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一介先生曾對康德的知、情、意與真、美、善作過精辟論述:“康德把人的心靈分為知、情、意三個部分。有關(guān)‘知’的部分的認識能力是理智,這是純粹理性; 有關(guān)‘意’的部分的認識能力是理性,這是超于經(jīng)驗之上的實踐理性; 有關(guān)‘情’的部分的認識能力則正是康德所說的‘判斷力’。由于‘情’介于‘知’和‘意’之間,它像‘知’一樣地對外物的刺激有所感受,它又像‘意’一樣地對外物發(fā)生一定的作用,所以判斷力介于理智與理性之間?!保?9)康德的判斷力在認識論與倫理學之間架起一座橋,同時就告訴我們有關(guān)“善”的動機就是行,因為意念、意志本身也是行。
當然,王陽明并不具有康德的“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即道德自身的報酬”(20)以及善的稟賦、惡的傾向等倫理識度,就跟馮友蘭先生所評價的那樣:“王陽明的‘良知說’,就是主張專憑直覺,人即可以知道善知道惡?!保?1)馮先生還說:“照王陽明的說法,良知對于善惡的辨別,是一種直覺的認識,并不是一種道德的判斷,就是說,是一種直接的反應(yīng),并不是經(jīng)過思考而得到的命題。簡單地說,它是一種直覺,不是知識。”(22)確實,和上面提到的與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中的“純粹知識”相比較,王陽明對“善”與“惡”幾乎談不上有什么“知識”性的分析論說,他也沒有特別強調(diào)應(yīng)注重實踐個人單方面的純道德義務(wù),并且對經(jīng)驗中的偶然情景也有所關(guān)注,但就他提出須將“不善”之念克倒,說明他注重動機的好壞對行為的對錯有直接影響,要求人們保持“心地善良”、“心地純潔”。他提出“至善”這一境界,表明他還是提倡人應(yīng)超出世俗一般相互報酬的交易式的道德,象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一樣,憑著一種生命直覺來盡純道德義務(wù),“無善無惡是謂至善”;“至善者心之本體”。因而他的最終主張就是“為善去惡”,知行合一棗致良知棗至善。
湯用彤先生評論道:“陽明學問最易令人誤會,即以為其教旨頓悟,全不用一點工夫。不知先生所言,雖主張良知準的說,然于自省自察均三致意焉。非獨此也,先生且謂須掃除廓清,一毫不存,何等直捷痛快,何等斬絕,無稍假借,毫非可浮光掠影,云過天空也?!保?3)此言極是!
王陽明把至善作為絕對的善、最高的善、超越的善、終極的善,就是說至善是不與二元論的惡相對的超善惡的生命境界,“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24)人性是來源于天道的“天命之性”,所以它就可以超越經(jīng)驗界的善惡是非對立。而善惡是一物兩面,不是對立。
在實踐理性的批判中,康德也是把至善作為倫理生活的最高境界。至善包含著幸福,但人為了得享幸福,必須首先使自己配享幸福,配享幸福的唯一條件就是道德。
但二人認識的方法路子是不同的。
有些外國學者批評中國思想是“一鍋粥”、“大鍋燴”,“知行合一”尤其如此,其證據(jù)即在此。
其實這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西方哲學走的路子不大相同。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笛卡爾的哲學……它完成了或者說近乎完成了由柏拉圖開端而主要因宗教上的理由經(jīng)基督教哲學發(fā)展起來的精神、物質(zhì)二元論,……笛卡爾體系提出來精神界和物質(zhì)界分個平行而彼此獨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常涉及另一個?!保?5)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是有思想資源的,在中國哲學中常常講“合一”,(如“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動靜合一”、“體用合一”等等。)說“天人合一”并不是說“天”和“人”合到一處等同起來了,沒有分別了,而是說“天”和“人”分不開,研究“天”不能不同時研究“人”,研究“人”不能不同時研究“天”,從這一點看,中國哲學確實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不一樣。湯一介先生說:“從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看,中國古人大多講‘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的傳統(tǒng)則多講‘天人二分’。”(26)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往往是把“天”和“人”統(tǒng)一起來研究,從孔子起就講“天道性命”,孟子講“天之所與”,以后的中國哲學思想就承襲了這種思維方法,走上了與西方哲學思維不同的道路。因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當然不是指兩者完全等同,而是說兩者不能分離,因為分離了,兩者都搞不清楚,所以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功夫,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保?7)陽明認為,知與行就其本體意義,是合一的,但“合一”并不是“同一”, 因為如果講成是“同一”的關(guān)系,也就沒必要講“知”與“行”兩個范疇了。當下雖說是“粥”,但它們在“原來”“本然”的層面上“自家”還是“自家”,在人的具體生活情境中,純粹的“自家”是無法受用的,如何貫徹實施“做人”,如何成就“圣人”,就必須從“根子”上剔除克倒“惡念”,象康德所言“動機棗善良意志”, 亦象薩特的絕對自由與全面負責,才可知行合一。
在王陽明之前的一些儒家也主張過知與行兩者不可分離, 知與行是有明確區(qū)分的。知與行能“合一”的提法是王陽明的首創(chuàng),而且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把知行合一的思想推進到了這樣的地步:知與行不僅僅是不可分離的兩件事,而且就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猶如手心之于手背,從這一方面看是手心,從另一方面看就是手背,就是上面提到的善與惡的問題,是一物兩體。從“明確精察”的方面看是知,從“真切篤實”的方面看是行,從一事之“始”看是知,從一事之“成”看是行。王陽明的行與傳統(tǒng)通常意義上說的“行”意思不一樣,如《說文解字注》(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注解“行”為“人之步趨也。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tǒng)言之也?!保弧墩f文解字義證》(清·桂馥 撰 齊魯書社 1994年)還將“行”注解為“釋名、兩腳進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注解“行”其中一個意思是:“[周禮地官師氏] 敏德以為行本[注]德行內(nèi)外在心為德施之為行”,鄭玄注:“德行,內(nèi)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蓖蹶柮鞯男酗@然與此相近,亦類似于中國佛教五蘊中“行蘊”中的行,行即是思的造作,陽明謂行是知的發(fā)用?!掇o?!罚ㄉ虾^o書出版社 1989年)解釋“行”其中一個意思為佛教名詞,意為“造作”和“遷流”。指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生起、變化的活動。而佛教中的“五蘊”中的“行”主要指意志、意念活動。(見附注)
王陽明主張“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馮友蘭先生認為這工夫,既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致”字所表示者,包含有萌動、發(fā)生、開起、恢復、擴充、躬行、格物和實現(xiàn)的意思。那么“良知”又是什么意思呢?在陽明的思想中,良知大約有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良知具有普遍性,良知不但對于每個人是相同的,甚至于可以擴充到整個宇宙,達到天地萬物?!傲贾谌诵模瑹o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霜,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是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yǎng)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 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保?8)可以說這是對“天人合一”學說的進一步引伸擴展。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何以言此?湯一介先生給予很好的詮釋:“這正是因為中國古人認為‘天’與‘人’的關(guān)系是一種內(nèi)在關(guān)系?!袊湃说摹烀皇峭庠谟凇松?,只有在‘人生’的觀照下‘天命’才有意義,它的意義才顯現(xiàn)出來。……故‘人生’的意義就在于體證‘天命’;‘人生’的價值就在于成就‘天命’,在‘人生’之外別無‘天命’,……如果強把‘人生’與‘天命’分為兩截,那就無法了解中國文化的真精神?!保?9)
第二、良知還是檢驗是非善惡的道德準則,是“明師”、“天”、“天理”。因為“良知是造化的精靈”,所以“道既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無有不是處,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30)“天即良知也,良知即天也”,“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隨事應(yīng)去,良知便知了”,(31)這些即是“知是行的主意”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是從“良知即心之本體”的角度來闡明良知何以成為檢驗是非善惡的根據(jù)的。此乃良知之體。
第三、人人皆具有天賦的“良知”作為內(nèi)在的是非準則,即良知有能力辨別、辨清、監(jiān)控、指導意念活動中的善與惡。良知的核心是良知具有知善去惡的先驗的內(nèi)在的能力,即是道德實踐的本體依據(jù),又是道德實踐的終極歸宿?!傲贾皇莻€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它,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32)這即是良知這一心之本體的發(fā)用流行,即“行是知的功夫”。此乃良知之用。
因此,良知又是體用合一,即體即用,陽明說:“體用一源,有是體即有是用?!币驗椤巴庑囊郧罄?,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33)知與行都是心之一體運動,所以:“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34)體用合一,體用不二,亦即知行合一,知行不二。
在王陽明那里,良知人人本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致良知:“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淺深難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親,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實落盡孝而已; 學知利行只是時時省察,務(wù)要依此良知盡孝而已?!保?5)可見,依良知所知而實落行之即是致良知。誠如馮友蘭先生所說:“我們雖不完全贊同陽明的良知之說,但道德上底善惡,確是人不待推論而直接能感覺到底。感覺到善則知其為善,惡知其為惡。在這一點上,圣賢與惡人,并沒有很大底區(qū)別。不過知其為善則行,知其為惡則去,卻是極不容易做得到底。”(36)對于像馮先生這樣的擔憂,王陽明倒是自有一套解決辦法:因為吾心天理的合一既是良知,所以天理本心與人自己和萬事萬物的關(guān)系如同“明鏡”一樣,“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保?7)人要常?!懊髅麋R”才可致良知。因此我們可以說王陽明的致良知強調(diào)的還是道德實踐。
對此湯用彤先生自有一番體會:“陽明之意亦謂格物之學道之要。故曰,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未萌之際。此正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以外無別功矣。然陽明懼學者之徒事皮毛也,懼學者之浮光掠影而偽作也,懼學者不識天理為何物,而勞力勞心于格致,不得成效也,故為之教曰;理無內(nèi)外,性無內(nèi)外,學無內(nèi)外,知即是行,行即是知,即知即行,即行即知,心有主腦,節(jié)目事變,均可應(yīng)乎而解?!保?8)可說是比較精到的體會。
王陽明對知行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也有明確的說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知又說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39)
王的“主意”“功夫”是什么意思?筆者看到有些人將主意解釋為目的、統(tǒng)帥,將功夫解釋為途徑和手段。《辭源》(1996年商務(wù)印書館修訂本)里將主意解釋為二種意思:(1)創(chuàng)議;?。ǎ玻┺k法,主張。將功夫解釋為三種意思:(1)工程和勞動人力。(2)素養(yǎng),造詣。(3)閑空時間。《辭?!罚ǎ保梗福鼓昕s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將功夫解釋為四種意思:(1)作事所費的精力和時間。(2)工力,素養(yǎng)。(3)謂工程役夫。(4)空閑的時間。沒有主意的解釋。筆者以為“主意”或指思想、信念、觀念、看法或指目標、主張; 功夫則指為實現(xiàn)這一思想看法或目標、主張所采取的方法、措施,行動。陳來認為“王陽明強調(diào)知行間不可分離的關(guān)系行不能無主意,故行不離知; 知不能無手段,故知不離行。”(39)這種理解是準確的。從知行合一說出發(fā),陽明特別批判了兩種行為現(xiàn)象:一種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便不能思惟省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一個知方才行得是”。另一種是“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标柮鲗⑷烁耦愋头譃槿悾阂皇潜M心盡性知天,生知安行的圣人;二是存心養(yǎng)性事天,學知利行的賢人;三是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困知勉行的常人。對日常世俗生活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主要還是困知勉行與學知利行,為此必須把生命的每一瞬間都看成“成圣”的關(guān)鍵時刻,時時處處通過涵養(yǎng)心性來清楚明覺自己的本然心性,又依此本然心性的明覺自察來更好地履行人生道德義務(wù)。這也就是致良知意義上的知行功夫的合一。
以前馮先生討論過“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的問題。其實也是在討論知行的關(guān)系問題。他認為“這兩個命題,各有其應(yīng)用底范圍。如各守其范圍,這兩個命題,都是可以說底,而且都是真底?!诩夹g(shù)方面,我們應(yīng)當知‘知難行易’,……在道德方面,我們應(yīng)當知‘知易行難’”(40)
賀先生則用知行二者何者主動、何者被動來討論知行關(guān)系?!瓣柮髡J為知是主動的,是發(fā)出行為或支配行為的主意?!袨槭菍崿F(xiàn)所知的手續(xù)或行為是補足我們求真知的功夫之意。且亦確認知主行從的關(guān)系。只可惜陽明所謂知行,幾純屬于德行和涵養(yǎng)心性方面的知行?!保?1)
湯一介先生指出:“從總體上看,‘知行合一’思想實貫穿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始終。古代賢哲們把‘知’和‘行’能否統(tǒng)一看作是關(guān)系到做人的根本態(tài)度問題,知行統(tǒng)一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之一?!袊鴤鹘y(tǒng)哲學注意了倫理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特別強調(diào)‘知’和‘行’必須統(tǒng)一,這有其可取的一面?!保?2)
張世英先生認為“‘知行合一’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有密切的關(guān)系,可以說,知行合一就是為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是方法、手段,天人合一是理想、是目標?!保?3)
湯用彤先生認為知行合一的精微之處就在于“陽明之學救世人支離,眩騖華而絕根之病,反求諸心而得其性之所覺,曰良知。因示人以用力工夫之要,曰致良知,懼世人之知良知而不致,而謂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動即靜,即體即用。”(44)
懷特海在《分析的時代》一書中說:“這個世界對于我不僅是作為一個事實或事件的世界,而且同時是作為一個價值世界、實物世界、實用世界而存在的。我可以不再費力地發(fā)現(xiàn)我面前的事物既有符合于它們實證的本然性質(zhì),又有美與丑、愉快與討厭、快樂與憂愁等價值特點的?!保?5)
我們是否可以說王陽明雖然只從道德意義上探討了“知行合一”,但他似乎也為人類社會的價值理想貢獻了有價值的思想。知行合一作為一種理想的存在方式,為主體道德自律、存養(yǎng)省察,價值自我的實現(xiàn)提供了方向。“丹誠所指,白虹貫日,人心所至,金石為開?!保?6)
參考書:
1、湯用彤 《理學·佛學·玄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年(46)(44)(38)(23) 第5頁 、第7頁、第14頁
2、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9年(1)、(3)、(9)、 (46)、 130,149、148,151。
3、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1)、(23)、(36)、(40) 410、410、 477、411。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20)、216。
4、 湯一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道釋》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42)、7、15。
《湯一介學術(shù)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19)34-35頁。
(26)(29){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5、張世英《天人之際》人民出版社 1995年(8)、(43)、185、 186。
6、陳來《有無之境》人民出版社 1991年(2)、(7)、(39)、95、107、 101。
7、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譯本 1960年 商務(wù)印書館 (18)(20)
8、懷特海《分析的時代》中譯本 1981年 商務(wù)印書館?。?5)
9、 羅素《西方哲學史》 中譯本 1963年 商務(wù)印書館 (25)
10、 《王陽明全集1·知行錄·《傳習錄》·上中下》(紅旗出版社·1996年版)(4)、(9)、(10)、(12)、(13)、(14)、(15)、(16)、(17)、(21)、(22)、(23)、(24)、(27)、(28)、(29)、(30)、(31)、(32)、(33)、(34)、(35)、(37)、(39)所引均出自此書。
附注:
五蘊既是構(gòu)成我們的存在以至于周圍環(huán)境的五種要素的集合,這既是色(物質(zhì)一般,或作身體,指物質(zhì)性的東西。);受(感受作用,感覺或單純的感情。);想(想象,心中浮現(xiàn)的形象,或表象作用。);行(意志,意念,沖動的欲求,亦可指受、想以外的心的一般作用。);識(認識作用,識別作用,又可指意識。)。大抵可以這樣說,五蘊即是物質(zhì)性、感覺、表象、意念與認識作用這五者的和合。色是身體,受等則是心作用,故合起來即是身、心。這五者表示物質(zhì)面(色)與精神面(其他四者)合起來,構(gòu)成我們的生命存在。在這五者的積集之外,我們找不到獨立的自我。(吳汝鈞《佛教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保梗梗蛋妫?
色蘊(認為人的眼、耳、鼻、舌、身,及其所對的色、聲、香、味、觸)、受蘊(由感官生起的苦、樂、喜、憂等感情、感覺)、想蘊(認識的理性活動,相當于感覺、知覺、表象、概念等)、行蘊(受外境影響而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相當于思慮、判斷、意向、動機等思維活動)、識蘊(具有分辨功能的意識活動; 借助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身,了解、辨別和記憶一切現(xiàn)象,具有綜合功能)。(任道斌《佛教文化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保梗梗蹦辏?
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zhì)。)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作用也。)想蘊(對境而想象事物之心之作用也。)行蘊(其他對境關(guān)于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以一有情征之,則色蘊之一即身,他四蘊即心也。心之中,受想形之三者心性上各為一種特別之作用,故名之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識之一者為心之自性,故名之為心王。蓋五蘊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從五蘊而成,如無色界無身之有情,自四蘊(除色蘊)而成也。(丁福?!斗饘W大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