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媛玲 今天翻到孫兒看過的一本書,其中有個故事一一一《周總理的睡衣》。里面講到" 鄧奶奶" 為周總理補睡衣的情景。"她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笸籮, 笸籮里放著剪刀、線團、布頭和針線包……"
不知怎么,我突然想起了母親那個針線笸籮,不過我們不叫笸籮,叫"笸籃",都是盛針線的物件,叫法上大同小異而已。
那年月,幾乎每家的炕頭上都有一個做女紅用的笸籃,里面有大小型號不同的縫衣針,有五顏六色的棉線,還有頂針、剪刀等。要做針線活了,隨手在笸籃里一翻就可找到,非常方便。
母親的笸籃是棗紅色的,只是在長年的使用中邊沿上刷的油漆已經(jīng)被磨損得斑斑點點,算得上有點年紀(jì)的老古董。里邊除了做女紅必備的針針線線,還有頂針、剪刀、襪板、量衣的尺子、納鞋底用的錐子和線繩、紐扣、裁衣服剩下的小布片、還有縫棉衣用來打線的裝著黃土的"土線包”……簡直就像一個小雜貨店。凡是做針線活要用的在里面都可以找得到。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些年,母親除了洗衣做飯,手里就離不開針線活。她心靈手巧,對針線活樣樣精通。只要一閑下來,就拿出她的針線笸籃,不是納鞋底,就是補衣襪。鄰居們也常來找她裁衣服,母親一點也不怕麻煩,一邊和她們說著話,一邊把布料在炕上鋪開,用尺子量量劃劃,一會兒一件衣服的雛形就出現(xiàn)在她的手下。
晚上,有時我一覺醒來,時常看見母親還在昏黃的燈光下,不是納鞋底就是補襪子,她的身影映在墻壁上,影影綽綽,顯得那么高大。是呀,一家大小七口人的穿戴都在母親的手上,夏天單,冬天棉,我們只知道要吃要穿,她一個人,怎么忙得過來呢?現(xiàn)在想起來,母親在夜里縫補的哪里是衣服,分明是她對家庭的責(zé)任,對家人們深深的愛。
秋風(fēng)吹落了黃葉,大雁一隊隊南飛。母親又開始為我們做過冬的棉衣。她身邊放著笸籃,一會兒剪個補丁給舊衣補上,一會兒又拿出土線包伏身給棉衣打上一條條筆直的線條,手下飛針走線。時間長了,直起腰,用拳頭捶一捶,伏下身子又繼續(xù)做。幾十年了,每到秋天,母親縫棉衣的樣子還時不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小小的笸籃是母親勤勞的象征,也是母愛的象征。它凝結(jié)著母親的汗水,我們是穿著母親做的衣服和布鞋長大的。別的不說,就一雙布鞋,要先打好漿糊,接著在一塊平板上,先鋪上一層報紙,將平時積攢的破布條、破布塊,鋪滿整張紙,上面刷上一層漿糊,再鋪一層破布,如此反復(fù),大概有五六層的時候,拿到太陽底下去曬。曬干了,然后按照家人每個人腳的大小,剪出“鞋樣”。這其中要做鞋幫子、再納鞋底,工序非常麻煩。母親總是在她的笸籃旁不厭其煩地剪呀、裁呀、縫呀、粘呀,精心準(zhǔn)備好都放在笸籃里邊。特別是母親納鞋底的情形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炎炎夏日家人都在午休的時候,母親就會拿出她的笸籃,戴上頂針,從里邊找出納鞋底用的大針,穿上自捻自搓的麻繩,坐在炕沿開始了她的"工作”。母親先用錐子在僵硬的鞋底上鉆個眼兒,用針牽引著麻繩扎在眼里,用手使勁將針頭拽出(拽不出時有時也用牙咬住往出拽,我有時真擔(dān)心那針會被咬斷在口里),再往手上飛快地一纏,使勁地勒一勒,緊接著用尖尖的錐子在頭上劃一下,進行下一個錐眼穿線的動作。一天又一天,母親忙完家務(wù),一針一線重復(fù)著同樣嫻熟的動作,保障著全家人的穿戴。人們常用“千層底”來形容老布鞋的堅硬耐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母親當(dāng)年納就的那一雙雙密密麻麻的鞋底,凝聚著母親多少心血,是多么的不容易?。?/span>
有時候,我們要做個毽子什么的,也離不了母親的笸籃。剪子、布塊、針線一陣亂翻,有時線和線也纏在了一起。母親看著被我們翻得亂成一團的笸籃,無奈的嘆口氣說我們哪是像要做針線,簡直是"狼刨窩"。我們則嘿嘿一笑,匆匆地拿了找到的東西跑了出去。
據(jù)說有些地方凡是出嫁的女孩子,娘家人都要準(zhǔn)備一個針線笸籃作為嫁妝,紅紅的笸籃代表著日子的紅紅火火,也是娘家人對女兒的一種期望,希望女兒出嫁后辛勤勞作,日子過得幸福美滿。我不知道母親那紫紅色的笸籃是不是外婆給她的陪嫁,但母親的確用她勤勞的雙手,雖說日子不富裕,卻讓我們從小沒有挨過餓,受過凍。雖說衣服上也打著補丁,但卻讓我們一個個穿戴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我們有了孩子后,母親還是閑不下來,時常給這個孫兒做一件棉襖,給那個做一件棉褲。有了母親這個"堅強后盾”,我們也不愁孩子的穿戴,安心上班工作,至今我們的衣柜里還保存著母親為我們及孩子們做的棉衣。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母親那一代人使用過的針線笸籃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幾次搬家,伴隨母親一生的笸籃也不見了蹤影。但是母親勤勞能干的精神卻給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親用她的一針一線連起了我們的昨天和今天,也連著我們及我們的孩子。笸籃里沒有珍寶,卻如同珍寶,它盛著我們?nèi)业男腋?,盛著母親對美好未來的希望。
作者簡介:劉媛玲,西安市灞橋區(qū)退休教師。喜愛文學(xué)創(chuàng)作,多年來勤耕不輟,先后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報》《陜西日報》《西安晚報》《陜西廣播電視報》《八小時以外》《家庭生活指南》等報刊雜志及網(wǎng)絡(luò)平臺發(fā)表作品七百余篇(首)。在陜西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紀(jì)念改革開放征文活動中榮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