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鏡”與“放大鏡”,在論辯中借助于引申荒謬詭辯術(shù),能使對方的謬誤暴 露無遺。
82.主觀意向假定推理
——預期理由術(shù)
預期理由詭辯術(shù),指在證明過程中,把自身尚待證明的判斷作為證明論 題的基本論據(jù),也就是在證明中使用了未經(jīng)證實的論據(jù),以此來說服對方的 詭辯技巧。
某機器銷售商對其買主說: “貴方是我公司的老客戶了,因此,對于貴方的利益,我方理當給予特
別照顧?,F(xiàn)在我們已獲悉,在今年年底前,我方經(jīng)營設備的市場價格將要上 漲。為使你方在價格上免遭不必要的損失,我方建議:假使你打算訂購這批 貨,要求在半年到一年內(nèi)交貨,就可以趁目前價格未上漲的時機,在訂貨合 同上將價格條款按現(xiàn)價確定下來。這樣這份合同就具有了價格保值的作用, 不知貴方意下如何?”
若此時市場價格確實有可能上漲,這個建議就會很有誘惑力。 為使買主相信這是一件對雙方有利的事,該銷售商又補充說:“這事如
果早日定下來,對于賣方妥善安排投產(chǎn),確保準時交貨也是有利的?!?此時,銷售商見買主仍半信半疑,躊躇不定的樣子,似乎看透了他的心
思,忙說可以隨時撤銷合同,當然,必須要提前 90 天通知,貨以便對供問題
另作安排。 買主聽后,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決定同意簽署這個“價格保值合同”。 這個例子中的機器銷售商就是運用預期理由詭辯術(shù)(“今年年底,我方
經(jīng)營的設備的市場價格將要上漲”)設置了一個陷阱,然后一步步將對方拉
入這個陷阱。它很具有迷惑力,看起來似乎照顧了買方的利益,其實大謬不 然。
1992 年 10 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和《不可再現(xiàn)成果》雜志聯(lián)合
舉辦了第一屆“可恥諾貝爾獎”評選頒獎儀式。 物理獎授予麻省理工學院的托馬斯·凱爾。據(jù)說,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由 1 個
中子、8 個輔助中子、35 個副中子和 256 個輔助中子組成的現(xiàn)有元素中最重
要的元素——adminis—tratum,其結(jié)構(gòu)與理由說得繪聲繪色、信誓旦旦,但 至今還沒有第二個人找到這種根本不存在的元素。其實,這正是預期理由詭 辯術(shù)的典型運用。作為詭辯技巧,凱爾可謂智,可是在科學領(lǐng)域里,這就要 鬧笑話了。
幾十年來,飛碟(不明飛行物)在世界各國引起許多人的強烈興趣,全
世界有幾十份雜志專門對有關(guān)的研究進行報導,許多科學家寫出大量的研究 報告并提出種種假說。
有的人認為飛碟具有極佳的性能,超出現(xiàn)在人類的設計制造水平,是外 星球來的飛行器,并以此為理由斷定外星球上存在著:“宇宙人”,而且其 智慧遠遠勝過地球上的人類。
但是,對飛碟是外星球來的飛行器這件事,即使是具有高性能的空間探 測器,雖已觀察探索幾十年,至今也還沒有找到確定的證據(jù)。
所以,以外星球存在著高智能的“宇宙人”的論題作為論據(jù),純粹就是 預期理由式詭辯。
昆曲《十五貫》中的知縣在斷案時,把未得到證實的假定作為判案的依 據(jù)。他說:
“看她面如桃李,豈能無人勾引?年正青春,怎會冷若冰霜?她與奸夫 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雙飛之意。父親阻攔,因之殺父而盜其財。此乃人 之常情。這案情就是不問,也已明白了?!?br>這是典型的預期理由的詭辯。 預期理由詭辯術(shù),實質(zhì)是以主觀意向為根據(jù),憑想當然推論。 預期理由詭辯術(shù)在論辯與談判中也是取勝對手的必要手段。因為在論辯
與談判中充足理由并不表示絕對真實性,否則,論辯與談判就沒有意義了, 也沒有必要了。故此,主觀意向的預期理由詭辯術(shù)是很有心要的,這不僅允 許,而且也是合理的。
83.點破要害茅塞頓開
——點石成金術(shù)
點石成金詭辯術(shù)就是詭辯者并不直接告訴聽者具體方案,而是用含蓄的 言語透露給對方豐富的信息,啟發(fā)對方思考,使之心領(lǐng)神會,舉一反三,觸 類旁通,自解心中疙瘩的詭辯技巧。
三國時,曹操的軍隊圍攻下鄴,呂布堅守不住,終于投降了。 眾軍把呂布縛到曹操面前,呂布對曹操說:“你所憂慮的,不過是我,
今天我已服了,天下不足憂慮了。以后,我輔明公安定天下是不成問題的。” 曹操聽了,覺得有些道理,便遲疑著不忍殺他。遂問一旁的劉備該如何
處置。
這時劉備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您沒有看見呂布是如何事奉丁建陽和董 太師嗎?”
曹操一聽,就下令把呂布推出斬首。 原來,呂布曾是丁建陽的部下,后被董卓收買,便刺殺了丁建陽,投奔
董卓,認為父子。后來,呂布又與王允謀殺了董。其反復無常已為世人所知。 現(xiàn)在一經(jīng)劉備點破,曹操恍然大悟,怕養(yǎng)虎反為虎所傷,所以決定殺了
他。劉備的方法便是點石成金詭辯術(shù)。
點石成金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就是當某人對某一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找 不到正確的解決方法而處于迷蒙狀態(tài)時,他人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一下子 就暗示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聽者得到極大的啟發(fā),有如找到一把開 啟思想倉庫的鑰匙,頓時領(lǐng)悟到具體的方法和步驟。
三國時,諸葛亮教給劉琦自安術(shù)的答話方法也是點石成金詭辯術(shù)的成功
運用。
劉琦,是漢末荊州刺史劉表的長子。由于生母早死,劉表聽信后妻的讒 言,喜愛少子劉琮,而對劉琦日漸疏遠、憎惡。
劉琦心里十分不安,便多次向諸葛亮請求自安之術(shù),可是諸葛亮一直避
而不答。 一天,劉琦約諸葛亮游觀后園,兩人一齊登上一座高樓。飲宴之間,劉
琦暗中讓人撤去樓梯,對諸葛亮說:
“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話從您口里出來,入到我的耳里,還不可 以說嗎?”
諸葛亮推辭不了,便微笑著說:
“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嗎?” 劉琦聽后茅塞頓開,便在暗中尋找外出的機會。恰巧,江夏太守黃祖之
故,劉琦便向其父請求江夏去做太守。實際上,他是主動放棄了繼嗣權(quán)。這 正合劉表的心意,繼母及劉琮也不再為難他了。
講話,論辯,人人都會,但要做到精煉扼要,以少勝多,決非易事。 特別是在不宜多說或無須多說的情況下,點石成金詭辯術(shù)就是一種最佳
的方法。
84.調(diào)整順序觀點不變
——對當轉(zhuǎn)換術(shù)
在具有相同的主、謂,A、E、I、O 四種形式的直言判斷之間,存在著一 定的邏輯關(guān)系。根據(jù)這種關(guān)系,由己知某一判斷形式的真假,可推知另一判 斷形式的真假。這種關(guān)系在形式邏輯中叫做對當關(guān)系。
對當轉(zhuǎn)換詭辯術(shù),是指在相同素材的情況下,利用 A、E、I、O 四種判斷、 命題之間所具有的對當關(guān)系,進行有目的轉(zhuǎn)換的方法。
《莊子·齊物論》中有一故事: 以前有個養(yǎng)猴子的老人,把小粟子分配給猴子,對它們說: “早上給你們吃三升,晚上給你們吃四升,好嘛?” 猴子們聽后都發(fā)怒了。 他又說:“那么,就早上給你們吃四升,晚上給你們吃三升?!?猴子們卻都高興了。 其實,故事中老人調(diào)整的是給粟子的順序,喂的品種和數(shù)量都沒有變,
但其效果大不相同,并使猴子從怒到喜。老人在這里運用了對當轉(zhuǎn)換詭辯術(shù)。 對當轉(zhuǎn)換詭辯術(shù)也可以成為諷刺敵對勢力的手段。 馬克·吐溫是美國最著名的作家。
1870 年,他在《鍍金時代》這部長篇小說里,揭示了美國經(jīng)濟“繁榮”
的表面現(xiàn)象,暴露了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政府機關(guān)的腐敗和政客、資本家卑鄙無 恥的嘴臉。
該書發(fā)表后反響強烈。有位記者以《鍍金時代》的真實性問題問詢于馬
克·吐溫。 馬克·吐溫在酒席上回答:“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yǎng)的。” 記者把這句話公諸于報端,國會議員大為憤怒,紛紛要求馬克·吐溫澄
清和道歉,否則就將以法律手段對付。
過了幾天,《紐約時報》上果然刊登了馬克·吐溫致國會議員的“道歉 啟事”:
“日前鄙人在酒席上發(fā)言,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yǎng)的’。
事后有人向我興師問罪。我考慮再三,覺得此言不恰當,而且也不符合事實。 故特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yǎng)的?!?幸祈諒鑒。”
馬克·吐溫是否真的道歉了呢?
從字面上看,作家確實作了修改,把句子中的聯(lián)項“是”改成了“不是”, 似乎作了徹底否定。
從實質(zhì)上看,作家的觀點絲毫未變。作家巧妙地使用了對當轉(zhuǎn)換詭辯術(shù)。
把 I 判斷“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yǎng)的”轉(zhuǎn)換成 O 判斷“美國 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yǎng)的”。I 判斷和 O 判斷構(gòu)成的是下反對關(guān)系。 在下反對關(guān)系中,I 判斷和 O 判斷可以同真而不能同假。
馬克·吐溫在“道歉啟事”中肯定“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 養(yǎng)的”為真,并不必然否定他的原話——“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yǎng) 的”為假。如若真的否定原話,馬克·吐溫必須用正判斷“美國國會所有議 員都不是狗婊子養(yǎng)的”去否定原話,他不這么修改,就說明他認為自己的原 話是對的。
至于這樣的修改,議員們作何反應,是否滿意,就不得而知了。這樣的 修改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智慧與幽默則是確定無疑的。
85.顛倒順序循環(huán)論證
——循環(huán)論證術(shù)
論據(jù)是用來證明論題的,論題的真實性是由論據(jù)推出來的,這就要求, 論據(jù)的真實性應當無可懷疑。
如果顛倒順序,把本來待證明的結(jié)論自身當作論據(jù),也即用結(jié)論來證實 結(jié)論,就是循環(huán)論證。
循環(huán)論證詭辯術(shù),是指違背正常的論證過程,把本來待證明的結(jié)論,作 為進行椎論的論據(jù)的詭辯技巧。
歐洲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曾這樣論證: “鐵之所以能夠壓延,是因為鐵有壓延的本性。” 用壓延來說明壓延,結(jié)果是什么也沒有得到證明。 法國古典喜劇家莫里哀的劇作《假病人》中,有個情節(jié)是寫醫(yī)學學士阿
爾岡進行答辯。 博土問:“請問你,是什么原因和道理,可使鴉片引人入睡?” 阿爾岡回答:“由于它本身有催眠的力量!” 用“具有催眠的力量‘來論證’可以引人入睡”,它們的意義完全相同。
說了等于沒說??墒?,博士卻毫無察覺。
循環(huán)論證詭辯術(shù)把結(jié)論作為論據(jù),而論據(jù)本身只是一個尚未確知其為真 實性的判斷,用不知其為真實性的判斷作論據(jù),不能證明論題的真實性,論 證的結(jié)果也就等于什么也沒有論證,只不過是一種文字的游戲,詭辯的手法 而已。
歷史上運用循環(huán)論證詭辯術(shù)最著名的要算歐洲中世紀的神學家安瑟倫。
在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中,安瑟倫是這樣說的: “愚人也不得不承認,有某一個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是在他
的心中存在著。因為當他聽說這東西的時候,他了解他,而且不管他了解的
是什么,也都是在心中的。但是真的還有一種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 東西,它就不能僅僅在心中存在。因為,即使它僅僅在心中存在,但是它還 可能被設想為也在實際上存在,那就更偉大了。
“所以,如果說那種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只在心中存在,
那么,凡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和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 就是相同了。但是,這明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毫無疑問,某一個不可設想的 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現(xiàn)實中。
“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實無疑,所以甚至不能設想它不存在。某一個 不能被設想為不存在的東西,既是可能被設想為存在的,那么,這個存在就 比那種可以設想為不存在的東西更為偉大。所以,如果那個不可設想的無與 倫比的偉大東西可以被設想為不存在,那就等于說:‘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 的偉大東西’和‘可以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是不相同的,這是荒謬 的說法,因此,有一個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是真實存在的,這 個東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安瑟倫運用的是典型的循環(huán)論證詭辯術(shù),雖然說的頭頭是道,但實際上 什么也沒有證明。
86.設置圈套一語擊穿
——以謬制謬術(shù)
為了駁倒一個錯誤論題,先假設它是正確的,然后以此為根據(jù),用語言 或行為合乎邏輯地推出下一個明顯是錯誤的結(jié)論,以便對方從這個結(jié)論能很 自然地反推到自己論題的錯處,從而使對方的觀點隨之被駁倒。這種人為制 造謬論,用以反駁對方謬論的方法,叫做以謬制謬詭辯術(shù)。
在美國廢奴運動中,廢奴主義者菲力普斯到各地巡回演講。一次,一個 來自反廢奴勢力強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師問他:
“你要解放奴隸,是嗎?” “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隸?!?br>“那么,你為什么只在北方宣傳?干嘛不敢去肯塔基州試試?” 菲力普斯反問:“你是牧師,對嗎?” “是的,我是牧師,先生?!?“你正設法從地獄中拯救鬼魂,是嗎?” “當然,那是我的責任?!?br>“那么,你為什么不到地獄去?” 其實,牧師的提問很有道理。一個聲稱要解放奴隸的人,總在沒有奴隸
的地方叫喊,確實讓人心煩。
但因為菲力普斯的反駁強而有力,他用以謬制謬詭辯術(shù)輕而易舉地戰(zhàn)勝 了對方。
運用以謬制謬詭辯術(shù)時應注意發(fā)現(xiàn)對方的謬論,并對它進行全面的透
視,然后尋找適當角度或是尋找疑隙進行有力反擊。 用模擬、引申、類比的方法制造謬論,在論述自己謬論時,不要忘記對
方的謬論,最好要與其形式對比。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有個“神童”鄭大濟。 一次,鄭大濟的祖父鄭貢生得罪了縣官??h官一怒之下,硬把全鄉(xiāng)的皇
糧都派給鄭貢生交納,并且限令他在三日之內(nèi)交清,否則就以“抗交皇糧”
治罪。這下可把鄭大濟的祖父急壞了。 鄭大濟見祖父整日長吁短嘆,就向祖父問明情由。 鄭大濟聽了哈哈大笑道:“這事好辦,明天讓我去見縣官,我自有辦法
對付他?!?br> 第二天,鄭大濟戴上祖父的帽子,穿上祖父的長衫,搖搖擺擺地闖進縣 衙。
縣官見了這位長衫拖地的孩子,認得是鄭貢生的孫子,號稱“神童”的 鄭大濟??h官便厲聲喝道:
“沒毛小子,為何自己的衣服不穿,要穿公公的長衫?” 鄭大濟理直氣壯地回答: “請問縣太爺,我是公公的孫子,公公的長衫尚且不準我穿,那全鄉(xiāng)的
人還不是我公公的孫子,有什么理由讓我公公來負擔他們的皇糧?” 縣官聽了竟一時答不上話來,只好免了他祖父交“皇糧”的任務。 鄭大濟用的是以謬制謬詭辯木。他先不急于反駁縣官的荒謬論斷,反而
設一個更加荒謬的“圈套”,待將對方誘入自己設好的圈套后,便一語擊穿 其中荒謬之處,從而使對方的前一個論點也不攻自破。
針鋒相對地強攻被稱為論辯的重武器,當遇到對方使用重武器時,你用 以謬制謬詭辯術(shù)便可輕而易舉地化解它。
運用以謬制謬詭辯術(shù)時,結(jié)尾時可做一些歸納,但論辯的歸納要簡短, 只要最后一句帶有一點挪揄、調(diào)皮的口吻便可。
87.論敵謬論昭然若揭
——兌現(xiàn)斥謬術(shù)
兌現(xiàn)斥謬詭辯術(shù),是指詭辯者用兌現(xiàn)的辦法來揭穿論敵的謬論。 當論敵提出一個似是而非,貌似有理而又與事實明顯相悖的觀點時,應
抓住其與事實相悖的破綻,拿出事實,逼他在事實面前兌現(xiàn)其觀點,使其露 出麒麟皮下的馬腳,其荒謬的本質(zhì)也隨之昭然于光天化日之下。
工地上,工人們正在休息,有一個自以為博學的青年向別人鼓吹他的“新 觀點”:“一切都是幻覺”,并且振振有詞地舉出一大堆例子來證明。
聽的人有的搖頭,有的半信半疑。旁邊有兩個人耳語了一番,其中一個 人跑了開去,不一會兒又跑回來,對那個青年說:
“快!你的電話!你的妻子被車撞了,送到醫(yī)院去了!” 那青年一聽臉色煞白,慌忙站起來就要跑。 另一個人一把拉住他:“急什么?你妻子被車撞不過是幻覺罷了?!?那青年急得直跺腳:“出了大事,你還開什么玩笑?” 那個人說:“別著急,確實是跟你開個玩笑。不過你是被幻覺嚇著了吧?” 旁邊的人聽了哈哈大笑,那青年無言以對,又氣又惱。 這兩個開玩笑的人正是用兌現(xiàn)斥謬詭辯術(shù)來駁斥那青年的謬論的。 兌現(xiàn)斥謬詭辯術(shù)之所以有強大的邏輯力量,能有效地駁斥謬論,就在于
這種方法是以客觀事實為武器,逼論敵兌現(xiàn),而一旦兌現(xiàn),任何貌似正確的
謬論的錯誤本質(zhì)也就昭然若揭了。 有個騙子,自稱占星家,說他能夠根據(jù)天上星辰,推算出人的命運如何。 一次,國王把他召去,問道:“我能活多久呀?” 占星家想了一想,回答道:“你還能活一年。”
國王愕然,嚇出病來了。
聰明的首相決心證明占星家是荒謬的,要拆穿他的騙術(shù)。 于是占星家又被召進宮,首相問他:“你在世上還能活多久呀?” 占星家朝天空看了好久,裝作推算的樣子,最后回答道:“二十年。” 首相下令:“馬上把他的腦袋砍下來!”占星家被砍了頭。 國王見此情景,馬上病好了,他下令把所有的占星家統(tǒng)統(tǒng)趕到國外去。 聰明的首相就是用兌現(xiàn)斥謬詭辯術(shù)來證明占星家的謬論。 當占星家胡說根據(jù)天上的星辰推算出他能活二十年時,聰明的首相逼其
兌現(xiàn),下令把他的腦袋砍下來。
占星家一死,他的根據(jù)天上星辰推算出他活二十年的鬼話,也就不攻自 破了。國王也因此而明白占星家的話實不可信。
使用兌現(xiàn)斥謬論辯術(shù)時,必須注意是否能與事實聯(lián)系起來,不僅如此, 還必須考慮到能否當場兌現(xiàn)。由于條件的限制,最佳的選擇對象往往是論敵 本身,即把論敵本身與謬誤兌現(xiàn),來戳穿其西洋鏡。
88.類比推論針鋒相對
——類比歸謬術(shù)
在運用歸謬法的論辯過程中,由被反駁的論點推出新的荒謬論點時,如 果使用的是類比推論方法,這就叫類比歸謬詭辯術(shù)。
某城汽車站候車室內(nèi),有個男青年把痰吐在潔白的墻壁上,車站管理員 對他說:
“青年同志,‘不準隨地吐痰’的標語你看到了嗎?” “看到了,我吐在墻上,不是吐在地上?!?“如果依你這種說法,那么我有痰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因為衣服上
也不是地上?!?男青年啞口無言。
這位車站管理員反駁男青年的謬論時用的是類比歸謬法,先假定對方的 論點是正確的,并以此為前提運用類比推論方法推出“有痰可以吐到你的衣 服上”的結(jié)論,而這結(jié)論顯然是荒謬的,但卻有力地駁倒了對方。
一個地主要長工去買酒,長工接過酒壺說:“酒錢呢?” 地主說:
“用錢打酒算什么本事?”
長工沒有再說什么,拿著酒壺就走了。過了一會兒,長工端著酒壺回來 了。
地主暗自高興,接過來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沒倒出半滴酒。
原來酒壺還是空的。 地主沖著長工喊道:“壺里怎么沒有酒?”這時,長工不慌不忙地回答
道:
“壺里有酒能倒出酒來算什么本事?” 長工反駁地主使用的就是類比歸謬詭辯術(shù)。他由地主“用錢打酒不算本
事”的論點,運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壺里有酒能倒出酒來也不算本事”的論
點,迎頭痛擊了那吝嗇而又狡詐的地主。 類比歸謬詭辯術(shù)是一種非常機動靈活的詭辯方法。為了取得最佳的論辯
效果,我們應特別注意選擇與論敵觀點相反的事物進行類比,以便得出與論
敵觀點針鋒相對的結(jié)論。 據(jù)《列子·說符》載:齊國有一個姓田的大貴族,占有很多土地,家里
養(yǎng)有食客千人,供他使喚,替他做事。
有一天,田家在大廳上舉行盛大宴會。參加宴會的賓客中有人獻上大魚 和大雁作為禮物。主人看了很高興,感嘆地說:
“上天對我們?nèi)祟惪烧媸莾?yōu)厚呀!他不但叫地里生長五谷,供給我們糧 食,你們看,上天還安排了這些大魚、大雁供給我們享受,多么偉大的天神 呀!”
眾人聽了,齊聲喝采。 這時,賓客中有個鮑家的孩子,才十二歲,毅然起立反駁道: “我不同意主人剛才的說法。我認為,天地萬物和我們?nèi)硕际峭瑫r產(chǎn)生
的,人也是萬物中的一個種類,一切種類群沒有什么貴賤、高下之分,不過 是由于智力有高低,因此產(chǎn)生弱肉強食的情況,而并不是上天做出的安排。 天地萬物,誰死誰生,你能說清楚嗎?我們?nèi)祟?,不過是選擇可以吃的東西
來做食品罷了。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意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嗎?請問,蚊子 叮人吸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安排的嗎?照你的說法,上天生我 們?nèi)祟?,豈不是為了供給蚊子吸血,供給虎狼吃肉了嗎?”
客人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而主人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非常狼狽。 鮑氏子辯詞的關(guān)鍵之處就在于,運用類比歸謬詭辯術(shù)得出了“上天生人
類是為了供給蚊子吸血、虎狼吃肉”這一針鋒相對的結(jié)論,真是如匕首,如 投槍,痛快淋漓。
89.偷天換日偷梁換柱
——偷換概念術(shù)
在某一思維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必須具有確定性,不能隨便改變它的含 義,這就是同一律的要求。
同樣,在論辯過程中,我們的思想也必須具有確定性,不能隨便加以改 變。
偷換概念詭辯術(shù),就是詭辯者隨意偷換某個概念的含義,以此達到其擾 亂視聽的詭辯目的。
在柏拉圖的對話《歐德謨斯篇》中,描寫了古希臘狄翁尼索多魯斯和克 特西普斯之間的一則論辯。
狄翁:“你說你有一條狗,是嗎?” 克特:“是的,一條頂兇的狗。” 狄翁:“它有小狗了吧?” 克特:“是的,它們都跟它長得很像?!?狄翁:“那條狗是它們的爸爸?” 克特:“是的,我明明看見它跟小狗的媽媽在一塊?!?狄翁:“如此說來,它不是你的嗎?” 克特:“確確實實是我的。”
狄翁:“如此說來,它又是爸爸,又是你的,故而它是你的爸爸,小狗
就是你的兄弟了?!?在這段論辯中,狄翁尼索多魯斯就是在詭辯。其中的“它是爸爸”是指
“它是小狗的爸爸”,“它是你的”是指“它是你家的狗”,可是狄翁尼索
多魯斯卻偷換了這其中的含義,得出“它是你的爸爸”的荒謬結(jié)論,他使用 的就是偷換概念詭辯術(shù)。
偷換概念詭辯術(shù)的運用有時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加以轉(zhuǎn)換。例如:
父親:“你竟敢背著我抽煙,我非打死你不可!” 兒子:“爸爸您別打我,我向你保證:從現(xiàn)在起,我抽煙一定不背著您?!?父親的話的意思是反對兒子抽煙,“不準抽煙”,而不在于背不背著抽。
兒子卻利用其父話中的“背著”一詞,把“不準抽煙”偷換成“可以抽煙但
不能背著抽”,即“可以公開抽煙”。 偷換概念詭辯術(shù)在論辯中隨處可見,我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我們
對此缺乏理性的剖析能力,有時反而會導致窘境的轉(zhuǎn)換,理直氣壯的一方反
而暗自憋氣,胡言亂語的一方卻趾高氣揚。
90.無限夸大各執(zhí)極端
——以偏概全術(shù)
以偏概全詭辯術(shù),是指詭辯者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論據(jù),冒充全面 的、充足的論據(jù)去進行論證,將個別情況片面地概括為一般情況。
《晏子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安排了酒席款待晏子。正當他吃得高興的時
候,有兩個小官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 “這個人犯了什么罪?”
“他是強盜。” “哪國人?” “齊國人?!?br>當時,晏子在齊國做事,楚王便回頭對晏子說: “齊國人原來是慣做強盜的呀!” 很明顯,即使那個被捆綁的齊國人真的是強盜,也不能證明所有的齊國
人都“慣做強盜”。楚王在這里運用的就是以偏概全詭辯術(shù)。 以偏概全詭辯術(shù)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
·一種是依據(jù)個別、特別事例,推論出一般、普遍原理。
·另一種形式是把一整體中局部的特殊性不適當?shù)乜浯?,當作整體的普 遍性。
以偏概全是一種常見的詭辯術(shù)。這是一種以某一類中個別的屬性推出全
類都是同一屬性的推理。 從這種推理上看,這是由部分推及全體的推理,可見這種推理的本身就
帶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或者說這本身就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顯然,其結(jié)
論很可能就是以偏概全的。 從歸納推理的本身來看,歸納法很難對所歸納的對象做到絕對的窮盡。
所以,我們就不能說這一歸納推理就是正確的或有效的。
以偏概全就是利用歸納推理所存在的相對性加以絕對化。 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許多人也經(jīng)常不知不覺地運用以偏概全詭辯術(shù)。 有人主張多喝飲料好,但有人又提出這“有害于健康”。 有人認為吃糖對身體有益無害,有人又分析“吃糖對身體有害”。 有人說:“蘋果表皮上有農(nóng)藥殘留,應削皮而食?!庇腥瞬煌獾溃骸疤O
果皮有豐富的營養(yǎng)不應削掉?!?br>這些主張,實在叫人無所適從,吃還是不吃呢?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各執(zhí)一個極端,他們沒有把握住事物的全面性和整
體性,實質(zhì)上就屬于以偏概全式詭辯。 “以偏概全”的詭辯。常見的事例還有: 例一,年輕人毛手毛腳的,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可見年輕人都是“嘴
上無毛,辦事不牢”的。 例二,張三昨天遲到,今天遲到,保不準明天也遲到。這個人啊,真是
天天遲到! 在生活中,以偏概全詭辯術(shù)出現(xiàn)在論辯談判之中是極其正常的。因為論
辯與談判的雙方彼此都有各自的觀點,既然觀點不同,那么對事物的看法也 自然不同。
當對方運用以偏概全詭辯術(shù)時,要駁倒對方,就要從看問題的方法上入 手,既要看局部更要看整體,要懂得“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否則就會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91.混淆概念斷章取義
——指鹿為馬術(shù)
“指鹿為馬”是一句成語,指的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它出自《史記·秦 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詭辯術(shù),就是在論辯中把真說成假,把假說成真,是非顛倒的 詭辯技巧。
《秦始皇本紀》記載說: “八月已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
‘馬也?!佬υ唬骸┫嗾`邪?謂鹿為馬?!瘑栕笥?,左右或默,或言 馬以阿順趙高?;蜓月拐撸咭蜿幹兄T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br> 從典故的現(xiàn)象上看,這種把“鹿”說成“馬”,確實是一種混淆概念的 手法。
從邏輯上講,鹿與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論其外貌相似與不相似 都是不可混同的)??梢?,這是一種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但實際上這并不 是邏輯范圍的命題。
這是故意以混淆概念來達到測試權(quán)力范圍的一種假借法。也就是說,利 用混淆概念來迫使人們對此作出反應,并從中得出絕妙的詭辯技巧。從古至 今,以此玩弄權(quán)術(shù)者不乏其人。
運用指鹿為馬詭辯術(shù)成功的關(guān)鍵有三點:
一是,抓住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將甲混同于乙,將乙混同于甲。 二是,運用此技巧的人要有較大的權(quán)力,那宦官趙高當時是處于一人之
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地位,這樣既便于愚弄君上,又便于日后懲冶那些逆我
而言者。 三是,在上者昏昏庸庸,在下者吹吹拍拍。
詭辯者實施指鹿為馬詭辯術(shù)要達到預期效果,總要憑借一定的條件、工
具和力量。 有一天,一戶有錢人家過命名日。家來了許多客人,其中有一位是牧師。 這些天恰逢大齋戒,牧師照例是不準動腥的。 主人準備了各式佳肴款待客人,桌子中央擺的一盤烤乳豬更是油光閃
閃,香氣撲人。
主人十分抱歉地對牧師道:“啊,對不起,牧師!乳豬您不能吃的話, 我叫人給您做點素菜吧!”
牧師對乳豬早已垂誕三尺,他挽了挽袖子,舉起手來在胸前劃了個十字, 指著乳豬喃喃地說:
“上帝??!萬能的主,為了我,您已把這罪惡的小豬變成了大白薯,可 是凡人俗子仍毫不察覺,只有我這上帝的仆人才心明眼亮,讓我把這大白薯 吃了吧!”
于是,牧師心安理得地吃起烤乳豬來。 這桌子上明明是只烤乳豬,但垂涎欲滴的牧師卻硬說它是只大白薯。這
位牧師“指鹿為馬”所憑借的是萬能的上帝的力量,既然上帝是萬能的,當 然把烤乳豬變成大白薯就不費吹灰之力了。由 此,足見此牧師的機智圓滑了。
92.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模棱兩可術(shù)
為了表達語言和思維的明晰性和確定性,就一定要恪守形式邏輯的排中 律。而模棱兩可則隨意違反排中律,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命題和判 斷斷定為真。
模棱兩可詭辯術(shù),就是詭辯者故意使論題模糊不清,論點含混曖昧,以 便在不同的情況下作出不同的解釋,為自己達到某種目的進行辯護。 “模棱兩可”一語原出自唐代官場上一個狡猾的“官吏之口。
《舊唐書·蘇味道傳》載,蘇味道曾對別人說:處理事情不要作出明確 的決斷。因為如果出了錯,就要負失職的責任,只要模棱以持兩端就行了。 這位蘇味道二十歲中進士,先做吏部侍郎,后來武則天當皇帝時又讓他
當宰相。 但他做了幾年宰相,只求保持個人的地位的安全,處理事情總是這樣辦
也行,那樣辦也行,從不表示明確的態(tài)度和意見?!澳@鈨煽伞眲t是蘇味道 做官的訣竅。
模棱兩可詭辯術(shù)表現(xiàn)在生活中的處世哲學:碰著矛盾繞著走,凡事不得 罪人。
有個黨支部組織委員問一個黨員老王:“你認為小李夠黨員的條件嗎?”
“不好說?!?“那你認為他不夠嗎?” “也不好說?!?br>老王對這一對明顯矛盾的判斷不置可否,模棱兩可。
在一定條件下模棱兩可術(shù)常用來掩飾說話者的無知。 一位教師在課堂上講淝水之戰(zhàn),說到苻堅率秦軍渡過淝水與晉軍決戰(zhàn)
時,一個學生站起來問道:“課本上說是晉軍沖到淝水東岸。老師,到底是
秦軍渡過淝水,還是晉軍渡過淝水?” 這位老師先是一怔,接著作了如下的回答:“不管怎么說,反正有一支
軍隊過江就是了?!?br> 這位教師可能自己也并不清楚這段史實,只好作出這種模棱兩可的回 答,免得在學生面前失去教師的尊嚴,這也可以說是妙用了模棱兩可詭辯術(shù)。 從前有個“半仙”吹噓說他能預知吉兇。有三個書生趕考路過時,請教
他這次能否考中,“半仙”并未言語,只是豎起一個指頭。
書生們問這是何意?“半仙”說:“天機不可泄漏!” 書生們走后,一個傭人問“半仙”:豎起一個指頭到底是什么意思? 半仙道:“如果這三個人考中一個,這一個指頭就表示考中一個的意思;
如果考中兩個,就表示只有一個未考??;如果三個人都考中就表明一齊考中; 如果三個皆未考中,就表示他們一齊未考中。”
這里,“半仙”用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模棱兩可詭辯術(shù)。他伸出一個指頭, 從而造成含糊其詞,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無論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他都能給予解 釋。
需要注意的是,“模棱兩可”這種手法是否為詭辯,主要看其是否違反 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一事物不能同時是另一事物的規(guī)則。
因此,有時字面上似乎矛盾但并不是“模棱兩可”的詭辯,而是辯證邏
輯的表達。
93.以虛為實以假為真
——虛假詭辯術(shù)
在論辯中,詭辯者往往會用一些虛假的理由為其謬論辯護,這就是虛假 理由詭辯術(shù)。
下面一例論辯中的哲學家運用的便是虛假詭辯術(shù)。 在古印度,專門有一批為國王服務的哲學家,其中有一位經(jīng)常向國王宣
揚“一切都是幻覺”的觀點。 有一天,大象驚了,那位哲學家嚇得驚慌失措地東躲西藏。 目睹這一情形,國王嘲笑地說:
“你是被幻覺嚇著了吧?” “國王陛下,您看見我逃跑了是嗎?可是您看見我逃跑也是一種幻覺
啊!”哲學家若無其事地回答道。 這位詭辯家之所以能信口得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結(jié)論來巧妙掩飾自己的窘
態(tài),就是因他所依據(jù)的理由“一切都是幻覺”,但是國王不知道這一點,結(jié) 果讓詭辯家鉆了空子。
有一天,俄國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彼得堡大街上行走,看到一個婦女正 向周圍的群眾大發(fā)議論,用惡毒的語言攻擊布爾什維克。于是,他就分開人 群,徑直走到造謠者面前,說:
“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錢包偷走了!”
“您說什么呀?”那女人嚇壞了,急忙分辨:“您一定認錯了人!” 馬雅可夫斯基一口咬定:“錯不了,就是她!??戴著繡黃色的帽子。
她偷了我 25 盧布!”
圍著那女人的人群開始譏笑她,一邊議論,一邊紛紛走開。 其實,馬雅可夫斯基純粹是運用虛假詭辯術(shù),使造謠者下不了臺。 傳說中,北宋時期佛印和尚與蘇東坡的一次論辯也是巧用虛假詭辯術(shù)的
典型例子。
有一天,佛印正在禪堂講經(jīng),蘇東坡隨便走了進來。佛印見了,故意問 道:“居士何來?此間無坐處?!?br>東坡不以為然,反用佛家語相答:“借和尚(指佛印身體)做禪床?!?br> 佛印不覺好笑道:“小僧有一問,居士若隨口答出,便有座;若稍有遲 疑,即解腰間玉帶?!?br>東坡自恃文才過人,便欣然同意。
于是佛印問道:“出家人以為,世間萬物皆虛有其表,其實乃空,正所 謂: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就是貧僧軀體也是虛幻渺茫之物,居士何以為座 呀?”
東坡一時語塞,竟不能答。佛印急喚小和尚:“收此玉帶,永鎮(zhèn)山門?!?佛印和尚所說的“四大皆空”,“貧僧軀體也是虛幻渺茫之物”等就是
虛假的,是與客觀事物不相符合的,但東坡情急之中一時被難住了。
94.含糊其詞心中有數(shù)
——模糊詭辯術(shù)
模糊詭辯術(shù),指詭辯者在論辯中,有些問題不便直接回答時,故意玩弄 一些辭藻,使用一些手法,使對方摸不清虛實的詭辯技巧。
模糊詭辯術(shù)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可以緩解對方的攻勢,保存自己的力量, 伺機進攻。
我國著名革命家王若飛同志被捕后,在偽法庭上和偽法官有這么一段對 話:
“你是什么人?” “共產(chǎn)黨人?!?“你從哪里來?” “江西瑞金?!?“是誰派你來的?” “毛澤東?!?“你來干什么?” “推翻你們?!?“你們的人在哪里?” “到處都有。” “你把他們供出來!” “比上天還難!”
敵人企圖得到的是清楚、準確、具體的回答,王若飛提供是模糊的、伸 縮性很大的概念,使敵人越問越糊涂,折騰了半天,仍是一無所獲。
運用模糊詭辯木時,應對語言要與論敵的問話相聯(lián)系,讓人能體會到是
一種巧妙,而絕非僅僅是模糊。 范增欲殺劉邦,對項羽說:“等劉邦上朝,大王問他:‘寡人封你到南
鄭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愿意去,你就說:‘我早知道你愿去,那里
是養(yǎng)兵練將,聚草屯糧的好地方,養(yǎng)足了銳氣好與我爭天下,對不對?這就 證明你有反我之心。綁出去殺了!’如果他不愿去,你就說:‘我知道你是 不愿去的,本來楚懷王有約在先,誰先入關(guān)誰為關(guān)中王,叫你上南鄭,你怎 么會愿意呢?既然你不愿去,就是要在這里反我,與其如此,不如現(xiàn)在就把 你殺了。綁出去殺了!’想他劉邦難逃滅頂之災。”
項羽便召劉邦上朝,迫不及待地問:“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愿意不愿 意去?”
劉邦知道兇多吉少,雖然愿去,但不敢表白,于是這樣答道: “大王啊,臣食君祿,命懸于君乎,臣如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
止,臣唯命是聽?!?劉邦運用模糊詭辯術(shù),既沒答想去,也沒說不想去,完全出乎項羽的意
料。項羽無可奈何,只好說: “你要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劉邦說:“是,臣遵旨。” 由于劉邦運用模糊詭辯術(shù),終于化險為夷。
運用模糊詭辯術(shù),模糊,應當是表面模糊,而心里則應十分清楚,因此,
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模糊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語言,因此,要想用好這種方法,就要加強語言
修養(yǎng)。
一次,我國外交部長陳毅舉行大型記者招待會,闡述我國的內(nèi)外政策, 并回答記者們的提問。
有位記者問:“貴國已爆炸了兩顆原子彈,請問第三顆原子彈何時爆 炸?”
陳毅說:“我國已經(jīng)爆炸了兩顆原子彈,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顆原 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你們等著看公報好了?!?br> 記者席上傳來一陣愉快的笑聲。大家由哀地佩服陳外長回答問題的機智 嚴謹。
模糊詭辯術(shù),其措詞含糊,語義不明確,因而具有伸縮性強和變通性大 的特點,它在外交場合特別受到青睞。高明的外交家都熟諳此道,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模糊詭辯術(shù)被外交家稱為“外交的最高技巧”,是“使對方拿不 定主意的原則”。
95.顛倒詞序瞞天過海
——偷換論題術(shù)
詭辯者或者為了掩飾理屈,或者為了回避尖銳的矛盾,故意偷換論題的 含義,將所要論辯的論題悄悄地偷換成另一個論題。這就是偷換論題詭辯術(shù)。 明代有位姓靳的內(nèi)閣大學士,他的父親不太出名,他的兒子很不成材,
可他的孫子卻考中了進士。 這位內(nèi)閣大學士經(jīng)常責罵他的兒子,罵他是不肖之子,是不成材的東西。 后來,這個不肖子實在忍受不了責罵,就和內(nèi)閣大學士頂了起來: “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
呢?”
這位內(nèi)閣大學士聽了后,放聲大笑,就不再責備兒子了。 在當時情況下,這個不肖子所要論辯的是自己是否成材的問題,但是卻
故意將這一論題偷換成你的兒子和我的兒子相比怎么樣,你的父親和我的父 親相比怎么樣,這恰好將原來所要論辯的論題回避了,避免了一場爭吵,足 見其機智幽默。
偷換論題詭辯術(shù),就是指在辯論或論證過程中,沒有自始至終地保持論 題的確定和統(tǒng)一,其實質(zhì)是違背形式邏輯的同一律。
同一律作為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要求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
個概念、判斷、命題的內(nèi)容都是確定的,統(tǒng)一的。 因此,不得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任意改換概念、判斷、命題所包含的內(nèi)容,
將不同的內(nèi)容劃上等號。
而偷換論題則表現(xiàn)為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不按照論題本意去論證,在反 駁別人觀點時故意歪曲和篡改別人的原意。
其具體表現(xiàn)手法眾多,主要有任意改變某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
顛倒詞序也是一種偷換論題詭辯術(shù)。 據(jù)說曾國藩帶湘軍與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初期作戰(zhàn)皆是敗陣而歸,想瞞
天過海,欺騙皇上,又沒那個膽量,只得照實上報,在奏章上寫有這樣八個
字:“屢敗屢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手下師爺一看,大吃一驚,說這是要殺頭的,便提筆改為“屢戰(zhàn)屢敗,
屢敗屢戰(zhàn)”。
只是顛倒了前后四個字之順序,但意義大不相同,前者敗軍之將,躍然 紙上;后者雖敗則氣不餒,斗志昂揚,報上去不僅沒被皇帝撤職查辦,反倒 官升一級。
這種改變詞序的方法,也可正面利用。 清朝時,有一罪犯夜闖民宅,污辱民女,受害者第二天送訴狀給訟師。 訟師看其中罪行為“揭被勒鐲”,說這樣寫治不了罪犯,于是訟師提筆
改為: “勒鐲揭被”。
果然,罪犯受到應有的懲罰。 其理由是:前者揭被是手段,勒鐲是結(jié)果,罪行再大,也不過是個搶劫
犯。
而后者改動了詞序,勒鐲后,犯罪行為非但沒有停止又揭被,還有更嚴 重的犯罪活動在進行,此時的“勒鐲揭被”都是手段。
第四編 隨機應變答辯自如
96.喻之以利曉之以害
——曉以利害術(shù)
在論辯中,有時爭辯的核心問題往往是某一事物的利與害、得與失的問 題,而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們在涉及這一類辯題的論辯 中,可以針對對方的不同觀點,喻之以利,曉之以害,讓對方在權(quán)衡利害得 失關(guān)系后,放棄其錯誤主張,使之與辯者的觀點趨向同一,從而中止對方行 為。這就是曉以利害的詭辯技巧。
某市無線電廠由于長期虧損,債臺高筑,瀕臨破產(chǎn)。 這天,該市電視機廠對無線電廠實行有償兼并的大會在無線電廠舉行。
上千名職工感到恥辱,堅決反對兼并,人們爭吵著,吼叫著,吹口哨,鼓倒 掌,一片混亂。
這時,電視機廠劉廠長扯大嗓門講道:“我告訴你們一個事實:到下個 月工商銀行的抵押貸款就要到期,無線電廠馬上就要破產(chǎn),上千名職工就要 失業(yè)!難道你們愿意這個具有幾十年歷史的我市唯一的收錄機專業(yè)生產(chǎn)廠家 破產(chǎn)嗎?難道我們廠上千名職工心甘情愿失業(yè),重新到社會上待業(yè)嗎?請 問,誰能使無線電廠不破產(chǎn)?誰能使上千名職工不失業(yè)?是能人,請站出來, 有高招,請拿出來!你們反對兼并,拿出主意來!”
騷動的人們頓時靜了下來。劉廠長面對翹首以待的上千人的殷切眼光,
接著說:“我劉××不是資本家,是國家干部。就我個人來說,叫我兼并無 線電廠,我才不干呢!我又何必自討苦吃?可我是共產(chǎn)黨員,看到國家受損 失,我于心不忍?。 ?br>這時,有人站起來說:“我要問劉廠長,你能保證我們不失業(yè),無線電
廠不破產(chǎn)嗎?” 劉廠長說:“有些同志對我不信任,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不了解嘛。
請大家放心,從并廠后第一個月起,如果再虧損,由我劉××負責。我和大
家同舟共濟。如果要跳海,我劉××第一個帶頭跳,至于具體辦法,我這里 就不說了!”
這時,全場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在當時的情況下,面對騷亂的會場,訓斥制止不行,婉言相勸也不行。 這時,劉廠長運用曉以利害詭辯術(shù),直陳并廠與不并廠的利害得失,終于打 破了人們的認識障礙,鎮(zhèn)住了混亂的會場。
在論辯中運用曉以利害詭辯術(shù),要注意以下三點。
·洞悉利害,成竹在胸。 在論辯中要順利地運用曉以利害詭辯術(shù),首先要求辯者自己對所辯問題
其中的利害得失有深刻的了解。只有真正洞悉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才能成竹在 胸,有針對性地向?qū)Ψ健皶砸岳Α?,打動對方,取得共同的認識。
·權(quán)衡利害,角色認同。 在論辯中運用曉以利害詭辯術(shù),就是把事物的利害關(guān)系擺在對方面前,
作出一番權(quán)衡,啟發(fā)誘導對方;同時辯者要以“自己人”的角色出現(xiàn),陳述 利害關(guān)系。
·化害為利,辯證思考。 在論辯中運用曉以利害詭辯術(shù),應該多作辯證思考,對事物的利害關(guān)系
進行辯證分析,能夠做到在利言勇,在害思利,趨利避害,化害為利。這樣 在論辯中就一定能高屋建領(lǐng),奇招迭出,掌握論辯的主動權(quán),取得論辯的勝 利。
運用曉以利害詭辯術(shù),也需要調(diào)動感情因素,既曉以利害,又動之于情, 情理俱下,就更能影響人的行為。
97.以牙還牙還以顏色
——如法炮制術(shù)
在論辯中,對方如果采取鄙視和嘲弄人的態(tài)度,此時,為了維護自己的 人格和尊嚴,最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給他以繼續(xù)嘲笑的機會,這 就是如法炮制詭辯術(shù)。
有一次,但丁遇到一個親王的弄臣。弄臣問他:“你聰明絕頂,但是貧 窮,我雖然愚蠢,可卻富有,你說這是怎么回事呢?”
但丁冷笑著回答:“等我將來遇到像我這樣的人,而不是像你那樣的人 時,我就富有了?!?br> 但丁面對弄臣的嘲諷,不是竭力爭辯,而是如法炮制,還以顏色,這就 直接嘲諷了弄臣本人,使得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食其果。
如法炮制詭辯術(shù)除了具有變守勢為攻勢,有力還擊對方的作用外,有時 還可以擺脫自己的窘境,是一種有效的遁身術(shù)。
美國有家服裝公司,為了招攬生意,一次給海明威送去一條領(lǐng)帶,并附 短信云:
“奉上我公司出品的領(lǐng)帶,并望寄回成本費兩美元?!?過了幾天,公司收到海明威的回信,外附小說一冊。信里寫道: “我的小說深受讀者歡迎,現(xiàn)附奉一冊,請你們讀一讀。此書 215 價值
二美元八美分,也盼寄回倒欠我的八美分?!?br> 服裝公司巧妙地推銷自己的商品,海明威如法炮制地推銷自己的小說, 還索要倒欠他的八美分。真可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982 上秋天,我國作家蔣子龍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一次中美作家會議。
在宴會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蔣子龍解個怪謎: “把一只五公斤重的雞裝進一個只能裝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辦法
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略加思索,答道:“您怎么放進去,我就怎么拿出來。您顯然是 僅憑嘴一說就把雞裝進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br>金斯伯格說:“您是第一個猜中這個謎的人?!?br> 金斯伯格的話顯然違背常理,不合邏輯,但蔣子龍沒有簡單地指責其提 問的荒謬性,而是如法炮制,從容地回答,從而贏得了金斯伯格的贊譽。
在對話中,還有這樣一種情形:有時說話人說的話是符合邏輯和事實的,
但答話者為了使大家輕松輕松,運用如法炮制詭辯術(shù),故意作了不合事實和 邏輯的回答,體現(xiàn)答話者特有的幽默氣質(zhì),這也是交際場合所允許的。
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曾于 1933 年 2 月來我國游歷,到達上海時,魯迅、 蔡元培等人在宋慶齡的家中同他歡聚。
吃完飯,大家便到花園里散步。因為天氣很好,柔和的陽光照在蕭伯納 長長的銀須上,使這位著名的老作家更加容光煥發(fā),神采奕奕。
這時,蔡元培高興地說:“蕭翁,你真有福氣,在上??匆娏颂?。” 蕭伯納說:“不,這是太陽有福氣,在上??吹搅耸挷{?!?一句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98.形象比喻詰難對方
——喻比質(zhì)疑術(shù)
喻比質(zhì)疑詭辯術(shù),是指詭辯者通過打比方進而詰難對方的詭辯技巧。 喻比,就是打比方。質(zhì)疑,就是提出問題進行質(zhì)問。喻比是為了通俗易
懂地說明道理,質(zhì)疑是為了詰難對方。
《孟子·離婁》記載了孟子與淳于髡的一場辯論。 淳于髡問:“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所規(guī)定的嗎?” 孟子答:“當然是禮制規(guī)定的?!?淳于髡問:“假使嫂嫂掉在水里,做小叔的看見了,能不能用手去拉她
呢?”
孟子說:“嫂子掉在水里而不去拉她,那簡直變成了沒有人心的豺狼了。 男女授受不親,這是正常的禮制。嫂嫂掉在水里,小叔用手去拉她。這是一 時的變通辦法?!?br> 淳于髡反問:“現(xiàn)在,天下人民非常痛苦,已和掉在水里一樣了,可您 卻不去援救他們,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答:“天下人民受著水淹般的痛苦,要用‘道’去援救;嫂嫂掉在 水里了,要用手去援救。你難道讓我用手一個一個地去救援天下人嗎?”
這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淳于髡運用喻比質(zhì)疑詭辯術(shù),通過“救嫂
嫂”責難孟子為何不援救“天下人民”。于之詰難可謂入木三分。 孟子卻通過“援救”的手段不同來為自己解脫,也同樣具有說服有力。 在論辯過程中,質(zhì)疑像是一支箭,喻比則猶如一張弓,弓拉得越緊,射
出的箭就會更有力。
18 世紀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政治活動家富蘭克林,曾參與《獨立宣 言》的起草,并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化而奮斗。
按照當時的美國法律,只有具有一定收入的富裕的人才有資格被選入議
會。
對此,富蘭克林說了下面的一番話:
“要當議員,我必須有 30 美元。假定我有一頭價值 30 美元的驢,我因 而當選為議員。過了一年我的驢死了,我也就不能再當議員了。
“試問,到底是誰當議員,是我,還是驢呢?”
富蘭克林的這一奇妙喻比,把當時美國法律的虛偽性揭露得淋漓盡致。 正因為“我”和“驢”的等同(按法律推斷)是常理所不能接受的,其質(zhì)疑 詰難才產(chǎn)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運用喻比質(zhì)疑詭辯術(sh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比喻要形象、貼切,不能生搬硬套,風馬牛不相及。 二是,質(zhì)疑是主要的,喻比是次要的,喻比要為質(zhì)疑服務。 三是,一般說來,喻比質(zhì)疑詭辯術(shù)不用來回答對方問題,而是自己主動
出擊,讓對方回答或引起對方思考。
99.避開陷阱旁敲側(cè)擊
——間接回答術(shù)
論辯中,對方常常出于某種目的,有意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問題,用以 刺探你的真正的意圖,或故意提出挑釁性問題以達到詰問、刁難的目的。
對這樣的提問,若直接回答,有時會太露,或正中其下懷,不太明智; 而間接的回答,卻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間接回答詭辯術(shù),就是在論辯中面對論敵的咄咄逼問,不直接從正面回 答,而是從側(cè)面曲折地做出解答的詭辯技巧。
30 年代丘吉爾訪問美國時,一位反對他的美國女議員對他說: “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會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藥的?!?丘吉爾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會喝下那杯咖啡的?!?還是這個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多次發(fā)表演說,力主與前蘇
聯(lián)聯(lián)合共同抵抗德國。 一位記者問他為什么替斯大林講好話?
他說:“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獄,我也會在下院為閻王講話的?!?丘吉爾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觀點,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達方式,把自己
的觀點寓于其中,讓對方去細細品味。
這種間接回答式詭辯不但能回擊對方不友好的態(tài)度,而且能使語言充滿 情趣、魅力和耐人尋味的神秘色彩。
我國駐印度大使李連慶 1986 年初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
在招待會上,一位記者突然提出這樣的問題: “據(jù)說,中國在新疆幫助巴基斯坦試驗核武器,對此,大使先生有何感
想?”
涉及原則問題,來不得半點含糊,李大使答道: “‘據(jù)’是一個推測用語,在這樣重大的問題上,使用這樣的詞語是不
夠慎重的。據(jù)誰而說?證據(jù)何在?中國一貫主張銷毀核武器的原則立場是眾
所周知的,她自己制造核武器,也是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訛詐,以致最終 銷毀核武器,怎么會再去幫助另外一個國家試制核武器呢?”
這是一種辯駁型的回答。針對對方提出的令你為難發(fā)窘或故意曲解你本
意的問題,需要有禮貌地予以駁斥和澄清,這是明智的、有力的。 有時,對方突然提出“復雜問語”,誘使你落入他預設的圈套,對此要
保持警惕性。
當發(fā)現(xiàn)對方的提問中包括的那個假定是你所不能接受的,就不要簡單地 肯定或否定。你可以尋找另外的可能來回答,或拒絕作出回答。
1980 年 12 月,西班牙共產(chǎn)黨書記圣地亞哥·卡里略在馬德里答記者問。 問:“您認為時‘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的政治審判是正當?shù)膯???答:“這不是一次政治審判,而是對他們所犯罪行進行的審判。” 卡里略避開了對方設的陷阱,沒有簡單地回答“公正”或“不公正”, 而是指明了問題的性質(zhì),糾正了對方不正確的觀點。這 便是間接回答詭辯術(shù)。
100.轉(zhuǎn)移難題轉(zhuǎn)敗為勝
——反還閃避術(shù)
反還閃避詭辯術(shù)就是將對方的問題推回給對方,要對方自己作答,而自 己則達到回避論敵提問的目的的詭辯技巧。
一次,《亞細亞報》記者萬士同采訪蔡鍔: 萬:“鄙報為國民喉舌,請教蔡將軍的政見?!?蔡:“我喉頭有病,有你這個舌頭就行了?!?萬:“孫中山在海外宣傳討袁,將軍是辛亥元勛,想必引為同僚?!?蔡:“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給袁總統(tǒng)籌辦帝制的嗎?” 萬:“對、對,不過梁啟超先生反對帝制的大作,你總該深表同情吧?” 蔡:“梁先生是我的老師,袁總統(tǒng)是當今國家元首,我該服從誰呢?” 萬:“是啊,該服從誰呢?” 蔡鍔一次又一次地巧妙地把問題推回給了對方。回避詭辯術(shù)不但可以達
到回避對方提問的目的,有時還可以取得轉(zhuǎn)敗為勝的論辯效果。 在論辯中,本來是論敵用來為難我們的問題,我們巧妙地將這一問題接
過來反投向?qū)Ψ?,使難題移到對方的頭上,這樣戰(zhàn)局立即就會得到扭轉(zhuǎn)。 有這么一次論辯: 某單位舉行關(guān)于婚姻、家庭、夫妻關(guān)系問題的辯論會。
甲方代表認為,這是一個復雜的多方面的問題,一言難說,多言未必有
益,不如以巧取勝。于是他提出了一個令對方感到棘手的問題,要求對方回 答:
“我想向乙方提出個問題,請立即回答。你是如何正確對待你的妻子的?
是作為私有財產(chǎn)呢?還是作為公有財產(chǎn)?抑或是公私合營?” 乙方代表面對這一令人尷尬的問題,明智地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取反
還閃避詭辯術(shù),答道:
“我對待自己的妻子采取眾所周知的正確對待法。甲方代表,你呢?是 把妻子當作私有財產(chǎn)呢?還是當作公有財產(chǎn)?或者是公私合營的呢?”
甲方代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只能是啞口無言。
使甲反還閃避詭辯術(shù)就像將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抓起來反投過去一樣, 結(jié)果是在敵人的頭頂開花。
使用反還閃避詭辯術(shù)必須當機立斷,不可拖延,稍有遲疑就有可能失敗。
101.以強對強反戈一擊
——反唇相譏術(shù)
俗話云:“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 反唇相譏詭辯術(shù),就是指受到論敵無理的指責后,以針鋒相對的形式反
過來譏諷對方。它是一種以強對強的詭辯技巧。 運用反唇相諷詭辯術(shù),能在傾刻之間把對手的指責、嘲諷、詰難駁倒,
并使對方受到加倍的懲罰。 蕭伯納身體很瘦。
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小宴會,一個腦滿腸肥的資本家笑著對他說: “啊,蕭伯納先生,一見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現(xiàn)在正鬧饑荒!” 蕭伯納立刻回答道: “嗯,先生,我一見到您,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的原因?!?既然瘦是因為正在鬧饑荒,那么胖就是鬧饑荒的原因。資本家本想刻薄
地譏笑一下蕭伯納,想不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儉樸,常常戴頂破舊的帽子在街上蹓跶。 有個家伙嘲笑他道: “你腦袋上邊的那玩藝是個甚么東西,能算頂帽子嗎?” 安徒生立刻反唇相譏地回敬道: “你帽子底下那玩藝是個甚么東西,能算個腦袋嗎?”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可見,反唇相譏詭辯術(shù)是對付對手
的有力策略。
再看莎士比亞《捕風捉影》中的一段對白: 班尼迪:“??說句老實話,我一個也不愛她們?!?白特麗絲:“那真是女人家天大的福氣!否則她們讓一個厚臉皮的求婚
者纏住了,那才叫受罪呢。我感謝上帝,還有我那冷冰冰的心腸,在這一點
上,我倒是跟您志同道合。我寧可聽我的狗向一只烏鴉亂叫,也不愿聽一個 男人在我眼前口口聲聲地發(fā)誓他愛我。”
班尼迪:“上帝保佑您小姐,永遠抱定這個宗旨吧!這樣本當命中注定
要被抓破臉皮的大爺就可以逃脫他的災難啦。” 白特麗絲:“要是碰到您這樣一副尊容,抓破了也難看不到哪里去呀。” 班尼迪:“哎呀,學舌的八哥倒可以拜您做老師啦!” 白特麗絲:“算我是會說話的鳥兒,比起像您這樣的牲口來,總還高出
一頭。”
(班尼迪鎩羽而去)。 從這一段對白中不難看出,反唇相譏詭辯術(shù)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刀子,扎
在對方的身上,雖不流血,卻比流血還難受。 運用反唇相譏詭辯術(shù),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運用此詭辯術(shù),一般是承接對手的辯辭內(nèi)容,借用其中的某些語
句,反戈一擊,點明對方的謬誤本質(zhì)。 二是,譏諷對方要一針見血,要比對方辯辭的進攻力更強。它常用的表
現(xiàn)方式是喻比、遞進等修辭方法。 三是,一定要注意對象,注意論辯的環(huán)境,必須是對方出言不遜、橫加
指責、蠻橫無理等場合,但要謹防濫用。
102.變客為主反主為客
——反客為主術(shù)
論辯是雙方的,如果把自己的角色適當?shù)卣{(diào)換一下,就會使對方理解你 的心情,或者幫助對方認識到你所說的道理,或者設想自己處在對方的角色 又將怎樣,這種詭辯技巧就是反客為主詭辯術(shù)。
反客為主詭辯術(shù),實際上是一種避免爭論或者說避免無謂爭論的方法, 但有時候也是一種反駁對方的某些不友好態(tài)度的方法。
所以,使用反客為主詭辯術(shù)時,要分清對象,看對方是心懷惡意的論敵 還是友好的朋友,然后再斟酌如何使用此法。
戰(zhàn)國時,秦趙兩國達成一項協(xié)議,規(guī)定“從今以后,秦國想做的事,趙 國要盡力協(xié)助;趙國想做的事,秦國也要盡力協(xié)助”。
協(xié)議簽定后不久,秦國便攻打魏國,而趙國出于本身利害卻出兵救魏國。 秦王為此派人責備趙王: “咱們有約在先?,F(xiàn)在秦國在攻打魏國,趙國卻要救魏國,這可是不遵
守協(xié)議??!” 趙王一時語塞。
后來,公孫龍出主意說:
“咱們可派人去責備秦王,就說,趙國救魏國,而秦國不協(xié)助趙國去救 魏國,豈不也是不守協(xié)議?”
秦王無言以對,只好收兵了事。
公孫龍依靠反客為主詭辯術(shù),成功地捍衛(wèi)了本國的利益。 反客為主詭辯術(shù),是一種在論辯中積極爭取主動權(quán)的方法。 當我方在論辯中處于客位,受人支配,受人制肘時,就應經(jīng)過漸進的努
力,使形勢向利于我方的方面趨轉(zhuǎn),進而使我方成為對立雙方矛盾的主導方
面。
這種努力,包括: 一是,一步設防,形似守而實是攻。 二是,先退讓而后發(fā)制人。
三是,先設隱語使對方不解而上鉤,然后曉以利害變?yōu)榉e極主動的地位。
總之,這種方法是以攻為守,變客為主,反主為客,后來居上,做論辯 場上的主人。
有一次,市長和夫人去視察建筑工地,一個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沖著市長
夫人叫喊起來: “夫人,還記得我嗎?讀高中時咱們常常約會呢!”
事后,市長挪榆地說:“你嫁給我算你運氣好,本來該是建筑工人的老 婆,而不是市長夫人。”
夫人反唇相譏:“你應該慶幸和我結(jié)了婚,要不然,市長就該他當了?!?市長本來是想夸耀自己的地位,以自己為中心來考慮兩人的婚姻,揶榆 夫人原本應該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誰料市長夫人更技高一籌,也以自己為中
心,將角色對換了一下,反客為主,使市長那高傲的頭顱低了下來。 由此可見,運用反客為主詭辯術(shù),第一步必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
第三步須插足;第四步須握機;第五步乃成為主。 論辯是不流血的舌戰(zhàn),是對立雙方構(gòu)成的對立統(tǒng)一體。誰爭得矛盾的主
要方面,爭得主動地位、誰就取得了主動權(quán)。 反客為主詭辯術(shù),是爭取靈活、主動的方法,是論辯取勝之道。
103.以歪對歪以怪制怪
——怪問怪答術(shù)
論辯中,當對方提出一些奇怪荒謬的問題,如果按正常的方法或從正面 回答是難以奏效的。這時,我們可以把對方的話作為背景,采用同樣奇怪的 語句回答,以怪答制怪問,這就是怪問怪答詭辯術(shù)。
據(jù)《三國志·秦宓傳》載,三國時,吳國使者張溫出使蜀國,曾與秦宓 有一段精彩的論辯。
張溫問:“天有頭乎?” 秦宓答:“有頭?!?“頭在何方?”
“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也?!?張溫又問:“天有耳乎?” 秦宓答:“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無耳何能聽?” 張溫問:“天有足乎?” 秦宓答:“有足。詩云:‘天步維艱’,無足何能步?” 張溫又問:“天有姓乎?”
秦宓答:“豈能無姓?”
“何姓?” “姓劉?!?“何以知之?”
“天子姓劉,以故知之?!?br> 張溫的問題提得實在奇怪,而且稀奇古怪的問題接踵而來,如果按正常 的方法去回答或反駁,誰都難以說清楚。但秦宓對答如流,妙語連珠,表現(xiàn) 了他那非凡的應變才能。
在一個聯(lián)歡晚會上,主持人問大家:“二加三在什么情況下不等于五?”
大家一時都被難住了。這時有人答道: “如果一加二不等于三,那么二加三不等于五。” 主持人肯定了這個答案,全場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對于怪問,我們還可以用形式上與問題有聯(lián)系,而實質(zhì)內(nèi)容與問題不存
在邏輯聯(lián)系的話進行回答。
1935 年,在巴黎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法國主考人向年輕的陸侃如 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
“《孔雀東南飛》這首詩里,為什么不說‘孔雀西北飛’?” 陸侃如應聲而答:“西北有高樓?!?問題問得怪,而且問題提得突然又意外,還真難回答,如果陸侃如拘于
常理,即使是費盡口舌也不能盡遂人意。 因此他便來個怪答,但有根有據(jù),“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保ā豆?br>詩十九首》)既然西北方向有高聳入云的高樓;孔雀飛不過,只好東南飛了。 陸侃如的這種怪答,歪打正著,回答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施用怪問怪答詭辯術(shù),對于論敵的怪問,應根據(jù)問話內(nèi)容而隨機應變,
以歪對歪,不必拘泥于常理,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104.發(fā)覺疑點突然襲擊
——伺機逼近術(shù)
伺機逼近詭辯術(shù),就是詭辯者先讓對方就某一事實或問題作全面性陳 述,我方則注意觀察,細心聽取。當發(fā)覺對方所述與我方已掌握的情況不一 致或可疑時,我方才發(fā)動突擊,攻其要害的詭辯技巧。
有個自詡知識淵博的青年,與相識不過兩月的女友閑聊時,說了一大堆 關(guān)于文學的“內(nèi)行話”,不僅對作品顯得頗有研究,甚至對作者也了如指掌, 大有“我的朋友胡適之”的味道。
女方只是一位流行音樂歌迷,文學作品涉獵不多,觀其神態(tài),聽其言語, 未免疑信參半。姑娘為了試探虛實,中間插問了一句:
“有個筆名叫小草的作者你聽說過嗎?她的詩寫得怎樣?” “小草很不錯呀!”青年立即答道?!皹藴实默F(xiàn)代派,超級朦朧!他的
作品相當出色!兩年前我跟他在深圳一同參加個筆會,談得十分投機,成了 哥兒們。”
姑娘一下明白了眼前這位侃爺是何等人物,便冷冷地說: “謝謝你的夸獎,小草就是本人,至今還沒發(fā)表過一篇作品?!?青年一愣,隨即改口道:“哦,我記錯了,那是小花,我說的是小花!” “《小花》不是一部電影嗎?” “哎,這你就不知道了!有部影片叫《小花》,有位詩人也叫小花?!?盡管那位青年口若懸河,高談闊論,姑娘已是意趣全消,黯然離去。 使用伺機逼近詭辯術(shù)的背景是,我方實際掌握的材料不多,不少情況未
查明,須通過對方的陳述弄清一些細節(jié),獲取必要的信息。
使用伺機逼近詭辯術(shù)的前提則是對方肯作較連貫的陳述而不愿一問一 答。在對方陳述過程中,我方不宜頻頻發(fā)問,否則一來會攪亂其述說的連貫 性以致有損其內(nèi)容的全面性,再則會暴露我方的實力和目的。
又由于伺機逼近詭辯術(shù)是突然的短兵相接,且由我方主動發(fā)起進攻,節(jié)
奏和氣氛的突變會直接影響對方心理,能令其倉惶失措,猝不及防。因此, 運用此詭辯技巧的要點便是把握突擊的火候與關(guān)節(jié),控制突變的節(jié)奏和氣 氛。質(zhì)疑與揭底則屬構(gòu)成要件。
上述規(guī)律與特征在司法實踐中尤其明顯。
某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陳××盜竊殺人一案。 被告人陳××為偷鄰居單身老人的一顆珍珠,一天晚間潛入老人家里,
趁老人熟睡之際,將其掐死,偷走了珍珠。 法庭審問時,被告人陳××只承認偷了珍珠,矢口否認故意殺人。 于是,審判長令其詳細供述盜窈珍珠的過程與情節(jié)。 當被告人說到他出門的經(jīng)過時,講道:“我在跨門檻時,回頭一看,老
頭詐尸了,我撥腿就跑?!?審判長把握火候,突然發(fā)問:“什么叫詐尸?你再解釋一下?!?這時被告人兩腿戰(zhàn)栗,滿頭冒汗,跪倒在被告席上,邊哭邊說:“我錯
了,我要老實交代,請政府給我一條生路?!?接著被告人陳××如實交待了他掐死老人后,盜竊珍珠的全過程。 以上案例,審判長使用了伺機逼近詭辯術(shù)用來質(zhì)疑,取得了成功。
105.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以短托長術(shù)
在論辯中,優(yōu)勢和劣勢是相對而言的。 有的詭辯者先承認自己的短處,繼而再闡述自己短處中有長處的因素,
以短處來襯托長處,在對比中把自己的長處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從而化劣勢為 優(yōu)劣,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以弱勝強的論辯效果。這就是以短托長詭辯術(shù)。 美國國內(nèi)戰(zhàn)爭之后,約翰·愛倫在競選國會議員時,對手是他的老上司
陶克將軍。 陶克將軍功勛卓著,曾任過兩三次國會議員。
在競選中,陶克說:“諸位同胞們,記得就在十七年前的昨天晚上。我 曾帶兵在茶座山與敵人激戰(zhàn),經(jīng)過激烈的血戰(zhàn)后,我在山上的樹叢里睡了一 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次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請在選舉中,也不要忘記 那些吃盡苦頭、風餐露宿而屢建戰(zhàn)功的人?!?br> 陶克將軍列舉自己的故績,想喚起選民們對他的充分信任,在競選中取 得優(yōu)勢。
而約翰;愛倫說:“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不錯,他確實在那次戰(zhàn)爭中 立了奇功。我當時是他手下的一個無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沖鋒陷陣。這 還不算,當他在樹叢中安睡時,我還攜帶著武器,站在荒野上,飽嘗了寒風 冷露的味兒來保護他。凡身為將軍,睡時需哨兵守衛(wèi)的,請選舉陶克將軍。 若也是哨兵,需為酣睡的將軍守衛(wèi)的,請選舉愛倫?!?br>事實很清楚,在南北戰(zhàn)爭中充任將軍的,畢竟是極少數(shù)人,而浴血奮戰(zhàn)
的普通士兵畢竟占了絕大多數(shù)。愛倫以他精彩的辯辭,贏得了選民的同情心, 于是在競爭中獲勝。
約翰·愛倫在論辯中獲勝主要用了以短托長詭辯術(shù)。
論功績,愛倫當然比不過陶克將軍。愛倫避開這點截住對方后路,只就 戰(zhàn)后在山上露宿這一點來講。將軍雖然辛苦,畢竟還可以在樹叢中安睡,而 戰(zhàn)士則要站崗來保衛(wèi)他。對于這一晚上來講,愛倫的“功績”大于將軍,換 一個角度,短處就成了長處。
另一方面,愛倫承認對方是將軍,立下奇功,承認自己的短處,是一個
“無名小卒”。這種坦誠的表白,贏得了聽眾的好感。然后極力說明像他這 樣出生入死而無功可論的普通士兵,更能代表民眾的意志,隊而爭取到選民 的認同。愛倫抓住了選民的心理,在自己的“短處”上大作文章,用“以短 托長”詭辯術(shù),改變了論辯局勢,終于以弱勝強。
在論辯中使用以短托長詭辯術(shù)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要勇于承認自己的短處。這是一種信心的表現(xiàn)。 二是,善于從自己的短處中挖掘長處的因素。 三是,要善于靜待戰(zhàn)機,乘隙而反擊。 總之,論辯中一時處于劣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心理上打敗仗,如
果那樣,就只能處于守勢,步步后退,被對方逼得沒有招架之功。但只要你 有自信心和勇氣,再恰當?shù)剡\用以短托長詭辯術(shù),一定可以使你變劣勢為優(yōu) 勢,取得論辯的成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