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之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大陸群眾游港澳成為一大旅游亮點。當時,能踏足自己的國土去走走看看,親身體會“一國兩制”里另一種制度的方方面面,對一直成長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大陸人來說,的確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本期《簡話素本》推出作者李鳳岐的港澳行系列,讓我們一起回顧香港和澳門十年前的模樣。
海洋公園的經(jīng)典應該是水族館和海洋劇場。
水族館深達四層樓高,海水容量高達200萬公升。目前在館內(nèi)飼養(yǎng)了4000多尾300多種不同種類的魚類,以及各種珍貴珊瑚。
雖然這個擁有了33年歷史的水族館即將于明年1月關閉,但進入水族館才真正體會到了那種身臨海洋而又美于海洋的感受。海洋公園的水族館修建得非常豪華而溫馨,每一個進入水族館的人面對這形形色色的海魚都大開眼界,無不表現(xiàn)出驚奇與興奮。
海洋公園的水族館修建得非常奢華,魚館用巨型玻璃罩著,那水深達十米,游人站在玻璃前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中游魚的姿態(tài),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猶如身在海底一般,妙不可言。
水中游魚悠閑而舒適,盡管水族館內(nèi)游人如織,這些魚兒卻早已熟悉了游人的繁華和擁擠,它們旁若無人般自得其樂。瞧這條長著奇怪的大翅膀、拖著長長尾巴的海魚,聽到觀眾打招呼竟然調(diào)皮地游近水岸向游人亮相。經(jīng)查,此魚名魔鬼魚,又叫蒲魚,體盤菱形,體背面褐紅色,布滿黑邊藍點,魚身有左右兩大翼,尾背面有隆脊及一至兩枚毒棘,尾深褐色、有數(shù)條白色環(huán)紋,是有毒的武器,牙齒尖銳無比,喜愛吃蠔。還有一群海狼魚,有一米多長,很有攻擊性。
說也奇怪,眾多不同種的海洋魚類集聚一水,它們竟然如此和諧相處。所有來這里的游客無論孩童還是長者,無不稱奇水族館諸多魚類給人帶來的溫馨,水族館也成為游客認識海洋、了解海洋知識的最好的起點。
有種海底小魚非常漂亮,在香港地鐵車站站臺,墻面上貼有好多這種魚的立體圖片,說明香港人對它的喜愛,還有美麗的海底珊瑚。
一串水泡泡飄飄忽忽顫抖著成一條曲線竄上來,感覺非常神奇!
在我們頭頂上的鯊魚,在水里飛快地游著,別的魚都魂飛魄散地躲避著它。
水母館外面有打扮得如水母造型般的植物,這一切細節(jié)都彰顯著海洋公園帶給人的溫馨和浪漫。
水母,這種精靈一樣的水中小生物,卻是海洋中重要的大型浮游生物。水母壽命很短,平均只有數(shù)個月的生命。水母試圖在水中下沉時,其觸手會伸展向上,如果意圖上升或向某一方向運動時,其觸手會逆向運動向反方向彎曲。
看這些水母,有的像小蘑菇,肚子一鼓一鼓的;有的像章魚,無數(shù)條觸角不停地卷動;有的則是透明無色的,像顆顆水晶珠。
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是一種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距今已有6.5億年,出現(xiàn)時間比恐龍早幾億年,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作為生物進化過程形成的一個物種,其地位絲毫不遜于大熊貓。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fā)展歷程,其特有的基因?qū)ΜF(xiàn)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水母雖然長相美麗溫順,其實十分兇猛。在其傘狀體的下面,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面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后,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將獵物體內(nèi)的蛋白質(zhì)迅速分解。因為水母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nèi)消化吸收。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樣美麗的小精靈卻不是海洋的好兆頭!據(jù)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最新報道,水母大多存活于死水區(qū),生命極度頑強,它幾乎不需要氧氣,所以,在幾千米的深海區(qū),也會有它的身影出現(xiàn)。但水母的出現(xiàn),并不是環(huán)境改善的現(xiàn)象,而是環(huán)境惡化的表象。隨著水污染的嚴重,營養(yǎng)物質(zhì)豐盛,災難性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現(xiàn),導致魚類大量死亡,水母卻開始繁盛。但這只是另一個災難的前奏,水母什么都吃,浮游生物、魚卵、小魚、大魚無一漏網(wǎng),它的繁盛讓魚類難以再生,其后果將是不可恢復的!
離開美麗的水族館,卻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為在這里,水族館給人的不僅只是環(huán)境和藝術(shù)的享受,還有知識的了解與進步。而這些遠離我們的深海種類,能夠如此近距離地呈現(xiàn)在眼前,的確也是一份難得的精神愉悅。
夕陽西下,一群火烈鳥悠閑地在空中、樹叢中飛來飛去,讓人感覺到了海島一般。(待續(xù))
作者:李鳳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