命活力、體悟生命意義的圣地,是學生豐富生命內涵、書寫生命詩篇、提升生命凈土。每一名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要樹立著眼長遠的事業(yè)境界,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班主任研究會是全體班主任老師和德育導師組成的學研體。立足長遠,持之以恒,在教育實踐中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育人藝術,進行生活德育、無痕德育的課題研究與實踐,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進行深度研究,做學生成長的指導者、鼓勵者、引領者,也是自己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的實踐者、研究者、反思者,與學生結伴成長、共同發(fā)展。
【陶繼新】德育研究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需要生活,所以,“生活德育、無痕德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生活經(jīng)歷與體驗的德育,是空洞的,是不能落地生根的。而有了生活實踐,德育才有了生存的沃土。而且,德育更多的不是說教,而是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德育就在生活中,就在細節(jié)中,就在小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這些年每年都要請賈志敏老師為全國老師講課,每次都令我十分感動。他講課之后,人們掌聲未止的時候,他已經(jīng)轉過身去,仔仔細細地去擦黑板。這不就是德育嗎?它是無聲無痕的,可是卻是有力的,對學生影響深遠的。
(三)第三重境界
【王念強】勝利教師發(fā)展的第三重境界是追求志存高遠的事業(yè)之境。教育是一種智慧的事業(yè),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事業(yè),是一種修煉的事業(yè)。要想成長為具有長、寬、高內涵與特質的“風格教師”,首先得讓自己的心性進入志存高遠的境界。志存高遠之境,使人對教育事業(yè)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與向往;志存高遠之境,使人堅定了追求理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志存高遠之境,使教師在風格研究的路上不斷前行。
名師研究會是由46位包括省市區(qū)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首席教師以及各級骨干教師組成的學研共同體,研修體通過開展“四讀”活動(讀名篇、讀名師、讀自己、讀學生)加強對教師的培養(yǎng),夯實基礎,不斷超越自己、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成為“風格教師”。
【陶繼新】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取得的成績就越大?!薄帮L格教師”是學校里面名師,就應當有高目標追求。你們學校有著教師發(fā)展的氛圍,如果再有自主發(fā)展的意識,再有對高目標的不懈追求,就一定會有更好更快發(fā)展的。
(四)解讀李老師的“境界”
【王念強】陶老師很高興地向您介紹初見成效的越來越多,今天向您介紹幾位請您指導!如李振嬌老師兩年時間寫了整整八本,洋洋灑灑三十萬字教育“隨思錄”。700多個日子里,每一天,上完課,下了班,她都要靜靜地坐在桌前,像只小蟲子一個一個爬著格子,記錄著,反思著。每天一篇反思,每篇至少500字。一天天的堅持帶給她的是一點一滴的進步。有一次,學校派她去聽省評優(yōu)課,全校只有兩個名額,她分外珍惜。聽課過程中,她一口氣寫下了六千字的聽課反思。這篇反思先是學校領導推薦給全校老師,接著又被推薦到區(qū)教育平臺分享。認識的、不認識的領導、老師紛紛給她留言,說“后生可畏”?,F(xiàn)在她又開始了新的探索?!爸笇д緯喿x”。她說源于在網(wǎng)上讀到的一篇文章:《中國的四代名師》。從建國到現(xiàn)在,小語界的名師大至分為四代。第一代名師,是構筑在自己教室里的思想、經(jīng)驗、理論,不以上課取勝,如斯霞、李吉林、丁有寬等老師。第二代名師,既有教室里的經(jīng)驗,也有上課的技術,如于永正、賈志敏、支玉恒等老師。第三代名師,教室里的經(jīng)驗較少,上課的技術鉆研偏重,如王崧舟、竇桂梅、薛法根、孫雙金等老師。2006年截止到現(xiàn)在,第四代名師已悄然登場。他們成名的原因不是其課堂教學藝術,而是創(chuàng)生了自己的課程。這些人取得課程成功,大約都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如常麗華的新教育實驗課程、管建剛的作文教學革命、韓興娥的海量閱讀、陳琴的素讀經(jīng)典等。這些名師的做法給我們普通教師開啟了另一個思路:大量閱讀,是讓學生通向另一條語文豐收的黃金大道。課堂上除了學習語文書,還學習了《綠野仙蹤》。大體是一周學習語文書的內容,一周學習《綠野仙蹤》的內容。時間減少了一半,就要求我們務必要提高課堂的效率。怎樣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呢?她的經(jīng)驗是,首先課內語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同學們在課下進行充分的預習、自學生字詞,提出不懂的問題。課堂上,重點學習易錯字詞,每學完一課,老師隨時用邊角料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字詞聽寫過關。改錯后再聽,這樣,兩輪下來,字詞就基本過關了。其次,教師要認真?zhèn)湔n,針對課文的重難點,圍繞著大問題進行討論,在學習討論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如抓關鍵詞句、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感悟、拓展體會、質疑深入等)。將節(jié)約出來的時間就用在了讀《綠野仙蹤》上。之所以選擇《綠野仙蹤》這本書,是因為它是美國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被稱為美國的《西游記》。故事光怪離奇,情節(jié)生動形象,整篇故事圍繞著追求夢想、善良、團結、愛心、勇氣、智慧等一切優(yōu)秀的品質而展開。無論對學生的語文發(fā)展還是人格發(fā)展都有積極的作用。整個學習過程分五步走。
第一步,自由讀書,了解故事的大體內容。這就是朗讀。不給學生施加任何負擔,就是喜歡讀這本書、讀完這本書就可以。因為沒有任務,學生被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所以讀得津津有味。大約用了半個月全班就讀完這本書了。
第二步:課前預習,做好批注,設置推進題。上語文課的這一周布置下周我們講《綠野仙蹤》的1-4章,請大家利用課余時間重讀1-4章,同時要做批注。這個過程就是牛犢——讓學生自主進行讀書反芻的過程。怎么做批注?是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重點指導學生的地方。首先,教給學生批什么。在自己最感興趣的、讀懂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感想(可以是某個詞、某段話、甚至是一處標點);可針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對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可以把文中的好詞佳句積累下來;也可以標畫讓你受啟發(fā)的句子,標畫四字詞語;也可以結合著自己的體驗、想象說感想。其次是同位互相交流,別人的批注好在哪。推選好的批注在全班交流,推廣經(jīng)驗、做法。之所以做批注,是為了加深理解,留下痕跡,進而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終生受益。在此基礎上,設置前置性思考題,引導學生圍繞著中心意思去思考,將本章的內容上掛下聯(lián)的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思維、語言體系。比如:多蘿西為什么會見到滿地金人?滿地金人住的地方和多蘿西原來住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樣?鐵樵夫給多蘿西和稻草人講了他從前的故事,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多蘿西受到了如此優(yōu)厚的招待,為什么還急于回家呢?他們在森林里遇到了哪些危險?怎樣戰(zhàn)勝的?誰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飛猴的故事特別神奇,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這些問題,同學們可以在書中標標畫畫,也可以整理成文字,也可以在頭腦中形成思路。
第三步:課上學習,交流為主,各有側重。讀書交流課一般每節(jié)學一章或兩章的內容。首先,對于本章節(jié)中涉及到的較簡單的、直接可以從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們采用搶答過關的形式,檢測預習,整體感知。如:《鐵片樵夫》一章,課前過關題是這樣設置的:1、鐵片樵夫長得什么樣???讀句子。2、他為什么一直呻吟???3、誰救了鐵樵夫?怎么救的?其次,圍繞著本章的核心、也就是前置性思考題進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偏感性的我們可以演出來,比如:多蘿西是怎樣救的鐵樵夫?先找出相關的段落小組合作讀再演出來;偏理性的我們可以辯論,如:稻草人說腦子重要,鐵樵夫說心重要,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遇到敘述性比較強的我們可以讓同學們合作接力講故事,運用語言。如:飛猴的身世是怎樣的?給大家說一說。有的我們就只圍繞推進題進行深入討論,如:你覺得奧茲大王神秘在哪?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都能結合著具體的文字,去品味人物的形象,不知不覺中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第四步:課后寫繪,促提升。同學們在課堂上說了、讀了、演了、議了,還不夠,因為這些都是瞬間的火花,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思維、語言能力,還需要靜下心來梳理自己的思緒。于是,我就請同學們做寫繪。寫什么呢?可以寫讀書的心得、可以對某個人物、觀點發(fā)表看法、可以縮寫概述故事、可以發(fā)揮想象續(xù)寫故事、可以寫課堂隨感等,目的是讓孩子讀書與思考,思考與寫作同時進行。繪什么?就是與故事、人物相匹配的畫面,或是雖自己的讀書心情意想出來的畫面都可以。做得好的同學,拍下照片來作為獎勵,也可獲得積分。
第五步:讀完整本書后的提升交流。將厚厚的一本書讀薄,讀透的交流。如“他們都經(jīng)歷了哪些困難?誰起了關鍵性作用?”“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呢?”再如本節(jié)課我們圍繞著跟多蘿西去旅行為話題,“你認為這是一個什么樣旅行?”學生就將神奇、戰(zhàn)勝困難、追求夢想、團結、友愛等梳理出來了,結合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對于整本書的內容、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情感導向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對學生而言,孩子們喜歡讀書了,會做讀書標注了,思維變得靈活、深刻了,敢于上臺表演了,語言變得豐富了。
一路走來一路思,一路思來一路行,李振嬌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青年教師對于教育的不懈追求。
【陶繼新】李振嬌老師太優(yōu)秀了,我非常欣賞!她抓住了語文學習的關鍵。首先,她大拓展了課堂學習的內容,有了韓興娥“課內海量閱讀”的味道。前面曾經(jīng)說過,語文學習,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作基礎,是永遠學不好的。為什么一些語文老師,包括我們的語文教研員,寫不好文章,寫起來困難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閱讀量太少,肚子里沒有“貨”,當然也就不可能“腹有詩書氣自華”了。李振嬌老師自己有的大量的閱讀,又帶領學生大量閱讀,所以,她自己才有了下筆成文的奇妙,學生也有了寫作的興趣。其次,她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烈興趣。孩子學習,如果沒有了興趣,學習起來必然事倍功半。而有了興趣呢,不但可以事半功倍,還會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與質量。這與李老師選的《綠野仙蹤》有關,海倫·凱勒從小就特別喜歡這本書,我大女兒的女兒在你們學校讀三年級,也特別喜歡這本書。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想著不讀都做不到。同時,《綠野仙蹤》的品位比較高。我一直認為,讀書一定要取法乎上,因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有的人讀了很多書,因其品位較低,收獲卻不大;而讀品位高的書,就等于聽大師講課。我們說名師出高徒,大師更出高徒??墒牵⒆觽兠媲昂苌俅髱?,甚至沒有大師。怎么辦呢?就是要讓他們讀大師寫的作品,從這些大師留存的精神文本中吸取生命的營養(yǎng),久而久之,就會走向真善美,就會提升語文水平。那么,李老師增加了這么多的語文學習內容,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呢?回答是否定的。所謂的負擔,更多是心理的負擔,有的老師對一篇短文講起來沒完沒了,而且講得沒有情趣,讓學生聽起來是味同嚼蠟。即使學得少,也是一種負擔,甚至是一種痛苦。如果布置一些沒有意義的練習題,讓學生做很長時間,也會形成負擔。李老師則不然,她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但學多了,而且快樂了。為什么說樂此不疲?因為快樂了是不會累的,尤其是不會心累的。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這種好書的閱讀,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就能夠更好地閱讀其他的書,就能夠學會其他語文課文,就能夠寫出比較好的作文來。于是,就有了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這才叫語文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師。給您一個強烈建議——在全校推廣李老師的經(jīng)驗,在語文教學上動點大“手術”。我想,真是這樣做了,勝利大街小學的整體語文學習水平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孩子們也會更加快樂,也會有更大的收獲。我們整天說為孩子一生發(fā)展奠基,而李老師的語文教學,不就是為孩子一生著想嗎?
(五)愛的境界
【王念強】“有愛心的老師,他會在有意無意中將這種愛傳遞給學生,如果有這個時段為心靈純凈的孩子種下愛的種子,就讓他們會未來擁有愛而打下基礎”說的太好了,愛能生慧,不由得使我想起幾年前的一件事:被汽車撞成重傷的小雨,八天已經(jīng)過去,依然昏迷,每個人心里都擔心、焦急。第九天,張老師又一次在病床前呼喚著小雨,奇跡!小雨終于睜開了眼睛,他醒了!然而,孩子僅僅是醒來了,卻患上了命名性失憶癥,醫(yī)生說孩子的記憶也許永遠不能恢復了。小雨媽媽無法接受這個現(xiàn)實,天天以淚洗面,于是張老師和學生們下決心一定要喚起小雨的記憶。
“喚醒小雨”成了張老師心中最神圣的職責,利用課余時間和班里的孩子折起一只只紙鶴、做好一張張賀卡,并在上面寫下了最真摯的祝福。為了讓小雨接受熟悉環(huán)境的刺激,張老師和學生們把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用DV記錄在鏡頭里,刻成光盤送到了醫(yī)院。從此,每周四下午放學后,張老師便帶領著幾個同學準時敲響病房的門。那是一段難忘的日子,小雨病房里時時會傳出稚嫩的歌聲、聲情并茂的朗讀聲,這成了省立醫(yī)院的一道動人的風景。小雨的病房門口總會站滿了人,人們傾聽著、期盼著、感動著。所有知情的人都在為小雨盡一份心,記得張老師每一次到來,醫(yī)生、護士總是遠遠地招呼,病區(qū)看門的工作人員總會提前放行,就連張老師每次去買花的花店老板每次都按時把花放在傳達室里,即使花漲價了,她也不多收一分錢。
真情打動上帝,一次次的嘗試,讓小雨臉上的表情開始有了變化。直到第二十九天,那個早上,小雨睜開眼睛竟然輕輕喊了一聲---媽媽!昏迷了九天,又沉默了二十九天的小雨啊,這一聲“媽媽”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淚流滿面,那份激動、那份驚喜,世界上的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
這次,小雨真的醒了,曾經(jīng)的人和事雖然還記不起很多,但張老師和小雨的親人們看到了希望,心中充滿了力量。即使學過的知識都忘了,張老師下決心為小雨從頭補起。從此,跑醫(yī)院成了張老師的固定課表,每周2次,從幼兒看圖認物開始,從漢語拼音字母學起,認了忘,忘了再記,每次一個小時雖學不了多少,而張老師要做的就是不厭其煩的堅持,再堅持!從學期中一直到整個暑假,即使酷暑難當,即使暴雨突降,即使道路難行,張老師也一直在堅持,因為張老師也不愿讓一個久久期盼的孩子失望。過年了,張老師不忘在小雨病房前掛上一個紅燈籠,為小雨祈福;六一節(jié),給小雨買上一身新衣裳,邀請他一起到學校慶祝節(jié)日。當校領導去醫(yī)院探視時,小雨的媽媽激動地拉著校長的手說:“孩子能喚回來,多虧了張老師呀!”
愛心創(chuàng)造奇跡!小雨終于于2008年又一次走進了校園,坐在了教室里,雖然比同齡的孩子晚了兩年,但這個堅強的孩子卻是那么樂觀?,F(xiàn)在的小雨,已經(jīng)重返校園。作為一名教師,一位母親,沒有比看到這樣的畫面更幸福。
故事主人公張欽美老師卻很淡然,她說我就是小雨的班主任,我只是盡了自己的一份責任,對這個不幸的孩子我沒有理由放棄。其實這件事也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在和同學一起幫助小雨的日子,每周大家爭著搶著去看小雨,我發(fā)現(xiàn)班里的孩子逐漸懂事了,知道去關心他人了,不但常常掛念著小雨的病情,同學之間也能夠互相幫助,大家在一起學習活動時更融洽、更和睦。班級的凝聚力更強了。最讓我感動的是,雖然只是三年級才七八歲的孩子,當他們知道了我生日時,竟然在課間布置好一切,在我邁進教室的那一刻,兩個同學點燃小蠟燭,全體起立,為我唱生日歌。那一幕永遠銘刻我腦中。其實曾經(jīng)面對病床上的小雨,我沒有過多的想法,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只要有一絲希望,就絕不放棄。小雨醒了,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而且,在我和同學們經(jīng)歷了這個喚醒小雨的過程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懂得了愛,愛小雨愛同學愛老師愛爸爸媽媽。這個過程也喚醒了每一個孩子善良的天性,全班成了一個大家庭——愛是一種本能,愛是可以傳遞的。學會愛,比什么都重要!
【陶繼新】太感人了!用偉大來形容張欽美老師一點兒也不為過!這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了愛的神奇能量。小雨再次返回校園,當是一個神話??墒牵鼌s真真實實的發(fā)生了。
小雨不是張老師的孩子,可是,在她看來,他就是自己的孩子。為了這個孩子,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在所不惜。開始的時候,張老師也未必相信小雨能夠再次會喊媽媽,更不可能再回校園??墒牵词箾]有任何希望,也去追求那個不可能發(fā)生的奇跡。結果,她終于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讓小雨有了新生。張老師做的這些工作,有的是份內的,可更多的,也可以說份外的。她可以象征性地去醫(yī)院探視一兩次,可是,如果那樣,就不是張老師了。因為愛一直在她的心里盤旋,是愛讓她永不言棄,是愛讓她一次又一次的奔波而不停止。更令人感動的是,張老師并不認為自己做了什么驚天動地之事,而是自然的,應當?shù)?。這種本然的美好品質,恰恰是一個老師最為優(yōu)秀的品質。它沒有修飾,沒有裝扮,可是,卻又是那么美麗!
更重要的是,在張老師的影響下,她的學生的愛心也在蔓延,也在滋生。孩子們真切地感受了愛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愛的美好。一個從小有愛的孩子,不但當下?lián)碛忻篮玫钠焚|,更會受益于未來。因為世間有一個看不見的規(guī)則,愛人者,人恒愛之;不愛人者,人則也不愛之。孩子們有了愛,也會得到愛。而這種愛還會在更大范圍里傳播,還會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愛的美好。
(六)至高無上的境界
【王念強】說到學校的老師總有抑制不住的激動: 走上教師崗位16年時間的美術教師常凱舒從最初的懵懵懂懂到不斷歷練實踐,再到區(qū)學科首席教師、省教學能手,學校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良好氛圍和對于美術教育的熱愛,促使她走上了立足課題研究、探索怡情美術的幸福之路。常老師所追求的教學風格是“怡情美術”?!扳椤保禾找鼻椴?,調節(jié)心情,使心情愉快。怡:和悅、怡悅、怡樂、怡神。情:情趣、情致、情懷、情操。取“怡養(yǎng)性情、怡情悅性、怡然自得、心曠神怡”之意?!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怡情于她不僅是一種風格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人生境界。在現(xiàn)在這個充滿誘惑、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我們都在尋求一份寧靜、一份平和、一份怡悅,它一定來自寬松、自在的氛圍,更來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性格決定她不是外顯、張揚的類型,她的教學也像她的為人一樣如小橋流水溫婉自然,平和中體現(xiàn)智慧,但她以自己對學生對美術教育的一份真情感染學生、啟迪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得以怡情、啟智。通過營造寬松、自然的美的氛圍,師生在知美、悟美、創(chuàng)美的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怡養(yǎng)真性情,陶冶好情操!
【陶繼新】常凱舒老師的這種生命狀態(tài),現(xiàn)在很多老師已經(jīng)難以具備了。她為什么會如此的優(yōu)雅?為什么會如此的淡定?我想,與她的讀書有著很大關系。在你們學校采訪時,她曾說過這樣一段令我很能忘懷的話“中國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說——‘目耕’(讀書)‘舌耕’(教書)‘筆耕’(寫作)。作為教師,就要廣泛讀書,不斷涉獵各種精神食糧,使自己成為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只有海納百川,融會貫通,才能在學習中進步成長。” 這令我想起了大畫家張大千,他說:“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tǒng)有選擇地讀書。”一般的美術老師,真正下大功夫讀書者不是太多,可是,常凱舒老師則不然,她將讀書視作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從讀書中感受到了一種審美的愉悅。從某種意義上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常凱舒老師長期與這些高尚的人談話,所以,也有就有高尚的況味。
【王念強】張雪瑩老師不但能歌善舞,而且還深愛著讀書、寫作和反思,這對她的音樂課堂教學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白x書寫作和反思讓我的教學語言更富有藝術性,讓我在教學之余更懂得反思,一篇篇的文章讓我的思想逐漸成熟,讓我的課堂更加多彩,讓我的人生更加豐富。《生活感悟》系列,讓我把生活中觸動心靈的事件紀錄;《雪花心情與親情》系列,把我的快樂與悲傷與朋友共享;《教學隨筆》系列,讓我在反思與總結中成長;《讀書隨想》系列,讓我的心靈與書為伴,思想與作者共鳴;《音樂與我》系列,讓我把一個個跳動的旋律,美妙的音符變成文字,流淌成快樂的小溪。張雪瑩老師以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癡情,讓孩子們乘著歌聲的翅膀徜徉在音樂的殿堂!“合、靈、心”特色課堂綻放。經(jīng)常在課堂上聽到給孩子們說:“合唱是什么?它是合作、它是和聲、它是和諧?!本拖裎覀兊倪@五根手指,他們有個性,有想法,在合唱是就是要用這種藝術形式讓他們變成一個緊握的拳頭,讓每一個獨特的聲音都融入于一個完美的旋律。用合唱這種有魔力的藝術形式培養(yǎng)大家的合作意識。大家從一開始的各唱各的,到互相傾聽,聲部均衡和諧,再到做事情與人為善和平共處。靈是靈感,藝術需要靈感,需要靈動的氣息,她把合唱團排練的曲目,都融入自己的理解并通過孩子們的聲音演唱出來,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同行的欽佩。心,古語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說,我是癡之者,深深的迷戀,癡心于童聲合唱藝術。正是因為有了對它的一片癡心,才讓我一路邊走邊唱,才讓我把對音樂教育的感悟,反思,提升,融化在心,所以,那份激情、那份投入、那份執(zhí)著真的是發(fā)自內心的,如影隨形。她參加過的每一次演出比賽的節(jié)目單,入場券,演出照都精心收藏,每一次的外出比賽,都當作珍貴的學習機會,都有文字記載,而且一寫就是一個系列有香港行,有學在韓國的等等。她說我的追求并不是去拿第一,爭金牌,而是讓每個孩子因為我,從此熱愛歌唱,熱愛音樂,并讓音樂成為他終生的陪伴,我想,這就是一個音樂教師最大的幸福之所在。
【陶繼新】張雪瑩是一位深得音樂真味的老師,她不但是教學生學音樂,也是在教學生欣賞美,也是在教學生學做人。從孔子時代,就特別重視音樂,他在齊國聽了《韶樂》,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感嘆不已地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币驗椤渡貥贰肥恰氨M美矣,又盡善矣”。他還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痹谒磥恚魳肪褪墙袒?,是真善美的融合。比如《詩經(jīng)》,原本3000多首,或流傳于民間,或在樂師之中。孔子逐一搜集與研究,最終保留了305首。為什么,因為其中有的或思想品位不高,甚至有一定的問題;或審美趣味不強,甚至是低級趣味,所以,必須大大刪節(jié)減。于是,就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而且,他是“自衛(wèi)反魯,雅頌各得其所”。大家知道,孔子既是一個文化大師,也是一個音樂大師,他將《詩經(jīng)》配上音樂,讓它有了審美與思想的完美結合。可惜的是,這些樂譜已經(jīng)失傳。張雪瑩老師呢?我甚至認為她可以做孔子的弟子,而且一定是孔子的高足。她是將生命投入到音樂之中的,因為音樂里有無限美的風光,讓他陶醉其中,樂而忘返,即使在一般人看來非常困難的工作,她卻感受著特殊的幸福。同時,她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師,通過音樂,將做人教育了無痕跡地融入其中。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也是她的一項使命。有一批這樣的好老師,勝利大街小學的孩子們是多么在福??!
(詳見《寬基教育縱橫談》,陶繼新、王念強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taojixin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