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廣州講學(xué)時,與柳恩銘博士曾有一次短暫的交流,可是,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再也揮之不去了。因為近二十年來,我對《論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他,與《論語》也早已結(jié)緣,且有著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們未談幾句,便有了“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心靈愉悅感。
當(dāng)柳恩銘博士的《論語心讀》電子稿呈現(xiàn)在我眼前時,便有了迫切閱讀的強烈愿望。其實,我這一段時間非常忙,可我抵擋不住這本書的誘惑,因為我知道,柳恩銘博士的“心讀”里,一定會有讓我產(chǎn)生心靈共鳴的美質(zhì),也一定會讓我對孔子及《論語》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我至少看過幾十本關(guān)于《論語》譯注、解說的書,從中汲取了很多教益,一般來說,要想從中再讀出新意、談出個性,真的相當(dāng)困難。柳恩銘博士是用心來讀的,也是用心來悟的,而且讀悟出了屬于他生命系統(tǒng)的孔子與《論語》,甚至有的觀點讓人頓生驚詫;可是,深思之后,又覺得他不是標(biāo)新立異,而是從孔子的生命世界里尋到了別人尚未發(fā)現(xiàn)的精神光華。
比如,柳恩銘博士從《論語》中讀悟出了一個唯美主義的儒家,沒有消極,沒有頹廢,沒有丑陋,沒有糟粕,只有精華,只有樂觀,只有美麗,只有期待:對學(xué)生有期待,對社會有期待,對國家有期待,對未來有期待。
聳人聽聞乎?非也。
縱觀孔子的整個人生,我們發(fā)現(xiàn),孔子的精神世界是多元而豐富的。在關(guān)注修身與入世的同時,他又是一位審美主義者。比如,他從來不將學(xué)習(xí)視作令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將其看作提升生命質(zhì)量的快樂之旅,于是就有了“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審美狀態(tài)。你看,孔子不但忘食,還忘憂,甚至連老了都不知道了。他甚至說自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吃著粗糧,喝著涼水,把胳膊一彎當(dāng)枕頭,卻特別快樂。何以能夠如此快樂呢?因為不正當(dāng)?shù)呢敻缓凸傥?,對于孔子來說,就像轉(zhuǎn)瞬即逝的浮云一樣。既然沒有富貴之求,甚至是以貧為樂,又何憂之有?這種超越富貴貧賤之上的樂,已經(jīng)進入到了一個審美的境界之中了。
《中庸》中有一段孔子之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他看來,真正的君子,不管處于什么位置,都有一種樂在其中的感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世家》中談到,孔子研討《周易》時寫了“韋編三絕”四個字,我們再結(jié)合相傳為孔子所作的《周易·系辭上》上所說“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更可以照見一個富有審美情態(tài)的孔子。大家知道,《詩經(jīng)》原本三千多首,后經(jīng)孔子搜集并刪減,才有了今天的“詩三百”。而《詩經(jīng)》除了其“思無邪”之純正之外,更有美輪美奐的詩韻、詩情和詩意。
孔子之樂,并非一種自然性的快樂,更不是阿Q自嘲式的快樂,而是一種具有高尚品格且又持久的審美快樂。它不是在專門追求“樂”的情況下實現(xiàn)和獲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自然而然地獲得的,具有生活的“無欲”、情感的“中和”和心靈的“寧靜”等特質(zhì)。
人類存于宇宙之間,雖然時間短暫,卻應(yīng)當(dāng)因為生而為人感到愉悅與快樂。有了這種感覺,就會在看到任何事物時都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美感。即使每天的日出日落,也并不認為太陽只是在重復(fù)既往,而是一個又一個新的景象的呈示,妙不可言。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怎么就是感覺不到這種美呢?其實,“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羅丹語)。如果進一步想一想,對于美的發(fā)現(xiàn),更多的還不是在眼睛上,而是在心靈層面。一個心靈快樂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美,甚至在一般人看來無美可言的事物,他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而一個真正發(fā)展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擁有這種審美心靈。而有這種審美心靈的人,反過來又可以更多地發(fā)現(xiàn)美。這種良性循環(huán),久而久之,就會使人一生處于幸福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柳恩銘博士所讀出來的唯美主義的儒家,不但有其洞悉《論語》深義的眼光,還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柳恩銘博士還從《論語》中讀出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尚中貴和、勤勞簡樸、博愛泛眾、天人合一等民族精神和倫理情懷,讀出了儒家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取向,讀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情懷,讀出了以教為政的教育追求,讀出了終身學(xué)習(xí)的教育思想,讀出了自由討論的教育模式,讀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讀出了全面發(fā)展的課程建構(gòu),讀出了慎獨正己的修身方法,讀出了積善成德的德育路徑,甚至讀出了孔子是最早的男女平等主義者。
吃驚乎?成理乎?
不讀此書,難解其疑也;不讀此書,難知其義也。
期待《論語心讀》的出版,期待能有更多的讀者從中收獲心讀之美。
2014年4月11日于濟南
原載于《論語心讀》,柳恩銘 著。
收入《品鑒教育文化盛宴——陶繼新序跋屯集》,陶繼新 著;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