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yīng)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蘇軾《定風(fēng)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的好友王定國因受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而被貶謫到嶺南,柔美聰慧、蕙質(zhì)蘭心的寓娘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二人從嶺南歸來后,蘇軾與寓娘交談,蘇軾因他們受牽連、在他鄉(xiāng)受苦而深感愧疚,不料寓娘卻道出了“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人生感悟,此時蘇軾與其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因而寫下了這首詩,既贊揚了寓娘隨遇而安的豁達(dá)與灑脫,也抒發(fā)了自己在逆境中處變不驚的人生態(tài)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做到隨遇而安,悅納人與事,悅納世界,有“物來則應(yīng),過去不留”的心態(tài),隨處便可安心,隨處便是吾鄉(xiāng)。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在他去世前不久,第三次被貶獲赦后,北上途經(jīng)江蘇鎮(zhèn)江金山寺時,面對好友為他畫的像,回顧自己的一生,感慨萬千,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一詩,對自己一生作出了“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的總結(jié),他沒有將自己一生的功業(yè)總結(jié)在也曾讓他輝煌的官場,而是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他被貶時居住的地方,他接受貶謫與逆境,安心于這三個地方,就像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在這里,他達(dá)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巔峰,實現(xiàn)了自己別樣的人生輝煌,也實現(xiàn)了自己人生的超越。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尋找到原本屬于自己的一顆善良之心、清凈無染之心,便不會為外物所累,隨處便是吾鄉(xiāng)。“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善惡之于人心,其心善為善、惡為惡,善惡乃一念之間”,我們這顆心怎么樣,這個世界就怎么樣?!墩撜Z·述而》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蓖昝赖氖ベt,世上難覓,但能恒常擁有一顆善心和良好品德,就可以了,也就接近君子了。《論語·述而》又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開闊、正大光明、包容萬物;小人則爭長論短、患得患失、無所適從。
我常常提醒自己,作為教師,要做一個心地善良、心中清凈、心胸開闊的人,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xué)生;教育不能“應(yīng)景”而為,要用心堅守教育常態(tài),按規(guī)律辦事;教育要擺脫功利的羈絆,心底無私,教育才能天地寬……于是便可達(dá)到內(nèi)心的安然與教育的本真。心善則無處不善,“心凈則國土凈”,于是便會無所住,便會心安,便是回歸故里。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若“無心”可安,萬法了不可得,便是“性空”,隨處便是吾鄉(xiāng)。傳說南朝時,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達(dá)摩從天竺國來中國傳法,到南京后,由于他與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對佛教的觀點不同,心不相契,便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一個名叫神光的僧人為求法來到這里,他為表心跡,幾番周折,立雪斷臂,終于得以與達(dá)摩見面,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边_(dá)摩曰:“將心來,與汝安?!鄙窆獬了剂季煤笳f道:“覓心了,不可得?!边_(dá)摩則說:“我與汝安心竟。”神光大悟,后來成為了中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達(dá)摩祖師便是中國禪宗初祖,少林寺也成為中國禪宗祖庭。
慧可大師覓心不可得,便是“無心”,便是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與諸法實相。“無心”,便是妄心、分別心已滅,人不被外物所轉(zhuǎn);即使“有心”,也是一顆純凈無染的心,心能轉(zhuǎn)境,又還需要安什么呢?蘇軾也是一位參禪悟道之人,他禪悟透徹,詩性靈動,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禪詩,如他的《觀潮》一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边@首詩表達(dá)了詩人參禪的感悟與達(dá)到的境界,原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啊,廬山煙雨浙江潮也就如此而已!“他認(rèn)為從感官解脫出來之后,真正體會到真理,或上帝,或世界的靈魂,不是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一無所見?!保终Z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我想“一無所見”,便有“萬法皆空”之意,這是歷代禪宗大師所追求的境界,若能證悟到這一境界,便獲得無上般若智慧,便會明心見性,獲得究竟解脫,“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就是詩人對人生處境的深刻體悟!
作為教育人,我還時常提醒自己要努力用一顆純?nèi)坏男膶Υ恳粋€學(xué)生,尊重每一個學(xué)生。人生難得,生命可貴,如何珍愛生命、呵護生命,當(dāng)學(xué)學(xué)蘇東坡!
作者成程,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xué)物理系,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xué)物理教師,正高級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