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與陵川(二)
文/秦文堂
千古絕唱,“問世間情為何物”
《神雕俠侶》想來大家都不陌生,金庸筆下“面若桃花,心如蛇蝎”的女魔頭李莫愁,為情所困,狂歌當(dāng)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至她葬身于絕情谷的熊熊烈火之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弄明白到底“情為何物”。故事的悲歡離合,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的呼之欲出,真叫人唏噓感嘆。其實,“問世間情為何物”并非金庸大師的原創(chuàng),而是引用了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中的一句詞。全詞如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其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成為千古絕唱。從元好問吟唱之日起,就成為文人騷客們男女相愛、心靈碰撞的愛情感言。800年后,金庸大師在《神雕俠侶》中又賦予它新的生命,使之傳播和應(yīng)用更為廣泛,更接地氣,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無論在知識分子中,還是在普通百姓中,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成為戀人們愛情傾訴時利用率最高的經(jīng)典詞句。
風(fēng)靡千年的“問世間情為何物”,有多少人知道是從元好問的筆端流出?還有多少人知道?元好問寫作《摸魚兒·雁丘詞》時還是一個16歲的少年?還有此詞的誕生地的問題,到底應(yīng)該怎么界定?
如果僅僅認(rèn)為此詞是元好問在陵川求學(xué)期間所寫,雖然這是事實,但它的社會效應(yīng)會大打折扣,因為“求學(xué)期間”是一個時間段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地理概念。所以,從其《序》入手分析,可以證明此詞定稿地是在陵川,這是一個誕生地的問題,對于陵川來說,這是古代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篇名人名作是從這個不起眼的山城走向中國古代的文學(xué)寶庫,銘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里。征程迢迢,千年不衰,直至永恒。
《摸魚兒·雁丘詞》前面有一個序,是這樣寫的: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此《序》,主要交代了《摸魚兒·雁丘詞》寫作的時間、背景、寫詞的緣由以及最后的定稿。分析此《序》,應(yīng)該是先有詞,后來才加的序。后來,詞定稿后又重新寫了序。至此,序和詞已經(jīng)成為一體,二者不可分割。
金章宗泰和五年乙丑歲,是宋寧宗開禧元年,也就是公元1205年。具《元遺山年譜匯纂》記曰:“泰和五年乙丑,先生十六歲,在陵川,曾赴試并州。”此記載的時間和《序》是吻合的。從十四歲從學(xué)郝天挺,兩年過去了,這次省城太原赴考,說明元好問在陵川兩年的學(xué)業(yè),已經(jīng)初有成就。
《金史·選舉志》載:“金代選舉之制,由鄉(xiāng)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試,凡四試”?!懊鞑炅T免鄉(xiāng)試”??梢?,泰和年實行的是三試的科舉制度,府至省再到殿試。16歲的元好問此次赴省城考試,應(yīng)該是一次舉人考試。
還有元好問赴并考試臨行前,郝天挺專門為其寫了《送門生赴省闈》一詩。“闈”即考場的意思。這些史料都可以做到上下驗證,對歷史事件相互支撐。詩中有贊揚(yáng),有鼓勵,有叮囑,有祈盼,有祝福。原詩如下:
青出于藍(lán)青愈青,少年場屋便馳聲。
未饒徐淑早求舉,卻笑陸機(jī)遲得名。
嗟我再衰空眊矂,喜君初筮已崢嶸。
此行占取鰲頭穩(wěn),平地?zé)熛鰧俸笊?/span>
至于《摸魚兒·雁丘詞》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序中寫的就更加明白了。作者在赴考并州的途中,遇到一個獵雁的人。那人說:“我今天捕到一只雁,已把它殺了。另一只本已逃出羅網(wǎng),竟悲鳴不肯離開,后來突然撞到地上自殺了?!贝笱恪把城椤钡谋瘔阎e深深刺痛了16歲的元好問,他懷著一種莫名的感慨向獵人買下了這兩只死雁,把它們合葬在了汾水岸邊,堆了些石頭作為標(biāo)志,稱之為“雁丘”。
問天問地,“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情不能自已的元好問,悲愴之心,人間大愛,傾注筆端。
“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序中的這一句很關(guān)鍵,我們可以理解為:當(dāng)時,葬了大雁,壘起雁丘,作者和同行赴考的人都寫了悼念大雁的一些詩詞。作者寫的詞就是這首《摸魚兒·雁丘詞》。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判斷,這首詞初稿的寫作地點應(yīng)該是在赴考途中的汾水之濱,時間段上元好問也是在陵川求學(xué)期間,這沒有錯,但這僅僅是一篇初稿。
看下一句:“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盁o宮商”,可解釋為不協(xié)音律。所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說,因為初稿寫的不合音律,今天改一下,讓它合音律,然后就定稿了。元好問省赴考?xì)w來,依舊在陵川學(xué)了四年,定稿應(yīng)該是在這四年之內(nèi)。因為《摸魚兒·雁丘詞》這首詞,名為詠物,實在抒情。全詞緊緊圍繞一個“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dá)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是那種不吐不快的感情宣泄,時隔愈久情感會愈淡,所以,修改定稿不會太久。這樣看來,《摸魚兒·雁丘詞》定稿在陵川無疑。當(dāng)然,元好問晚年編入《遺山集》的時候,也可能有小的改動,但不可能推倒重來,所以,對于此詞誕生地在陵川的定位沒有影響。
另外,“舊所作無宮商”也可能是一種托詞。我們試想,郝天挺善于寫詩,常讓學(xué)生唱和酬對。用元好問的話說就是“先生工于詩,嘗命某屬和”。我想,他們師徒倆也少不了這種相互和唱,甚至作為一種經(jīng)常性的課堂交流。詩詞合音律,是詩詞的最基本的要求。不要說元好問“7歲能詩”的過人天賦,以及14歲前所受的良好教育,就師從郝天挺也已經(jīng)兩年了。郝天挺把元好問作為自己的得意門生,夸贊其“青出于藍(lán)青愈青”,自信于“占取鰲頭穩(wěn)”,說明元好問無論在哪一方面的文字功底都是很扎實的,他后來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也能說明這個問題。太原考試期間,還寫過抒發(fā)人生志向、大氣磅礴的《并州少年行》,令人叫絕。《摸魚兒·雁丘詞》如果初稿不協(xié)音律,確實叫人費解。
為什么我猜想是一種托詞呢?因為元好問那時雖然才華橫溢,但對于愛情來說還是一個懵懂小少年,詞中有些表達(dá)可能隨著年齡增大,閱歷和理解加深,覺得不足以表達(dá)當(dāng)時的感情和愛情的真諦,但這個原因造成的對自己作品的不滿意,又不便在文字上鮮明的表述出來,故以“無宮商”為托詞大修之,使之達(dá)到最佳的共鳴效果。這些猜想是個人一己之見,因本人讀書不多,故不一定正確,歡迎讀者朋友批評。但無論是怎樣的情況,托詞也好,“無宮商”也罷。時間上以及情感上的客觀界定,“改定之”應(yīng)該是在陵川這片文化底蘊(yùn)深厚的土地上。
總之,一個16歲的少年竟然能寫出這樣的愛情悲歌,真叫人感嘆驚訝!況且,是陵川這塊太行沃土,生長并滋養(yǎng)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樣的千古絕唱,更叫我們陵川人驕傲和自豪。正如散文大家辛貴強(qiáng)老師撰文所說:“他(元好問)的輝煌起點,在少年,在陵川,在一首余音繞梁、千古流傳的《摸魚兒·雁丘詞》”。
【棣華堂·鄉(xiāng)史】秦文堂:元好問與陵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