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02年起,我開始所謂“自主寫作,合作欣賞”的作文教改之路,也就是把一般意義的“互評互改”做得更深入些,讓學(xué)生嘗試到寫作與點評的快樂。每次作文講評,作文與點評同步賞析,鼓勵學(xué)生內(nèi)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例如,綜合點評有文言文、古詩詞、仿寫、續(xù)寫、戲劇、現(xiàn)代詩、散文、小說以及各類實用文體等等,不一而足,點評的文字絲毫不遜色于作文,我戲稱“一半是海水(藍(lán)字作文),一半是火焰(紅字點評)”。師生沉醉其間,樂此不疲,16年來,我堅持如昔,收獲頗豐,也曾讓我許多畢業(yè)的學(xué)生常常念起。今年,從高三下來又教高一,在常德市一中476班(高一)繼續(xù)我的作文教學(xué)探索,陸續(xù)推出班級優(yōu)秀作品,供學(xué)生、家長交流指正。
見證
常德市一中476班 梁詩樂
梧桐花開了,很美。
老家的庭院里種著一棵梧桐樹,很大。小時候,我常常依偎在奶奶身旁,仰頭望著這棵梧桐樹,直到脖子很酸。聽說,這棵梧桐樹是爺爺奶奶結(jié)婚那天種下的,是他倆老愛情的見證者。
還記得爺爺總愛在這棵梧桐樹下乘涼,我曾問過奶奶,問她在結(jié)婚那天種下梧桐這是誰的主意,奶奶抿抿嘴,笑著說:“還不是那老頭兒的主意啊。”說完,還瞧了瞧爺爺。爺爺呵呵地笑了,什么也沒說,只是那眼底的幸福怎么也遮不住。
梧桐樹從幼苗到現(xiàn)在的參天大樹,就像是爺爺奶奶愛的進(jìn)行曲。兩個在兒相遇的人,看到對方第一眼時,便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屬。結(jié)婚時,種下了一棵梧桐,不知是不是梧桐有靈,在梧桐花開的那一天,喜事來了。在十個月后,我父親來到這個世上。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爺爺奶奶挺直的背有些彎曲,身體也差了些。人的一生就像是花,從花蕾開始慢慢長大,花期到了自己的最美年華也就到了,而最后化作春泥呵護(hù)下一代。后來,爺爺因病離開了我們,奶奶怎么勸也不愿意到城里和我們一起住。她想留在這個庭院,我們只好每周來看望她。
奶奶仍然拿著小板凳坐在梧桐樹下,我依然依偎在奶奶身旁,只是奶奶總是用手輕輕地?fù)崦鴺涓桑f到:“今年的梧桐花比去年要少多了。”我抬頭看了看,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
奶奶還會和我講以前的事,說我小時候挑食什么都 不愛吃,她端著碗在這棵樹下追著我講了我父親,還講了許多…講到爺爺時,奶奶嘴角帶著笑,眼睛卻濕潤著。
高考前,我來到老家看望奶奶。奶奶坐在樹下看著梧桐花,見到我用手摸摸我的頭說:“我說為什么最近那老頭兒總是托夢給我呢,原來是我們家要出狀元啦。”我攙著奶奶慢慢地走著,奶奶回頭對我說:“你看,今年的梧桐花又大又多,這可是好兆頭。”奶奶,您這是迷信呢!
我笑了笑,突然,我似乎聽到了一個模模糊糊的聲音,好像說著加油。淚花在眼中閃爍著,嗯,加油。我看著這梧桐樹,仿佛又回到了過去,那個幸福甜蜜的過去。
這棵梧桐樹大概會永遠(yuǎn)的活著吧。它見證了我們溫暖的家,見證了爺爺奶奶這段甜蜜的愛情,見證了奶奶那顆執(zhí)著的心…
梧桐花又開了,很美。
許多念念不忘,只是一瞬;許多一瞬,卻是念念不忘。
很榮幸,能了解到你爺爺奶奶之間那種純潔的愛情。也很高興,你和梧桐樹其實都是他們兩人之間愛情的見證。更感動的是這長達(dá)幾十年初心不變的愛情。
大多的人并不相愛,卻因為種種現(xiàn)實因素的捆綁,結(jié)為夫婦,買車買房,子孫滿堂,度過一生---缺乏愛情的婚姻,倒也相安無事直到終老。
大多的人最終嫁或娶的,并不是年少時讓自己心動,并不顧一切付出的那個人。
說來雖是常態(tài),但這常態(tài)出著實悲涼了點
----不過也正因如此,純因愛情而結(jié)合的婚姻方顯得如此珍惜。
科技讓很多事情變得快捷,也讓現(xiàn)代人愈發(fā)喪失珍惜的能力。
這或許就是爺爺奶奶之間的故事打動我的原因吧!
喪失親人之痛,我也有些體會。
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并不是需要悲哀的一件事。想想這個世界上幾十年前并沒有你和我,你和我的出現(xiàn)都是如此的偶然——“無中生有”——那么,從有再回到無也就不過是落葉歸根而已。
尼采說過,凡是已經(jīng)生成的,必將歸于消失。
不談好壞,以上皆為感想,融合一些我自身的想法,希望能對你有一點啟發(fā),這樣,它也就有一點存在的意義了。
梧桐樹,與之相配的,往往是個“愁”字。如晏殊的《撼庭秋》中“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zé)o寐!”,又如李煜在《相見歡》中寫到“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而作者用一種新的意象,著實令人眼前一亮。
我想作者的意圖是于平淡之中發(fā)現(xiàn)那些最誠摯的情感,對梧桐樹生長狀態(tài)的描寫反映了情感的醇厚、加深的過程。依我看來,若是以梧桐樹為第一人稱來寫,會不會效果更好呢?這樣的話,“見證”的主題更容易凸顯出來。另外,筆法樸實之中也能煽起人的情,否則,就有些平庸了。
生活中的普通的小事,是最能煽起人的情的,不過作者還未這種境界。至少于我來說這篇文章也僅能掀起心中一點波瀾而已,并不是洶涌波濤。
最后,文章并未運(yùn)用一點波瀾手法,使文章連貫性并不強(qiáng),這脫離了楊老師的初衷。
至此,點評即將結(jié)束,這是一次我與作者之間思想的碰撞,以上皆屬個人看法,角度與思想的不同,決定了差異性,希望作者與我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幫助,這也就夠了。
點評人:龍先慶(常德市一中476班)
關(guān)注書韻閑話
無
分享悠悠書韻
文史|教育|時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