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樣的地方?
我知道馬上有人會脫口而出:家是溫暖的港灣,家是溫馨和諧的樂園。
但是,現實很骨感,家庭經常會成為波濤洶涌的海面,擊翻那條無助的小船;家庭也會成為冰冷的是非之地,在互相指責中失去了溫暖。
有位作家說了這樣的話,可以啟發(fā)我們思索:
人們以為,家中的人應該是溫柔和藹的。真是錯了,家是我們性格和心靈徹底釋放的地方,人在家里,其實比在外面更脆弱,更敏感,更易沖動。
想一想確實如此,大家看看這幅畫面:本來相夫教子的母親,在陪孩子寫作業(yè)時突然大發(fā)雷霆:“你怎么這么笨?我都講了這么多遍了,還不開竅,你是豬腦子嗎?”
孩子呆呆地望著天花板,眼里噙著淚花,目光游離;氣呼呼的媽媽情緒愈發(fā)失控,越來越急躁。
大部分父母在輔導孩子過程中,剛開始還能保持耐心,一旦遭遇孩子犯錯或者開小差,或者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之類的問題,家長就開始逐步升級自己的責備,一直升級到謾罵毆打。
此時,宣泄自己的憤怒成了家長的主題,盡管披著為孩子好的外衣。那個關心孩子的母親不見了,代之以憤怒失控的形象,正像那位作家所言:在家里更沖動。
同時,作為家長,也要明白,孩子在家里更脆弱、更敏感。當家長的沖動與孩子的脆弱相遇,怎么會不出問題?
可以說,有些孩子的厭學,就是家長沖動與暴躁不幸造就的。孩子一旦把學習與家長的生氣經常聯系在一起,厭學的種子就開始萌芽長大。
如果外面的世界讓人感到疲憊,我們希望的是在家里得到修整;如果外面的環(huán)境讓人焦慮,我們希望在家里得到撫慰;如果競爭的壓力讓人緊張壓抑,我們希望在家里得到緩解與釋放。
但是,當家人都把希望得到修整、撫慰、緩解與釋放的需求寄托在家庭,卻不能理解包容家人的疲憊、焦慮、壓力等情緒時,矛盾沖突就很容易發(fā)生。
作為家長,作為家庭的領導者,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如果不能明白這里面隱藏的微妙,如果不能采取措施加以改變,那么,家庭就會成為制造消極與負面的場所。比如,孩子在家里更不愿意學習,孩子在家里更感到壓抑。
小時候,聽大人說過:兒大三分客。用現在話說,意思就是孩子大了,就應該有邊界感;不能想打就打,想罵就罵。
其實,糾正一下這句俗語,孩子小的時候也需要有邊界感,要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來對待,而不能視作家長的私有財產。
適度的邊界感,不僅不會讓家人之間顯得生分,而且會讓家庭出現溫馨和諧,就像人們說的,兩只刺猬,近了就互相刺傷對方,遠了就不能互相溫暖一樣。家人之間在不斷磨合與調整中,找到適度邊界,有關愛但不控制,有幫助但不代替,有提醒但不斥責,有督促但不辱罵。
果真如此,家才是溫暖的港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