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最為知名的表演當然是相聲,但他本人還是有著更多才能比如唱戲。在當今的相聲演員當中,郭德綱是為數(shù)不多真正搭班唱過戲的相聲演員,這也是為什么他喜歡在相聲表演中展示戲曲功底的原因之一。
不過在相聲舞臺上展示戲曲功力還不算過癮,郭德綱為此還專門成立了麒麟劇社,就用來演戲過戲癮,就是真真正正地演唱,不是為了抖包袱兒博人一笑,是真要賣力氣。
郭德綱的粉絲眾多,人們愛屋及烏,也就會由此喜歡郭德綱做的所有事情,也包括唱戲,因此可以說郭德綱也培養(yǎng)出一些年輕戲迷。
那么,能不能說是郭德綱拯救了包括京劇在內(nèi)不景氣的戲曲?在一定程度上說有這種跡象,但一旦這樣說出來就又顯得很矯情。
01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郭德綱以及德云社的走紅,確實帶動了不少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回潮。比如如果沒有郭德綱在相聲中演唱大鼓等曲藝形式,恐怕如今的年輕人都沒有機會聽到這些老曲藝。
戲曲同樣如此,對于很多年輕粉絲來說,戲曲就是一些咿咿呀呀老掉牙的東西,根本跟不上時代節(jié)奏,根本不用去在意。而郭德綱一次次在舞臺上展示戲曲唱段之后,比如《叫小番》,這些粉絲就慢慢對戲曲少了成見,多了興趣,偶爾聽到幾段也懂得如何去欣賞。
尤其是張云雷。盡管他的相聲表演到現(xiàn)在還比較稚嫩,但他的演唱包括戲曲演唱還是有些味道,比如他唱過《鎖麟囊》的片段,很有程派的味道。由于他的粉絲更加年輕更加瘋狂,更加認可張云雷所鐘愛的任何藝術(shù),因此他們也由于張云雷而開始接觸京劇。
從這些方面來說,德云社對于引導年輕人更多接觸京劇接觸戲曲,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從我個人的經(jīng)驗來看,聽相聲確實也能引發(fā)對戲曲的興趣,比如當年侯寶林、劉文亨等人的很多相聲段子,都涉及戲曲內(nèi)容的展示,受眾能從中感受到戲曲之美,因此后來我也曾進場專門看戲,也能看得進去。
02
不過還要反過來說,戲曲相對于相聲,起碼在這個時代,還是屬于比較小眾的愛好。因為盡管戲曲也講究雅俗共賞,但它雅的內(nèi)容更多,尤其相對于相聲這種大眾藝術(shù)形式來說。
因此,即便流量明星對戲曲再擴大宣傳,戲曲在當今的時代也不會成為受眾規(guī)模巨大的藝術(shù)形式,至少不會像相聲這樣粉絲眾多并且瘋狂,也不會回到民國時期京劇的黃金時代。
按理說戲曲界也除了流量比較大的明星,那就是王珮瑜。她也在各種節(jié)目中和場合中大力推廣京劇藝術(shù),但可以看出大眾對京劇的認識可以逐步加深,但到一定程度就會保持距離,就像京劇的表演就是要刻意與觀眾保持距離一樣。
相聲可以互動,演員和觀眾可以對話,京劇在一般情況下是絕對不行的,一招一式每一個眼神都不能有變化,這是京劇講究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像相聲那樣自由,那樣可以被粉絲瘋狂喜愛。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京劇只能成為一部分人的知音藝術(shù)。
03
但不管怎么說,德云社的演員通過相聲表演,讓年輕觀眾認識到原來戲曲也可以散播魅力,因此愿意去接觸,哪怕淺嘗輒止,也比遠遠地保持距離要好得多。
對于郭德綱來說,他其實本意也并不是推廣戲曲藝術(shù),他就是喜歡,愿意過這個癮。就像他總是催郭麒麟掙錢給他買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