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闖的禍實在太多!真可謂罄竹難書.......要么我把張同學的腦袋砸通了,要么李同學把我的腿摔斷了;要么偷偷爬樹粘知了掉入河中被路人撈起,要么氣的我媽一路追兒好幾里......然最讓爸媽頭疼不已的,當屬我的那些讓人笑掉大牙的“偷吃扒拿”!且屢屢好言不聽,回回胖揍不改!終于有一天,已經(jīng)12歲我逃過了人生當中的最后一“揍”,而這一回,真的要感激毛主席他老人家!(一)
已是奔七路上的老漢了,至今一見水果,我依然垂涎三尺!每每扒開快遞箱,每每撕開裹在水果上面的那層薄薄的、軟軟的白色包裝紙,我常常會想起那個早已久遠的、活丑一米的、自擺烏龍的“鴨梨門”事兒,也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整天胳膊上套了個“省級機關革命造反總部”紅袖章的母親,被該“革命組織”派到外地進行了一次部分機關人員的內(nèi)查外調(diào)。返回南京前突下狠心,買了整整一大箱當?shù)氐奶禺a(chǎn)——天津鴨梨!(當時的一箱,要比現(xiàn)在的那種水果紙箱大出兩倍還多)“鴨梨?什么是鴨梨?還整整一箱?”全家人頓時為之興奮、驚奇、饞涎.......按理說,這么多好吃的鴨梨,媽媽就應該當天、當場打開箱子讓全家人欣賞一下鴨梨是個什么模樣,最好每人先拿一個嘗嘗!可是,接連三四天過去了,吃梨的消息一點都沒有。甚至,媽媽還將這箱鴨梨放在了我的床底下!唉!這豈不是“要引誘敵人來打槍”嘛!那幾天,不僅搞得我翻來覆去睡不著,還饞得我每天彎腰看梨好多回。對此,我隱忍了好久,但最終沒忍??!(二)
某天,爸媽上班,奶奶妹妹又不在家,我再一次蹲下身子彎下腰朝床下來回的覬覦著,小腦袋瓜子飛快的運轉(zhuǎn)著.......那時的紙箱,上面沒有膠帶封捆,只要在箱子上面隨便一扒拉,箱蓋便可打開!我從里面迅速摸出了一個梨,拿出來一看還著實愣了一會兒:怎么這梨上面還包了一層白紙?這白紙干什么用的?畢竟做賊心虛,不敢仔細琢磨,連忙剝開白紙.....當時已顧不上欣賞天津鴨梨長什么樣了,一陣緊張的狂喜之后,接著就是一陣狼吞虎咽......當啃到一大半的時候,驟然一陣恐懼襲來:這萬一被媽媽發(fā)現(xiàn)鴨梨少了一個咋辦?唉!孩子畢竟是孩子,媽媽怎么可能知道這箱子里有多少個梨呢?當時的我,真的是愚蠢到家了!我望著手上吃剩下的小半拉的鴨梨,開始后怕,也開始后悔,想跟奶奶說,可奶奶經(jīng)常當“二報大隊長”;跟妹妹說吧,也太丟哥哥的臉......不一會兒,我來了個腦筋急轉(zhuǎn)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好辦法!有了好辦法那就不用著急了!我穩(wěn)穩(wěn)地、干干凈凈地將這個鴨梨吃到只剩下了一個帶著把兒的梨核......隨后,把之前扔地上那張白紙撿起來弄弄平整......將這個梨核放在上面輕輕地將其包包好......規(guī)規(guī)矩矩的放回箱子里.....蓋好蓋子.......將紙箱推到床底下原來的位置......(三)
這真是:古有劉皇妃貍貓換太子,今有呆兒子梨核充鴨梨。然前者是個經(jīng)典傳說,而后者是個愚蠢笑話。.按常規(guī),母親一定會狠揍兒子,兒子一定會痛哭認錯。但那天的媽媽卻一反常態(tài),一邊忍住笑,一邊跟“呆兒子”來了一段邏輯推理:“媽媽這幾天工作太忙,都忘了梨子這件事,所以媽媽不會吃;爸爸想吃梨,肯定不會瞞著媽媽,所以也不會吃;奶奶嘴里沒有牙,不會吃;妹妹還那么小,想吃也搬不動這么大的箱子......”接下來的一句,笑容可掬的媽媽突然來了個晴轉(zhuǎn)陰:“除了你這個呆兒子,還會有誰能干出這種蠢事?”我當然不能承認這件事又是我干的!否則我在院子里的小伙伴們跟前,也太沒有面子了!所以,我對此回答的非常堅定:“我沒吃,就是沒吃......”見我又開始抵賴,又開始謊話連篇,又開始理直氣壯,母親再也笑不出聲了.......這時,爸爸從水利廳下班,一邊往屋里走,一邊打趣地笑著問:“廳里斗胡揚(一個走資派),家里斗徐揚,這兒子又怎么了?”聽完媽媽的倒敘,平日里斯斯文文的爸爸也坐不住了,起身對著奶奶嚷嚷道:(四)
這已經(jīng)不是爸爸第一次的使用“煤爐烤手”這招嚇唬我了,但這次由于我的“寧死不屈”,爸爸的這個“鎮(zhèn)子之寶”還沒有上場,就被護孫心切的奶奶以“煤爐上正在燒著飯”為借口,而宣告流產(chǎn)。奶奶心知肚明,下面那一場由媽媽主演的武戲,很快就要開打了,老人家連忙一邊勸著我,一邊當和事佬:“啊呀啊呀,小孩子也就吃了個梨子,別吵吵的讓整個院子里的人聽見啊!”而那個平時最會幫著哥哥說話的小鄉(xiāng)妹妹,這會兒也嚇得不知道躲到哪兒去了......怒火早已滿腔的媽媽,不停地咬著自己的舌頭(這是母親十分生氣時的一個標志性的動作)終于又從里屋沖了出來,突然一把揪著我的肩膀,連拖帶拉地把我拎到文革期間家家都有的那個“忠字臺”的前面,指著墻上的毛主席畫像對我呵斥道:“你向毛主席保證,這梨不是你吃的!”我在“忠字臺”前磨磨蹭蹭了好一會兒,終于開口:“毛主席,我......我錯了,這梨......是我吃的........”文革期間,每個家庭當中幾乎都有一座的“忠字臺”,雖是家中一個陳設,但也是當年的一個信仰。
認錯之后,當我慢慢的品嘗著媽媽遞給我的、削去了梨皮的梨,這才感覺到這天津鴨梨真香、真甜、真好吃......從那時起,“呆兒子”開始漸漸長大,成了一名人見人夸的好孩子、好學生、好裁縫、好軍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