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得知好幾個孩子就是不愿去上學了,父母想盡了辦法,依然毫無效果,孩子是異常地堅決。
這些孩子中有的在上小學,有的上初中,高中生也有。為什么在本該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少時,這些孩子對上學這么抵觸呢?
是孩子在學校遇到什么難以解決的問題了?是被人欺負了?學習跟不上了?老師對他不好嗎?同學關系太差被孤立了嗎?
家長們會進行各種猜想,但是,孩子就是不說原因,只是說不愿去上學了。有個孩子告訴父母:“我以后會盡力幫助家里干活,好好孝順你們,但是我真的不想上學了。
每當我聽到類似的消息,總會替家長著急,更多的是心痛,我心痛的是家長們還茫然不知,正是因為自己長期以來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錯誤方式,才導致了這一切的發(fā)生。
孩子在學校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問題,沒有哪個孩子在學校會是順順利利的。關鍵不是孩子遇到了什么問題,而是孩子遇到問題后,家長如何去對待。
我知道很多家長會說,我感覺自己對孩子很理解啊,關心他,愛護他,也很少打罵孩子,為什么還是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我們先不去評價家長的這句話,看看下面這個家長與自己不愿去上學的孩子的對話,家長對比一下,是不是與自己很相似:
媽媽:寶貝兒,跟我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我知道學習不容易,我會盡量理解你的。
孩子:“可是,媽媽,我不知道該怎么說。你一定會覺得我很傻?!?/strong>
媽媽:“不會的。告訴我吧,寶貝兒。這個世界還有誰會比媽媽更關心你呢?媽媽就是想讓你開心,可你為什么不高興呢?”
孩子:“那好,說實話,我不想上學了。”
“什么?”
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說什么?你不想上學了?
為了讓你上學,我們做了那么大的犧牲!接受教育是為你的將來打基礎。如果你像你姐姐那樣用功的話,成績一定會好起來的,那樣你就喜歡上學了。我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一定要安心學習。你有這個能力,可就是不愿意用功。要努力要積極向上才行啊!”
孩子沉默。
“說吧,跟我說說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孩子繼續(xù)沉默。
我們現(xiàn)在來分析一下這個家長:
這個自以為理解孩子、想讓孩子開心的媽媽,她真的理解孩子嗎?孩子真的開心嗎?
我們有多少家長其實就是這樣與孩子交流的,沒事的時候,我們對孩子很有耐心,也自以為體貼關心孩子,但是,一旦遇到孩子遇到了令家長難以接受的問題,我們就會在焦慮中失去控制。
上面這個家長還算是比較克制的,沒有打罵孩子。但是,即便如此,當家長說出那番無可辯駁的大道理之后,孩子也不愿再和家長說哪怕一個字了。
原因在哪里?
因為孩子從家長的話里聽不到半點理解的意思,只有那些他早已經(jīng)不知被教育過多少次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諄諄教誨。
我們理解家長的這種反應,孩子突然說不上學了,家長能不能著急嗎?但是,理解不等于認可,更不等于沒有家長看不到的負面效果。
設想一下,本來孩子是想從家長那里得到解決問題的建議,或者,最起碼是獲得家長的理解,在被理解之后,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釋放,會自己想辦法解決。但是,家長這樣的表現(xiàn),直接讓孩子變得有些絕望,只能將“不上學”的可能性變成了現(xiàn)實性。
那么,在孩子出現(xiàn)不愿上學的問題時,家長應該怎么做呢?或者,家長平時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應該如何應對呢?
我介紹一個人際溝通中最要的原則——知彼解己。意思是說:在人際交往中(包括與孩子或家人),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對方了解自己,這個原則是人際交往的關鍵。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很顯然,家長確實不能接受孩子不去上學這個現(xiàn)實,媽媽需要孩子來理解自己的苦心,畢竟孩子這個決定對家長來說有些殘酷。但是,根據(jù)“知彼解己”的原則,家長要想讓孩子理解自己,先要控制調整自己,然后想辦法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我們再回到這個案例中,用“知彼解己”的方式,看看媽媽該怎么說,這樣說的效果如何?
孩子:“那好,說實話,我不想上學了?!?/strong>
媽媽(震驚后很快恢復平靜):你是說,上學對你來說很痛苦?
孩子:是的,我不愿去學校了。
媽媽:你一定是在學校遇到什么難處了,告訴媽媽,我會幫助你的。
孩子:今天學??荚?,我的成績又退步了,我感覺自己真的沒希望了。
媽媽:可憐的孩子,我在你這么大的時候,有一次考試后,老師對我說,你太讓我失望了,那時候,我非常沮喪,所以我能體會你現(xiàn)在的心情。
孩子沒有說話,等著媽媽繼續(xù)說。
媽媽:但是,我慢慢從沮喪中走了出來,我知道自己是因為那段時間太貪玩,我知道怎么改正,后來就漸漸開始進步,雖然成績還是會有起伏不定,但是我堅持了下來,所以,后來才有了現(xiàn)在的工作。
孩子:要不,我也再試試看吧。
有人說,我們從小就學著如何說話,學著如何去讀、去寫,但是很少有人去真正學習如何傾聽,尤其是學習站在對方立場上去聆聽,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實事求是地說,學會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實在是一個好家長必備的關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