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出現(xiàn)了不良行為,是嚴厲還是寬容?是懲罰還是放縱?這一直是家庭教育需要進行的選擇。面對孩子做出的令家長氣憤難平的事情,打,還是不打,這是一個問題。
其實,我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的,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還有第三條道路,但是,我們卻總在兩條道路上糾結(jié)盤旋,從而失去了正確的選擇。
三
目前我知道的最好的回答是,對孩子的管教應(yīng)該“和善而堅定”。
美國心理學(xué)家簡.尼爾森博士寫了《正面管教》這本書,提出的重要觀點就是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既不能嚴厲得進行懲罰、打罵,也不能嬌縱得任由孩子肆意妄為。
必須要和善而堅定。當(dāng)然,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
做為家長,應(yīng)該在想改變孩子的剎那,先改變自己,給自己憤怒的情緒來一個“暫?!?,讓孩子的不良行為也來一個“暫?!薄?/p>
四
家長在自身成長中的缺陷,會非常明顯得在教育孩子中體現(xiàn)出來。比如缺乏耐心的家長,不愛動腦思考的、沒有教育常識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自然會讓出現(xiàn)諸多問題,但是,家長卻總把自己的問題誤認為是孩子的問題。
注意,孩子處在成長階段,而家長處在成人階段,這就好像你責(zé)怪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不會走路、不會說話一樣。孩子的語言和行為要走上正確的軌道,本來就應(yīng)該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原本是家長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問題,卻反過來埋怨孩子逆反、不懂事。
五
和善而堅定的核心,就是告訴家長,不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把發(fā)泄憤怒和不滿當(dāng)作教育良方,同時,也不要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當(dāng)你想向孩子發(fā)飆的時候,是否能夠問一下自己“我這是在幫助孩子成長嗎?這樣的方式有效嗎?”
即使是成年人,也會在對方不良情緒中產(chǎn)生自然的抵觸,何況是理智還未成熟的孩子呢?真正讓孩子可以變好的方法,是先讓家長和孩子都平靜下來,然后與孩子一起商討:如何才能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fā)生,從這次錯誤中可以汲取哪些教訓(xùn)。
但是,有些家長信奉懲罰就可以讓孩子改變,確實,懲罰會很快讓孩子中斷不良行為。殊不知,懲罰之后,孩子會出現(xiàn)憤恨、報復(fù)、反叛、退縮(偷偷摸摸、自卑)等不良情緒或行為。表面的、暫時的有效其實潛藏著日后層出不窮的隱患。研究表明,經(jīng)常受懲罰的孩子,要么變得極其叛逆,要么變得因恐懼而順從。
棍棒底下出孝子,難道不是家長極端自私的意識在做怪嗎?我們是要孩子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人,還是僅僅需要一個孝順自己的孩子?二十四孝中的奇葩——臥冰求鯉、埋兒奉母,還不足以讓我們警醒嗎?
六
和善而堅定,就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必須要有底線,要有原則,這是不能突破和破壞的。但是,前提是,你不能用家長的權(quán)力、動用武力來讓孩子屈服,要用教育智慧來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盡管很難,但是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踐行。
我們自己可以體會一下,當(dāng)自己的親人甚至配偶想用武力來讓我們屈服的時候,我們會平心靜氣得接受嗎?即使我們出于各種原因暫時妥協(xié),也會埋下怨氣的種子,不知何時就會發(fā)芽生長。
所以,耐心一些,學(xué)會一些可以讓孩子思考自己的問題并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手段非常重要。這又是一個很長的話題,篇幅所限,另文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