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朋友對我這樣形容當今世界會有微詞,但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特別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會認可我這樣的說法。在這個“豬肉比人肉貴”的年代,人們衡量道德、人性、尊嚴的標準早已變得面目皆非了。
慕容萱的作品《盤點2007網(wǎng)絡最熱的事件》中說:“李安的新片只會脫了衣服展示情欲”真是太貼切了,為了豎立妓女的貞節(jié)牌坊,而刪減了其中有損人之道德與尊嚴的部份,不成想竟然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在網(wǎng)站上火熱交流著如何找到那被刪減的“欲望之放縱”.
國內(nèi)幾乎任何一個有名的網(wǎng)站,首頁中幾乎都是一副“人肉”市場的畫面,男盜女娼幾乎貫穿了整個社會體系:政府官員、工礦企業(yè)、鄉(xiāng)村鎮(zhèn)市、學院科研、檢法軍警,您還能指出哪個幾角旮旯尚未“紅潮洗禮”。
宣泄、放縱、貪欲、財色,是今天相當部份中國人生活的理念,得到的盡情享受,追求的極盡全力,遺失了道德的底線,忘卻了人性的價值,蔑視了人類的尊嚴,摧毀了神佛的信仰,個人內(nèi)心中尚存的善念,根本無法抵御整體環(huán)境的腐化,#中國人急速的墮落著,這就是當世之下的中原大地!
傳統(tǒng)文化建立了一整套合乎自然(敬天),順乎人情(愛民),合乎客觀規(guī)律的理論,其核心內(nèi)涵是“仁”,仁德慈愛,“仁義禮智信”成為人和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構(gòu)成了整個人類的社會關(guān)系;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人生處世的標準;提倡注重個人的社會行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不論地位高下、知識多寡,人們都知道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也就是說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傳統(tǒng)文化重視家庭倫理。在中國,家族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而“忠”、“孝(悌)”、“仁”、“義”是搭起中國“家”文化結(jié)構(gòu)的四根支柱。家族文化以“孝悌”為基礎,維系家庭與家族的基本倫理,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即“父子親,夫婦順,兄則友,弟則恭”。子女對父母的“孝”向上延伸擴展為對君主的“忠”;“悌”是指兄弟之間的友愛關(guān)系,橫向擴展為朋友之間的“義”和“信”,“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代表人際關(guān)系的諧和;而父母對子女的“慈”是長輩對子女、對晚輩的關(guān)懷、呵護,其向下擴展為君主對臣民的“仁”,是指君主對臣民的仁慈、關(guān)愛,是君主對臣民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忠”、“孝”、“仁”、“義”上下縱橫互為支撐,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構(gòu)成中國文化中倫理與道德的體系。而“禮”則起到協(xié)調(diào)和規(guī)范的作用。梁啟超認為:禮也者,人類一切行為之規(guī)范也。故曰:“禮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
一、仁
按《說文解字》,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人是“天地之生,最貴者也。”二是地之數(shù)。那么,結(jié)合起來看,仁是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懷。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仁是僅次于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抖Y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春初·元命苞》說,“仁者,情志好生愛人”,仁者是對有仁德稱乎。有時候,用仁來指有恩于萬物生育的事物。古代歷來推崇仁政,認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
二、義
據(jù)《說文解字》:“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從钑。戈是兵器。钑,或說古垂字。有自我犧牲之義。羊,象形字羊表祭牲。獻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犧牲敬神的。義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舍生取義表明古人為了重信義可以獻出生命。而簡化字“義”已失去原意。
三、禮
據(jù)《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禮是會意字,從示,從豊。豊字從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用于事神就叫禮。所以,禮最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近人王國維考證,“豊”誠為禮器,然非“從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尚書·盤庚》所謂“具乃貝玉”說的就是以玉禮神。從甲骨卜辭中“圍”(即“豊”)字的結(jié)構(gòu)上看,是在一個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王氏據(jù)之得出結(jié)論:盛玉以奉神人謂之圍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因此“禮”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后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
那么結(jié)合起來看,禮意思主要是對神靈的祭祀、表達敬意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對別人的尊重,以及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蹲髠鳌氛f,“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簡化字的“禮,則看不出敬神敬人的內(nèi)涵。
四、智
智,會意兼形聲, “知”的后起字。從日,從知。知,會意字,從矢從口。矢本意是箭,引申為正直、端正,再引申為出口無悔的發(fā)誓。知是智的古字,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不會偏離道德仁義。
五、信
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誠意、專一不移。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墩f文解字》說,“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就是說,心里有什么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辯論詰問的話應該叫語了。因此《法言義疏·問神》曰,“言,心聲也。” 如果一個人言不由衷、說假話,肯定是不會有信譽。
六、忠
忠屬于古代道德規(guī)范之一?!墩f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從心。”從字形上看,忠,人對祭器鞠躬作禮。應當說,從早期的文字字義來看,忠當為人們祭祀時的一種態(tài)度。演變?yōu)闉槿苏\懇厚道、盡心盡力,后來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有時特指臣民對君主和國家應盡的道德義務。“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岳飛被認為是為千古“忠”的典范。
七、孝
“孝”,會意,形聲字。上為“老”、下為“子”,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子承老形,意謂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謂“孝”。古人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間。曾子認為“孝者,善事親之謂也。孝子之道,無違親心,盡其禮而盡其心,始終如一,不棄初志,以盡孝子之誠,而承歡親心?;蛴H在呼,必即刻答諾,出不遠游,游必有方。或家貧,承事不豐,雖菽水亦可盡其心而承歡之。”“故事親之道,非唯重在物質(zhì)之養(yǎng),要之在于盡其心也矣。”古人整理了二十四孝故事,膾炙人口。
屬于精神層面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往往是抽像的,而文化則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對道德體系進行通俗化表達。比如: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讓人知道什么是“仁”。人們談到“孝”自然會想到帝舜的“仁愛孝悌”、花木蘭的替父從軍、緹縈救父;談到“信”就會想到“千金難買季布一諾”;韓信的“胯下之辱”使人們知道什么是寬容忍讓;談起“義”往往想到關(guān)羽的“義薄云天”;談起“忠”會自然想到岳飛的“精忠報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都是通過這些具體的人物、事件,通過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演繹和體現(xiàn)出來的,并通過小說、戲曲、舞蹈等文藝形式流傳開來,并一代代傳下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