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韻閑話公眾號開辦兩年以來,得到全國各地微友的關注和支持,已成為《新課程評論》《德育報》《教師報》《湖南教育》《常德日報》《常德晚報》《常德教育》等刊物的采稿基地。本號推送的原創(chuàng)作品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投稿者文責自負,采稿者大膽使用。黃銳先生的“童年游戲”系列以及其他推送的文字均已公開發(fā)表,推一篇發(fā)一篇,今天又推送一篇,望更多紙媒關注。
偶然在微信群里聽到一首上世紀50年代流行的兒歌,名叫《踢毽子》,歌詞大意是:“小雞毛,真美麗,做個毽子大家踢。你踢了八十五,我踢了一百一。好像花兒朝上飛,好像活潑的小公雞。大家都來煉身體,身體健康好學習。左腳踢,右腳踢,踢個花樣多美麗。要它高來它就高,要它低來它就低。大家踢得出了汗,大家踢得笑嘻嘻。大家都來煉身體,身體健康好學習?!甭犞犞?,不由得讓人回想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一群小孩子聚集在一起踢毽子的歡樂情景。
(一)
那時候,踢毽子通常是小孩子玩的游戲,尤其深得女孩子的喜愛。游戲是在冬春季節(jié)玩的,不受場地限制,可大可小,室內室外均可進行,人數也可多可少,常常是幾個女孩子圍成一圈,有時是一對一的比拼,比誰踢得的個數多、花樣多;有時是幾個人同踢一個毽子,你踢給我,我踢給你,誰的毽子落地了誰為輸;有時在場地中間劃一條一米左右寬的“楚河漢界”,兩隊各站一邊,按規(guī)則踢來踢去,未踢過界的一方為輸。
踢毽子有許多技巧,無論是一個人單踢,還是幾個人變換著花樣對踢,均離不開“盤、拐、繃、蹬、磕、挑”等幾個基本動作。
“盤”是用腳向內側踢,又稱"盤毽子",“拐”是用腳向外側反踢,又稱"打拐拐腳",“繃”是用腳背向上踢,“蹬”是用腳掌踢,“磕”是用腳后跟踢,“挑”是用腳尖踢。
在踢的過程中,這些基本動作形成了許多套路和規(guī)矩,最常見的有“盤踢”“側踢”“跳踢”和“跪踢”等。
“盤踢”是一只腳踢完,換另一只腳踢,雙腳對著相互輪換著踢;“側踢”是用一只腳的外側面去踢,可以一只腳重復踢,也可以雙腳輪換著踢;“跳踢”是先用前腳踢起毽子,然后跳起來再用后腳跟踢,踢得高高的,高到兩三米,等它落下來時接著又是一跳,毽子重新彈起來,在空中劃出一條美麗的弧線;“跪踢”是用右腳把毽子踢起來,然后左腿膝蓋迅速彎曲,這時右腿彈起來從彎曲的左腿下面用腳內側把毽子踢起來。
此外,還有“轉體踢”“過肩踢”“彈跳踢”“屈膝踢”“倒鉤踢”等多種花樣玩法。要完成這些動作花樣,不僅需要一定的彈跳力和平衡力,還得靠肩、背、胸、腹、頭與兩腳協調配合,如此才能使毽子經久不落地,纏身繞腿,翻轉自如。
(二)
記得上小學時,學校踢毽子的是清一色的女生,我們男生敢上場踢的少,怕被笑話,只有當觀眾的份。
每次下課鈴一響,我們就追著女生到操場,密密匝匝地圍成一個個圓圈,喊的喊,叫的叫,興奮得像過年過節(jié)一樣。
有時踢毽者像跳橡皮筋一樣,邊踢邊唱,什么“里踢,外拐,八仙,過海”, 踢一下,唱一句。有時踢毽者不唱,旁觀者根據踢的快慢,邊唱邊打節(jié)奏。只見功夫好的女生,時不時地變換著花樣跳,踢起的毽子一會兒落在躍起的腳背上,一會兒落在倒鉤的腳跟邊,一會兒落在盤踢的腳窩里,一會兒又落在并直的腳指尖,還有舞動的手臂上、仰著的臉頰上,以及肩上、背上、頭頂上、手腕上、膝蓋上、胳膊拐子上……花式繁復,變化多端,非常討巧,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哪像現在,一圈人圍著一個毽子踢,你一腳,他一腳,干巴巴地,枯燥極了。
踢毽子時,女生個個都得意忘形,不把我們男生放在眼里,說男生天生就笨手笨腳,“你們男生踢1個算10個,敢不敢比?”常常氣得我們男生面紅耳赤,忍無可忍。
突然,一個長相柔弱的男生站了出來,怯怯的說:“讓我踢踢吧?!眻錾弦黄等唬驗樵撃猩31慌Q為假小子,誰都沒見他踢過毽子。只見他卷起褲腿,飛起就是一腳,把毽子踢到了半天云里,還不時配以鷂子翻身、倒掛金鉤、蛟龍出海、金猴戲珠等招式,毽子上下翻飛,左右纏繞,看得人目不轉睛,心里暗暗“罵道”:這家伙肯定是女人變的。平常我們對這個假小子是有些不屑的,這之后卻多了幾分敬意,紛紛請教他踢毽子的訣竅。
(三)
踢毽子有踢的技巧,而做毽子也有做的門道。毽子由毽鉈和毽羽兩部分組成,在古代,毽鉈多用圓形的鉛、錫、鐵片或銅錢制成,毽羽多用翎毛?!堆嗑q時記》上說:“毽兒者,墊以皮錢,襯以銅錢,束以雕翎,縛以皮帶?!?nbsp;
我們小時候,沒有現成的毽子買,孩子們大多自己做毽子,大多是雞毛毽子,原材料主要是銅錢、雞毛、鵝毛管、小布條和棉線。
做毽子用的底墊,大多是清代的銅錢。圓形的銅錢中間有一個方孔,如果是康熙、乾隆通寶,則較厚,用兩個就夠了;如果是光緒、道光的,則較薄,要多用一兩個。沒有銅錢時,我們就到街上工廠的垃圾堆里找些大小合適的螺絲墊片來替代,或再套一個紐扣,只是踢起來沒有銅錢做的那么有“腳感”。
做毽子用的雞毛,是家里或鄰居殺雞時好不容易尋到的。選雞毛有講究,要選公雞身上最漂亮的尾羽和項毛,因為相對其他地方的毛,尾羽和項毛最長,顏色最好看,而且雞毛根要稍微硬一點,毛尖要柔軟一點,長度要適中,不能太長,也不要太短,長了向上竄,不好接,短了踢不起來。
鵝毛管是起固定雞毛作用的,村里很少養(yǎng)鵝的,實在找不到鵝毛管,我們就用塑料吸管替代。管子長4厘米左右,一頭穿過銅錢的方孔后,將管子破成4瓣,向外折成一個平面,使之與銅錢底部貼住,并垂直于銅錢,在管子上插8根左右的尾羽和項毛,毛梢像花瓣一樣向四面綻開,再用一塊結實的布條把銅錢、管子、雞毛連成一體,然后用棉線纏幾圈,扎結實,一個雞毛毽就做好了。
那時候的農村,除過年過節(jié)或來了貴客,家里平常是不殺雞的,所以要弄到幾根雞毛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聽到哪戶人家殺雞,我們就兩眼發(fā)光,飛奔過去,早早地在一旁守候著,假裝給人家?guī)兔?,趁機把最好看的那一小撮尾羽和項毛偷偷留下來。有時看中了哪家氣宇軒昂的大公雞,會緊盯不放,滿院子地追趕,像鬼子進村一樣,弄得雞飛狗跳,一片狼藉。所以,經常會見到一只只尾巴被薅禿的公雞,會聽到女人們?yōu)樽约业墓u被薅了毛而罵得喋喋不休,沒完沒了。
為做雞毛毽而挨大人責罵,是常有的事,但這并不會影響我們對踢毽子的熱愛。實在找不到雞毛了,我們就用絨毛線、纖維繩,甚至將字紙剪成條狀聊作雞毛, 做成絨毛毽、纖維毽、紙條毽。然而山寨版的毽子總耷拉著頭,顯得沒精打采,踢起來總不過癮,沒有飄逸瀟灑的感覺,但有總比沒有的要好,我們玩起來一樣地樂此不疲,忘乎所以。
(四)
小時候,我們只知道踢毽子是一項兒童游戲,諸不知還是一項古老的傳統體育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踢毽子最早起源于漢代,由古代蹴鞠發(fā)展而來,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兜劬q時紀勝》里有一首童謠唱道:“楊柳青,放空鐘;楊柳活,抽陀螺;楊柳發(fā),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笔钦f當柳葉落盡的初冬來臨之季,最為盛行,尤其是元旦、春節(jié)期間,踢毽子便成了小孩子十分喜愛的一項戶外活動。
《日下新謳》里有一首詩這樣描寫道:“楊柳抽青復隕黃,兒童鎮(zhèn)日聚如狂??甄姺帕T寒冬近,又見圍喧踢毽場?!鼻宕皇住吨裰υ~》也有對“踢毽子”的描寫:“青泉萬迭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薄皵€花”,即踢毽子游戲,為了踢得方便,女孩子們只穿短衣,笑著鬧著,到了日落都沒回家,可見對踢毽子的癡迷程度。
有人考證,我國古代蹴鞠發(fā)展到現代,逐漸演變成了踢足球和踢毽子兩項運動?;蛟S是因為這個原因,上世紀我國把踢毽子游戲劃歸于球類運動,1984年,國家體委正式將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項目,改毽子為“毽球”,并頒布了《毽球競賽規(guī)則》;1987年中國毽球協會成立,此后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生毽球賽三大賽事;在1995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和1996年的全國農民運動會上,毽球也被列為比賽項目,毽球運動已成為在全國普遍開展的熱門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