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同事李玉明老師拍攝,感謝)
今天是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這是老人的節(jié)日。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年滿60歲的就算老人。這樣掐指一算,我距離老人行列還有六年多的時間,想到這一點,我竟然莫名地有一絲恐慌。
不管怎樣,重陽節(jié)里我還是想說點什么,無論是對于老年人,還是家有老人的年輕人、中年人,這個節(jié)日應該有其特殊的意義。
重陽節(jié)當然是提醒我們關注老年人,尤其是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幸福,也關注老年人的需求,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老年生活有些誤解。
美國心理學家蘭格教授做過一個實驗:1979年,他們?yōu)轲B(yǎng)老院里的老年人精心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布置得和二十年前的1959年時的場景一模一樣,讓他們在里面生活一個星期。
實驗者隨機把養(yǎng)老院里的老年人分為A、B兩組。
A組被設定按照當時他們年輕時的方式生活,聽那時的音樂,看那時的電影,讀那時的報紙和雜志,討論那時發(fā)生的大事。
沒有人幫助他們穿衣服,也沒有人扶著他們走路,他們的言談舉止必須遵循二十歲年前的樣子,也就是說,要讓自己努力生活在20年前。
B 組,則是在時間膠囊里,帶著懷舊的心態(tài),用懷舊的方式談論或回憶1959年發(fā)生的事情。
一個星期之后,A組的老年人明顯得精神煥發(fā)、行動比之前靈活了許多,身體檢測各項指標都有好轉,在智力測試中得分更高。
B組的老年人雖然身體素質也有所改善,但是變化沒有那么明顯。
這個實驗說明什么?
老年人之所以身體狀況衰退,并非是單純的自然結果,而是與每個人的心態(tài)和生活觀念有著極大的關系。神經科學家發(fā)現(xiàn),腦部神經具有可塑性,即使年齡大了,也可以通過練習得到重塑。
也就是說,雖然變老會讓機體功能減退,但是,一些心理機能卻能讓機體組織重新生長。
有人對今年上半年去世的15位兩院院士進行了統(tǒng)計,最長壽的103歲,只有四名院士是八十多歲去世,其中兩位還接近90歲,平均年齡93歲,遠遠超出我國73歲的平均壽命。
有人可能說院士長壽是因為生活和醫(yī)療條件好,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事實遠非如此。
絕大部分院士們的生活與普通人相比,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基本上沒有退休之說,很多人終生都在從事科學研究,有些人的研究一直堅持到生命最后一刻。
我熟悉的吳孟超院士,一直到97歲了才退休,96歲了還在親自做手術;和他同一天去世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更是如此,九十一歲了還親自到田間地頭查看實驗情況。
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高壽的原因,就在于通過工作不斷重塑自己的腦部神經,讓機體組織重新生長。
我當然不是主張所有老年人都要一直工作,我是說,如果要保持老年人的健康和長壽,就應該保持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讓自己的老年生活盡可能充實起來。
有句話叫做:“當你忘記了年齡,年齡也會忘記你!”看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我們身體和大腦的機能遵循的是用進廢退的原則,如果我們經常讓自己的身體運動起來,大腦運轉起來,那么,就可以一定程度地抵御身體的退化、老化,就會更加健康長壽。
這是我在重陽節(jié)里的一點看法,送給老年朋友,也送給即將步入老年的我和我的同齡人。
點個在看,祝天下老人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