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黃芪建中湯的中醫(yī)配方是什么?黃芪入藥膳在我國歷史上備受大家喜愛。日常生活中,可用黃芪配黨參、山藥、大棗、母雞、羊肉、豬肉、乳鴿等溫補性食品,烹調成老少皆宜的藥用膳食。本文將為你介紹黃芪建中湯的中醫(yī)配方等相關內(nèi)容。>>>黃芪與哪些中藥材配伍好 黃芪泡茶功效
藥方:黃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6枚(擘),膠飴(飴糖)30克
湯劑:煎湯取汁,兌入飴糖,再以文火緩緩溶化,分2次溫服。
【主治】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證。證見腹中時時拘急疼痛,喜溫喜按,少氣懶言;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勞則愈甚,面色無華;或伴神疲乏力,肢體酸軟,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加味黃芪建中湯
【藥物組成】生黃芪、飴糖、桂枝、生白芍、生甘草、大棗、金錢草、丹參、木瓜、黃芩、白術、郁金。
【制作用法】每日1劑,分2~3次服。3個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益氣建中,利膽活血。適用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前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今建中湯是桂枝佐芍藥,義偏重于酸甘,專和血脈之陰。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膠飴為稼穡(se)之甘,桂枝為陽木,有甲己化土之義。使以姜、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于胃也?!?/p>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p>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