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老子,誰怕誰?“老子天下第一”,牛啊!其奈我何?
少時讀書,老師告訴我,老子不是父親的代名詞,更不是你想壓倒別人的那種霸蠻氣勢,他姓李名耳,又稱李聃,著有《道德經(jīng)》,道家代表人物等等,如此而已。
李耳就是李耳,李聃就是李聃,怎么又變成了老子呢?
原來,大凡有影響的歷史巨人,其出生總要帶點神話色彩,老子也不例外。相傳,老子在他娘肚子里呆了九九八十一年,才依依不舍來到人間,別人是一落地就有抬頭紋,而他去偏偏一出生就須發(fā)皆白,能不稱老嗎?稱他為老子,老了的兒子,何以為怪?那年代出生的,沒有遮風(fēng)擋雨的房子,更談不上精致溫暖的產(chǎn)房,就像日本人姓“松下”“井邊”等一樣,老子出生地也算不上高貴,就在一棵李子樹下,號稱李姓的第一個始祖就這樣產(chǎn)生了,老子姓李,我們真要感謝這棵神奇的李子樹,竟給后世帶來李家的盛唐天下!實在與釋迦牟尼頓悟的菩提樹有得一拼!
唐高祖李淵得天下,李姓便成了貴族,貴在何處?追根溯源,李唐天下的尊嚴(yán)便落到了老子身上,于是,“太上老君”的封號又給了這個姓李的老子,老子一躍成為道教教主,神秘色彩更加濃厚。
老子靠著《老子》一書,跨越時空,成為中國思想天空中的一面大旗。《老子》一書,只有五千字,實在算不上洋洋灑灑,還抵不上一篇大學(xué)生畢業(yè)論文的字?jǐn)?shù),更不用說犖犖大著的碩士、博士學(xué)位論文了!
可是,自從中國有《老子》以來,研究《老子》的著作不斷,不知養(yǎng)活了古今中外多少大學(xué)者,研究的文字也不知達(dá)到幾百萬幾千萬字了。我完全可以這樣說,《老子》的每一個字,可以寫就一個觀點的好文章,字字句句皆成文章,可以砸住好多以專家自居的人。我也不知道,研究《老子》的流派有多少,你爭我辯,你解我說,各得其理,便成了研究老子的大家。
《老子》也有別名,喚作《道德經(jīng)》,原因何在?
還記得“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句子嗎?這是《老子》上篇第一章第一句,《老子》有上下兩篇,上篇37章,下篇有44篇,共81篇,下篇即第38章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篇即有《道經(jīng)》之稱,下篇遂叫《德經(jīng)》,均取自開篇第一字,合稱《道德經(jīng)》,與當(dāng)今意義的“道德”二字算是古今異義了。
儒釋道是中國文化思想之大成。南懷瑾對這三家,有這樣生動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供給我們精神食糧;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提供我們?nèi)粘I畹谋匦杵罚坏兰沂撬幍?,生病了就要光顧?/span>
按南懷瑾觀點,所謂道家的功效就是治病救人,給在生活困境中的人指出一條出路,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成功地給商湯的伊尹、春秋的范蠡、漢朝的張良等功臣選擇了一條光明大道??v觀古今人事紛紜,這一句話也無不令人深思。
白居易老先生學(xué)問好,名氣大,官位高,雖曾遭貶謫,比起“問汝平生事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的蘇軾幸福得多。為什么呢?是道家思想幫了他的大忙,他可算真道家中人,與儒釋道三家兼通的蘇軾有所不同,他曾認(rèn)真閱讀《老子》,留下過一首“老子心得”,令我等這樣的老夫子讀起來,怦然心動,特別有感覺。
吉兇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fēng)浪覆虛舟。
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zāi)合少求。
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人的一輩子,吉啊,兇啊,禍啊,福啊,都是有來由的,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吉兇禍福,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我們不能小覷。古語說得好,“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人生天地之間,我們要深刻地探究吉兇禍福背后的種種原因,以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xùn),但不要因此而深深憂慮。
人世間,我們只看見大火燒了華麗的屋子,不是嗎?富麗堂皇的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燒光,游人如織的古城麗江也被人不小心燒過了!但是誰又見過大風(fēng)大浪把一艘空空如也的船只打翻了呢?即使空船被翻轉(zhuǎn)過來,還是不會沉下去的,因為它本身就沒裝載任何東西啊!所謂“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是也。
功名似乎是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是儒家的追求,但功名不一定就歸某個人所有啊?它是公共器物,大家都有擁有的權(quán)利,你可以取一份兩份,但不能過分貪多,好像什么榮譽都只應(yīng)該屬于你,你真就那么重要嗎?地球沒有你真不能轉(zhuǎn)了?這些道理幾人能看透呢?
利益是身體的災(zāi)害,只應(yīng)該適當(dāng)?shù)淖非?。?dāng)年,受說不清的利益誘惑,我不得不接受了一些出版社的約稿,編著了一些教育教輔資料的書籍,天天早起晚睡,誓作拼命三郎,雖然收獲了不菲的稿費,但透支了身體。幾年前,我恍然大悟,公開發(fā)表聲明,從此不再約任何應(yīng)試教育的文章和書籍?,F(xiàn)在讀著白居易的感悟詩,不禁心有戚戚焉。
就說那匏瓜吧,它好吃,誰不想吃呢?可是,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要多吃,貪吃多了要拉肚子的,還是適可而止的好。
道家思想比較接地氣,不像佛教要你放下一切,告訴你萬事皆空相,也不像儒家要你不可為而為之,拼命向前。我覺得:年輕人要以儒家為主,努力建功立業(yè);中年人可以來點道家的飄逸,在進(jìn)退之間,運用自如;老年人方可清心寡欲,念念佛,清理好自己的行李,向往著往生的愿景。
老子自幼聰明,神童資質(zhì),天文地理,人倫物性,禮儀音樂,無所不精,連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都不敢做他老師了,推薦老子入周另覓高師,這年,老子年僅13歲。老子入周,拜博士,入太學(xué),無所不學(xué),無所不覽,無所不習(xí),三年乃大成。遂被薦守藏室為吏,守藏室即當(dāng)今國家圖書館,老子身處其間,如蛟龍入大海,如雄鷹擊長空,完全是大圣速成的節(jié)奏。
孔子曾攜一車二馬一童一御,千里迢迢,恭恭敬敬,向老子問禮。歸國后,孔子陶醉于對老子的頂禮膜拜中,久久不能忘情,有人問起,他無不感嘆地說:“鳥,吾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wǎng)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fēng)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xué)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yīng)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神馬都是浮云,唯有老子是真龍!
老子有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倍献诱嬲媲星辛糁迩а裕瑸槭裁茨??白居易又寫過一首詩,以老子之道還治老子之身來回?fù)簦?/span>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有傳聞出來作證,《老子》這本書,是逼出來的,實非本意。
老子晚年歸于何處?死于何年?成道成仙,何去何從?有說老子晚年,見周王朝氣數(shù)已定,出關(guān)遠(yuǎn)游,或西度流沙,或北去新疆,過了沙漠,或往中東,或漂印度……正統(tǒng)說法,老子是老不假,壽命長,最短也活過101歲,即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也有人把他與活過120歲的老萊子混為一談,與成佛的印度王子釋迦牟尼混同一人,更另有說法,說老子活了160多歲,有大膽者咬定他活過200多歲,而不知所終……
古時出關(guān)也要關(guān)牒,即當(dāng)今之護照,老子私自遠(yuǎn)行,何來護照?等到他倒騎著青牛,晃悠悠來到函谷關(guān),早有鐵粉立關(guān)頭,專等偶像老子的入轂。
這位鐵粉便是海關(guān)關(guān)吏尹喜,崇拜老子多年,正恨相見無緣,恰逢他是觀天象的高手。那天夜里,靈感來襲,獨立樓頭,仰望星空,忽見紫氣東來,滾滾向西奔去,不禁喜上眉梢,吟詩一首:“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jīng)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老子來了,拿不出護照,又送不出禮,怎么辦呢?關(guān)吏說,我是你最忠實的粉絲,你留下來吧,把真?zhèn)鹘o我,你愿意漂向哪里就哪里。老子別無選擇,又轉(zhuǎn)念一想,要移民,交點學(xué)問,這筆交易劃得來,一揮筆,洋洋灑灑,五千言,《老子》就此煉成。
關(guān)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關(guān)尹之后,壺子、列子、莊子……道家學(xué)說,綿綿長長,慢慢浸入到每個中國人甚至全人類的骨髓。
此謂老子,亦謂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