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號,于火車北站送走來青島游玩的朋友,回來的路上,碰見一學妹,拉著一個較大的箱子,坐在603公交車上。許是第一次在火車北站下車,她竟不知道回學校的路,自然,作為學長的我,也便以兄長的身份幫她拿拿行李,帶帶路。而她連聲地感謝,倒是委實讓我“裝”了一吧!
路上侃侃大山,才知道是信息學院的才女,而讓我佩服的是,其為了一個軟件的比賽,在假期竟然讀了200多本小說。而我因為心情不佳的緣故,那時頗有讀書的渴望,于是請求其推薦幾本書或電影并加了才女的QQ。進而,便有了一段在閑暇中讀書的靜謐時光。
一:心靈旅行
人們常說,要么讀書,要么旅游,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但是如果沒有好的心情,沒有好的眼光,或者沒有好的伴侶,外在的旅行便很容易變的毫無意義。所以身體的旅行和心靈的修行就如同我們的雙腳一樣,需要協(xié)調(diào)運行,才能在生活中實現(xiàn)和諧的統(tǒng)一。
再者,正如林清玄所說:“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靜靜坐著思維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尋、觸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論是風土的,或是心靈的,都是一種旅行。”所以說,雖然我沒有穿上一身旅行的裝備,僅僅是窩在校園的一個角落里,但誰也不能否認這場被我矯情的稱之為“心靈上的文化苦旅”的旅行。
而之所以這么矯情的給一段平凡的時光,加上這么一個文藝的標題,就是希望自己能真正的沉下心來,面對自己的疑問,在那些所謂的經(jīng)典里讀一讀自己。因為如今自己的心靈,空虛的真需要一場精神的旅行。
而之所以選擇以文學著作的方式來消遣這段時光,是因為文學作品在制造時空距離的同時,也制造了某種關(guān)聯(lián)性,讓人能在作品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讓我們與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覺地產(chǎn)生“同感”,而作為讀者,因為既身在其中,又超乎其外,體味感觸的反而更深切一些。而這恰如羅曼·羅蘭所說:“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或檢查自己。”
經(jīng)歷了兩周的時間,讀了讀《平凡的世界》、《了不起的蓋茨比》、《千年一嘆》、《道士塔》、《孤城閉》,溫習了《人生》、《活著》、《在痛苦的世界中盡力而為》,看了看《全民目擊》《肖申克的救贖》《黃金時代》,聽了聽《戒指》、《一生愛你千百回》、《其實不想走》的音樂,被我矯情的稱之為“心靈的文化苦旅”的修行應(yīng)該結(jié)束了。
二:正直做人
在《孤城閉》中,御史何郯上疏彈劾夏竦,直指“其性邪,其欲侈,其學非而博,其行偽而堅,有纖人善柔之質(zhì),無大臣鯁直之望,事君不顧其節(jié),遇下不由其誠……”時,忽然感覺為人若此,其意義何存?而像歐陽修、馮京等這些當時被時代誤傷的人,于當時的他們來說,可能有難以言說的委屈,甚至是憤恨,然而,歷史的大浪淘沙,最終還他們真實的自我,給予他們公正的評價。
人活一世,難免會有被人中傷、被人誤解或者不理解的時刻,就像孫少安在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尚未推行的時候,便組織村民分田地,而被上級領(lǐng)導處分一般,一個有遠見的人也往往容易被那些刻板、呆板、趨勢順利的人給整治。而這個時候,惟有內(nèi)心的坦蕩才能真正給予人無悔的信念。這正如作家周國平在談到做人時所說的,“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jù)什么位置、和誰在一起過日子,而是你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span>
人們常說,人生有兩種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語。痛而不言是一種智慧,亦是一種境界,生活之中,往往會因種種的傷害而心痛不已,此時內(nèi)心的傾訴欲便日漸強烈,然而,正如你暗戀過的姑娘不能對媳婦說一樣,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向人闡述一下。并且對堅強的人來說,累累的傷痕是生命賜予他的最好禮物;笑而不語則是一種豁達,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tài),朋友間的戲虐,遭人誤解后的無奈,過多的言辭申辯反讓人覺得華而不實,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評。
而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最終要傳達的,或許就是我們怎樣去生活,以及我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而這種做人的心態(tài),在我看來,便是:我們身處平凡的世界之中,我們亦都是平凡之人,但我們不能因為平凡而不去生活,相反,我們要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不斷的學習、勇敢的挑戰(zhàn)、執(zhí)著的追求、努力的進取,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價值和意義。
三 金錢的意義
孫少安因為家里缺錢,早早輟學;孫少安拼命掙錢,供著自己的弟弟讀完高中,供著自己的妹妹走進大學,并最終娶妻生子。此時,對于這個家庭,錢是第一位的,此時的錢是活命生存的錢。
然而,賺錢即是目的,也是豐富生活的途徑。只有這樣看待金錢,才不會成為金錢的奴仆,因為歸根結(jié)底,最值錢的是我們活得要有意義。所以,當孫少安的磚礦盈利的時候,當他欲投資電視劇的時候,當錢已經(jīng)擺脫了基本生存的需求的時候。弟弟孫少平真摯的對他哥說:“我們過去太窮了,我們需要錢,越多越好??墒俏覀冇植荒茏屽X把人拿住了,否則我們?nèi)匀豢赡芑畹耐纯?。我們既要活的富裕,又?yīng)該活得有意義。賺錢既是目的,也是充實我們生活的一種途徑。如果這樣看待金錢,就不會成為金錢的奴仆。歸根結(jié)底,最值錢的是我們活的要有意義…….不過,錢可不要亂扔?!?,最終,孫少安在弟弟的建議下,將這筆錢用到為村里重新蓋一座學校,此時,錢已經(jīng)成為真正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
當我們從少安或者少平這兩個人的身上去理解金錢時,才會發(fā)現(xiàn),在滿足自己基本生存的金錢達到飽和時,一個人如果以金錢本身或者它帶來的奢侈生活為人生的主要目的,那么他便極容易被人生的貪欲所控制,而如果把金錢當作保證基本生活質(zhì)量的手段,或者,在滿足基本生存后,將金錢作為實現(xiàn)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那么金錢便不是束縛人生的萬惡之源,正如周國平所說:比金錢更重要的是有意義的人生和有理想的事業(yè)。
四 相愛之人的選擇
讀路遙的《人生》時,我才對愛情有了自己的認識,讓那時花心腸子不斷的我,最終踏實下來,因為我也怕自己為了所謂的成功的人生,而讓自己手中所得到的金子,而像土疙瘩一樣扔了,而后悔晚矣。
而在《平凡的世界中》,書中亦穿插了各種交錯復(fù)雜的愛情故事:少安的淳樸的農(nóng)村愛情;少平的浪漫愛情;田潤葉的曲折愛情;金波的草原戀歌愛情;田潤生的超凡脫俗的愛情……諸多的愛情故事,給了讀者許多難以言喻的快樂,也讓人不斷的思索這些愛情背后的幸福觀。
其實,路遙作為一個對世事人情有極深了解的作家,在談到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時說:“如果可以把愛情概括為一首詩,一開始它應(yīng)該是抒情的,人在這個階段可以神魂顛倒,無所謂天地??墒牵瑳]有多久,它就會進入敘事,會被物質(zhì)力量所干擾,詩意就會越來越少,它終將死于那種精神萎縮上。所有人愛情不是死于形式,不是死于物質(zhì)力量的不可避免的滲入,而是死于內(nèi)容,死于精神的萎縮。精神的東西只能被精神的東西所摧毀,貧窮什么的摧毀不了真正的愛情。 ”他這一言,不得不讓包括我在內(nèi)的許多人去反思自己對愛情的理解。
五:婚姻的幸福
而在眾多走向婚姻的感情之中,最讓人心痛的是李向前和田潤葉動人肺腑的愛情,然而,潤葉在李向前被撞殘疾只后,竟然開始喜歡上他,精心照顧他,不拋棄不放棄,這不得不說是潤葉德行的彰顯!
而崇拜古風鈴的杜麗麗,在“一個晚上的半夜時分,古風鈴敲開了杜麗麗的房門,麗麗絲毫沒有拒絕,兩個人就在黃原賓館睡到了一塊?!薄皫讉€晚上的云來霧去,杜麗麗徹底愛上了古風鈴?!钡牵@卻是丈夫武惠良的夢靨。敏感的丈夫,從此開始了漫長而痛苦的個人生活,而杜麗麗也從此陷入了人生極大的痛苦之中。
讀這兩對婚姻的幸或者不幸,讓人不由得對婚姻有一種恐懼感,而像孫少安夫婦那樣相親相愛的婚姻或許著實的令人羨慕。也讓人不由得想起網(wǎng)絡(luò)上的一個段子:慢慢地在歲月的流淌中,終究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人生最寶貴、最讓人心底充滿溫暖幸福的不是功名利祿,不是在人前多么靚麗,不是擁有多少物質(zhì),而是晚上回家,躺在床上,身邊有一位相伴多年,仍不變初心,從心底希望你好、健康、不要太勞累,你病與不病,身心的溫度都給予你的人。這是生命真正的旋律和歸宿。
也許每一個想要婚姻安定的人,每一對想留住婚姻中愛情的愛人?都該讀一讀周國平的散文---《婚姻反思錄》,部分摘錄如下:
“妻子的含義就是自己的女人,丈夫的含義就是自己的男人,對此命名當知敬畏,沒有終身相愛的決心,不可妄稱夫妻。有此決心,一旦結(jié)為夫妻,不可輕易傷害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男人,使這神圣的命名蒙羞?!?/span>
愛情是人生的珍寶,當我們用婚姻這只船運載愛情的珍寶時,我們的使命是盡量繞開暗礁,躲開風浪,安全到達目的地。誰若故意迎著風浪上,固然可以獲得冒險的樂趣,但也說明了他(她)對船中的珍寶并不愛惜。好姻緣是要靠珍惜之心來保護的,珍惜便是緣,緣在珍惜中,珍惜之心亡則緣盡。
人的心是世上最矛盾的東西,它有時很野,想到處飛,但它最平凡最深邃的需要卻是一個憩息地,那就是另一顆心。倘若你終于找到了這另一顆心,當知珍惜,切勿傷害它。歷盡人間滄桑,遍閱各色理論,我發(fā)現(xiàn)自己到頭來信奉的仍是古典的愛情范式:真正的愛情必是忠貞專一的。惦著一個人并且被這個人惦著,心便有了著落,這樣活著多么踏實。與這種相依為命的伴侶之情相比,一切風流韻事都顯得何其虛飄。
六: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最讓我敬佩的人物是尼克,在見證了蓋茨比所構(gòu)建的紙醉金迷的生活、戀情以及死亡之后,尼克選擇離開紐約,離開了紙醉金迷的世界,最終選擇了由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所構(gòu)成的平靜生活。
其實,尼克很像是回到了一個平凡的世界,而不像蓋茨比,以愛的名義,卻通過陰謀、權(quán)勢、罪惡等險惡的手段,構(gòu)筑奢華卻不長久的財富之城,而在盲目缺乏理智的愛情中,蓋茨比甚至認識不到黛西的水性楊花、淺薄……
透過這樣一段充滿紙醉金迷的愛情,會讓人發(fā)覺,惟有人性好,方能情義真。男人本能的欲望跟女人無知的虛偽,往往是足以致愛情死亡的毒藥。而人之一生,似乎又脫離不了一個"情"與"欲"字,甚至外在的一切都是為了內(nèi)心的情字和內(nèi)心的欲望。而如何在這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度”字,則是人生的智慧!
蓋茨比是一個野心非凡的人,而他所追求的卻不過是一個在他眼里無可比擬而實際上卻極其淺薄的女人,為此,參加過二戰(zhàn)、到牛津大學學習的他卻走上了一段極其邪惡的道路。脫離了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而在信仰轉(zhuǎn)變的時代,有沒有可以依賴的道德力量,進而失去了自己的堅守,蓋茨比的人生終歸走上了一段不歸路。
人們常說,“一個偉大人物的理想是做一個平凡人”,但很多時候,一個人往往只有變得不平凡才能享受一種平凡的幸福
七:文化的力量
讀余秋雨的《道士塔》時,內(nèi)心格外的難過,不由得在QQ說說上寫下下面這段話:
文化的力量洽如土地里的營養(yǎng),我們或許看不到它們的存在,但正是它們在物質(zhì)的土壤中孕育了小草的芬芳、孕育了大樹的成長、孕育了莊家人的生命……
八:苦難的力量與精神價值
讀《平凡的世界》時,總有一些不理解,為何少平不去幫助哥哥完成磚廠的事業(yè),而在少安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呢?直到讀到少平在建筑工地上讀曉霞送來的書時,才有些許的理解。而這也讓我想起了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他所說的那句話:“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的少平,在談到幸福時說:“幸福,或者說生存的價值,并不在于我們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在無數(shù)艱難困苦之中,又何嘗不包含人生的幸福?”而這似乎恰恰與俞敏洪在《在痛苦的世界中盡力而為》一書中最后的一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來就苦的。一個人如果從苦中能找到樂和幸福,那么他就是幸運的。如果人生來認為自己就應(yīng)該是幸福的,那他一輩子會更加苦,因為這樣的人總能碰到更多的煩惱。如果你認為生下來就是為了迎接痛苦的煩惱的,尋么你做任何事情有痛苦和煩惱,你都會心安理得,坦然面對?!?/span>
在讀周國平的《苦難的精神價值》時,曾深深為文章中哲學化的苦難價值深深的嘆服,在如今的時代,我們越來越想坐享其成,越來越會指指點點,妄自菲薄的加以評判,然而,卻缺少在現(xiàn)實面前直面苦難、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
無奈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誰也不可能一直成為上帝眷顧的幸運兒,人們總會在時事風云中體味世態(tài)炎涼。一個真正能參透苦難哲學的人才能真正懂得與人相處之道-----“人生會讓你明白你與任何人的一次邂逅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有時是對你的一次考驗,有時是對你的一次利用,有時是對你的一次教誨。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些人會讓你的光芒釋放出來?!?;也才能真正看清做事之規(guī)律-----“現(xiàn)在每個我遇見的笑著的人,他們都不曾因為苦而放棄,他們只因扛而成長。誰不希望自己活得輕松,沒有壓力,一切隨性,但如果你真的那樣去做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都在和你作對。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覺得自己輕松了,那也不是因為生活越來越容易了,而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堅強!”
周國平在《苦難的精神價值》中說:“我無意頌揚苦難。如果允許選擇,我寧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創(chuàng)造和享受。但是,我贊同弗蘭克的見解,相信苦難的確是人生的必含內(nèi)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性的某些特質(zhì),惟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 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決不會輕易喪失。而且我相信,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币苍S此言此語當被視為苦難者的激勵詞。
九:行走的感悟
在最近讀的書中,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余秋雨的這本《千年一嘆》,在行走之中品味文化的價值,并能寫出如此的文章,便足以讓人羨慕的五體投地。全書記錄了“千禧之旅”的全部行程:從香港出發(fā)飛至希臘,越過地中海到埃及,轉(zhuǎn)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回到中國。
正如余秋雨老師所說,“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問道于數(shù)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文明遺言”。在書中隨作者放飛思緒,感受那些古文明的崩塌、衰敗和沒落,再次思考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再想想他多年前寫的《道士塔》,感覺層次、境界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正是在這樣的對比之中,才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讓自己這顆浮躁的心漸漸回歸自然平和……
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踏著自己的腳步,去看一看“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更愿那時的自己,也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十:文化的小樹枝
想起朋友,以前經(jīng)常發(fā)給我一些經(jīng)典的段子,讓我學習、反思;也經(jīng)常推薦我聽聽一些感人至深的音樂,讓我開心、快樂;如今看來,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學會了獨立的思考,并幸福的去欣賞。而讀讀長篇的著作,聽聽經(jīng)典的歌劇,才發(fā)現(xiàn),人之一生,萬不可只盯著碎片化的經(jīng)典句子,而忘卻了系統(tǒng)的讀讀經(jīng)典的著作;萬不可只聽帶著歌詞的傾訴,而忘卻了去聽經(jīng)典的交響樂曲……當我們被某一個段子,被一個人深情的傾訴所打動時,我們感動的許只是這一點,而不能感受到整體的全部所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否則,就如同我們吃了一個蜂蜜的蜜,享受了一點甜,卻沒有看到整個花園的美好!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讓我了解了余秋雨老師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之源,而那句:“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么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也讓人感觸頗深。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種鳥能飛越太平洋,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樹枝。把樹枝銜在嘴里,累了就把樹枝扔到水面,飛落到上面休息;餓了就站在樹枝上捕魚;困了就站在樹枝上睡覺。如果小鳥銜的不是樹枝,而是鳥窩和食物等,那它能飛那么久嗎?而在人生長遠的旅途中,在我的生命里,我寧愿這一小截樹枝便是一本夾著筆的書。
畢竟“Leisure without literature is death and burial alive”
總結(jié):
我大抵只是一個附庸風雅之人,我讀書,沒有別的想法,只是為了如果有一天,拿著相機去旅行的時候,不會無聊的只會照美女的大腿,而能于山水人情的記憶里有一些感悟便好;我品茶,品不出什么千秋大業(yè)來,只是覺得有一天,寧肯于一杯茶水之中度日,也不要在過分的追名逐利中做錯了事,做歪了人;我出行,不是為了欣賞什么壯美山河,挑戰(zhàn)什么人生極限,就是為了散散心,不要讓生命鎖在一個屋子里,鎖在一個狹小的氛圍里而已。我其實,沒有什么野心,能有一個平凡的愛人,有一個上進的孩子,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坦誠相待我的朋友,如此便是完美人生,我不要什么黃金時代,于平凡的時代中,能不負眾人所愛,于我,便是最大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