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 上 面 藍 字,關 注 我 呦!
3.文以化人。
【孫雙金】文化,文化,文以化人,貴在一個“化”字。當下特別流行學校文化,但是好多人心目中的學校文化,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外在的視覺文化,而忽視了內在的無形的精神文化。我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走進一所學校,看這所學校的學校文化,不是僅僅看掛在走廊和墻壁上的圖畫和標語,更多的是看學校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和日常話語?!庇浀蒙钲诘拿麕煂O建峰老師曾經(jīng)跟我說過這么一個事例,他經(jīng)常寫文章發(fā)表文章,每次有稿費單寄到他們辦公室,辦公室的老師就開玩笑地問他,又掙了多少錢啊?孫老師如實告訴他們,稿費只有一百多或兩百多。同辦公室的老師就會嘲笑他,你忙了半天就掙了這點錢,你知道我昨天晚上掙了多少錢?孫老師說,我猜不出來。老師就告訴他,昨晚掙了三千塊,是打麻將掙的。聽了同事的話語,孫建峰老師肚里是酸甜苦辣五味雜陳,說不出的滋味。孫建峰老師身上體現(xiàn)的文化,是學習文化、研究文化,而他的同事們身上體現(xiàn)的文化,是麻將文化、娛樂文化。他們同在一所學校,校園的墻壁上掛著同樣的標語和名言,但是在他們身上所呈現(xiàn)出的文化卻有天壤之別。
為了營造北京東路小學濃郁的學習文化,我們開展了一些針對性的活動,如成立讀書俱樂部,以校長為核心,吸引一批熱愛讀書、渴望上進的青年教師組成一個十人左右的讀書俱樂部,定期不定期地開展一些讀書交流活動。又如開展思想者沙龍活動,利用學校的校本研修時間,由教科室牽頭,設計好話題,組織部分教師在臺上進行思想風暴、觀點交鋒。我們曾圍繞“今天我們該讀什么書”“學生到底喜歡怎樣的課堂”“什么是課堂的真問題”“如何轉變困難學生”等話題展開過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達成共識,提升行動力。
【陶繼新】由孫建峰老師發(fā)表文章讓我想到自己在曲阜師范學校教學的時候,盡管沒有多少教學的經(jīng)驗,可是,由于特別認真,而且總想從教材或教學中尋到點可以寫作的素材,所以,經(jīng)常是為了寫上一篇文章,真的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而且,有的時候,將寫的文稿投向報刊社,有些并不會被錄用。可是,我就是不死心,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文章不能發(fā)表。于是,在1983年第1期《中學語文教學》發(fā)表了我的第一篇論文《刻者慘淡經(jīng)營,筆者織錦成文——漫話“核舟”人物》。當時的興奮之情是難以言表的,而且還在曲阜師范學校引起了一個不小的反響。因為那個時候全國的中學語文教學刊物不多,況且,這還是一個品位很高的刊物呢!而我,只是一個教學兩年多的青年老師。正是因為這次文章的發(fā)表,激發(fā)了我寫文章的更大熱情,之后,我又陸續(xù)在全國許多刊物上發(fā)表了不少的教育教學論文。還形成了更有趣的現(xiàn)象,我住的樓上有一批單身老師,好多老師也在研究教育教學,也在寫文章,也在投稿,而且不斷地發(fā)表。于是,就有了小樓文化。結果,不多年,我們這些年輕人,大多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后來,在全國本科高校中成為教授的有之,在全國知名雜志社當主編的有之。可是,就是我的同學所在的另一所學校,他們也有一批單身教師住在一座小樓上,他們不是在研究教育教學,也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打麻將。結果,整個小樓上的老師,都成了打麻將的高手。可是,他們老死沒有走出那個小樓,而且有的身體還垮了下來。這也許就是您所說的麻將文化惹的禍吧!
由此再說到你們的學校文化,您是讓優(yōu)質的文化占領學校的。因為您是一位很有文化品位的名家,更重要的是,您通過讀書,來引導老師們走向優(yōu)質文化的領地。當人人都讀書,都研究教育教學與寫文章的時候,學校也就有了文化,學校也就必然有了優(yōu)質的發(fā)展。
【孫雙金】陶老師,下面我再說一點我和老師們在文化沙龍或教學研究中發(fā)生的故事。我直接引用我們學校何義田副校長寫的教育故事吧——
豐盛的午餐
時間:2004年8月13日中午
地點:北京東路一家雅致的小飯店
人物:孫雙金校長和《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編委會成員
事由:編委會加班吃工作餐
鏡頭回放:
一、“我要借你們的腦子使一使!”
從學校到飯店要步行10分鐘路程,不遠,但在35℃高溫的大伏天也不那么好受。進入餐廳,孫校長徑直來到一張緊挨空調的餐桌前,招呼大家對著風口涼快涼快。坐定,蔡燕副校長把編委會幾位老師的工作情況向孫校長作了匯報,贊賞了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孫校長向大家表示了問候和感謝,接著,他就和我們聊起了年齡來。席上多數(shù)是70年代出生的,最小的小吳老師1978年出生。孫校長告訴我們他參加工作已經(jīng)23年了,說自己參加工作時小吳老師還沒有上幼兒園呢。一句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突然,孫校長話鋒一轉:“年輕人頭腦靈活,今天我要借你們的腦子使一使!”大家面面相覷。孫校長接著說:“真巧,今天在座的都是語文老師。我要到廣西上課,準備上《三顧茅廬》,你們誰教過這篇課文,說說你們是怎么教的,給我些啟發(fā)。”說完還以茶代酒敬了我們大家一杯。我們頓時緊張起來,這樣一位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備課還需要我們給他啟發(fā)?一定是考查我們水平或者看我們對已教的課文能有多少印象,借以分析我們當時教學的嚴謹程度……我們心里都打起了鼓。
心直口快的小黃老師故作嗔怪道:“吃飯本是件輕松的事,孫校長的任務可讓我們看著眼前的美味佳肴難以下咽嘍!”
孫校長真誠地說:“大家別急著回答我,我是真心向大家請教,這篇課文我在家備得總覺得不太滿意。別緊張,隨便聊聊?!苯又瑢O校長微笑著和我們聊起了他對《三顧茅廬》教材的研究和教學設想。他說,《三顧茅廬》課文的主旨在一個“誠”字,作為“臥龍”的諸葛孔明,在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請他的人一定很多,為什么單單劉備請動了他,靠的就是一個“誠”字。孫校長也坦誠地說出了他不滿意的地方,就是覺得內容單薄了些。
看到孫校長如此親切、坦誠,大家也就沒有了什么顧慮,話匣子紛紛打開。蔡校長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她說由一篇文章走進一位作家,走進一部作品應該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有老師說,可以拓展開來引導學生走進名著中的一個人物,比如說劉備;有老師說,對于一部古典名著中的經(jīng)典故事,編者將其編入教材,其意圖是不是著重要讓學生了解讀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談笑間,教學思想得到了碰撞,對文本的感悟得到了交流。猛然間,從孫校長笑意盈盈的臉上我讀到了謙遜,更讀到了睿智——這是在吃飯?聊天?亦或是教學研究?也許都是!
二、談劉備
吃著菜,喝著飲料,我們繼續(xù)聊著。我和蔣校長(還有一位楊校長今天不在座)是組織上特意安排到北京東路小學學習鍛煉的年輕的副校級領導干部,組織上的期望讓我們對于孫校長學校管理方面的言論格外留心。順著《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孫校長似乎把話題集中到對劉備的性格特征“仁”的研究上。他給我們生動地描述了《三國演義》中“趙子龍單騎救阿斗”的故事:趙云血染衣袍舍命從操營救出阿斗,來到劉備面前,劉備做了一個動作,說了一句話,反令趙云熱淚盈眶拜伏在劉備面前表示舍命相報其恩情——劉備接過阿斗往草地上一擲說:“為了這小子,幾乎折了我一員大將?!闭莿涞摹叭省绷钪T葛亮、關羽、張飛等甘愿為其拼命,現(xiàn)人以劉備的“仁”作為管理哲學進行研究。
說者有心,聽者動情。孫校長渲染這個故事的良苦用心我們幾位副校長和其他中層干部是明白的。其實在和孫校長時間不長的接觸過程中,我們無時不感受到他那充滿情感和智慧的“仁”的哲學。
三、唱好人生三支歌
窗外驕陽正火。吃完飯,我們接著喝茶。知道我們一會兒就將繼續(xù)投入編輯工作,孫校長當然不忘給大家鼓鼓勁。他又一次端起茶杯來:“來,我再敬各位編委一杯,我為大家工作取得的成效而高興?!彪m然飲的不是酒,推杯碰盞,交心置腹,別是一番其樂融融。受孫校長的激勵,大家更覺信心十足,七嘴八舌地回顧起這本書從策劃、約稿、整理、編輯的過程,共同的一點感受就一個字——“快!”孫校長顯然也受到我們的感染,興致頗高。他伸出了三個手指,用動情的目光掃視了一下大家,說:“做一件事情,要高唱三支歌。第一支是《國際歌》——‘從來都沒有什么救世主’,凡事首先靠我們自己;第二支是《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沒有人會告訴你怎樣走才對,勇敢地去探索,去實踐,就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第三支是《愛拼才會贏》——‘三分靠天命,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三分天命是機遇,七分打拼才能抓住機遇,贏得勝利。一個人的發(fā)展,一所學校的發(fā)展都是這個理!”多么深邃的感悟!多么淺顯的表白!我們的耳畔似乎已響起了這三曲動人的旋律……
后記
孫雙金校長喜歡魯塔克斯的一句話:“在嬉笑中做成別人嚴肅認真做的事,這是最高的智慧?!边@個中午,值得我們品味的絕不只是色香味美的菜肴,更讓我和我的同事如癡如醉的是孫校長的情智魅力。
這是一頓豐盛的午餐!
【陶繼新】何義田副校長寫的這個故事真經(jīng)典,它寫出了您的智慧,也內涵著您的謙虛品質。校長問講于副校長與老師,名家問講于非名家,這恰恰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的品質:“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彼?,這個午餐真是“豐盛”啊!
在這里,也與您談談三顧茅廬與劉備這個人物。因為你們重點談了劉備的仁,我還想談談劉備的智。在一般人看來,諸葛亮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其實,有的時候,劉備的智慧絕不亞于諸葛亮。說到三顧茅廬,不能不說到陳壽的《隆中對》。諸葛亮的一番話,可謂高瞻遠矚,那個時候,已經(jīng)預知天下三分。而劉備似乎對這些問題沒有反應,可我認為,他也是心中有數(shù)的。他雖系“皇叔”,可是,兵小將寡,當時根本不是曹操與孫權的對手。然而他知道一點,憑著劉皇叔這個金字招牌,如果再有一大智之人相助,是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的。這個大智之人是誰,就是諸葛亮。而如何去請諸葛亮,怎樣才能請到諸葛亮,這又是一個智慧問題。不但需要誠,而且需要智。這個“三顧”,不但請來了諸葛亮,而且讓諸葛亮終生感動不已。在其《出師表》中,諸葛亮這樣寫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意思是說,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茍且偷生,不謀求在諸侯前揚名做官。先帝不認為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自己的身份,親自三次到草廬里來看望我,向我征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應先帝愿為他奔走效勞。后來正值先帝遇到戰(zhàn)敗,我就在這個危難的時候接受使命,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一年了。劉備三顧茅廬,讓諸葛亮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二十一年啊!而劉備的智慧還有就是您上面所說的長坂坡上對趙子龍說的一段話,讓這員五虎上將為其盡忠整整一生,也感恩戴德一生啊!尤其是劉備的白帝城托孤。當時劉備在與東吳大戰(zhàn)失敗后,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并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我們不妨看看《三國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格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jīng)有一段對話:“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我覺得,劉備簡直太智慧了。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劉備不是智慧,也不是仁德,而是心有他意。從上面這段話看,他的用意是極深的。劉備清楚,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諸葛亮最受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么,諸葛亮則有可能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說劉備并不信任諸葛亮。這種不信任其實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能發(fā)現(xiàn),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tǒng),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入蜀后,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后,他馬上想到的是現(xiàn)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慫恿他篡位。而后來的事實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擔心,在劉禪即位后,諸葛亮任丞相,又讓劉禪尊稱為父,國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處理,幾乎不會過問劉禪。而六出祁山也是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幾乎也沒怎么和劉禪商量。所以,可以說劉備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咱們姑且不論劉禪是否昏庸,但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確實是把自己凌駕在了劉禪之上。而且,還有人說,長坂坡上的劉備摔孩子,實是“收買”趙子龍之心也。
我們在這里不論劉備是不是仁,是不是智,而您可以讓學生去討論,仁乎?智乎?詐乎?由此,一定是一個熱鬧的場面,也一定會有一場很有趣的爭辯。正所謂:“有弗辯,辯之弗明,弗措也?!?/p>
我是上初中的時候讀的《三國演義》,后來又讀《三國志》,感到劉備這個人物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物,也是一個內心非常豐富的人物,很是值得剖析。而不僅老師剖析之,也應當讓學生剖析之,未必求一個固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