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學常識
1.作者: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2.《莊子》一書現(xiàn)存33篇,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當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后學所補。用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道理是《莊子》一大特色,在文學意義上代表了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行文多為寓言,善于虛構,汪洋恣肆,想象豐富奇特,氣勢波瀾壯闊,且富浪漫主義色彩。
二、課文精講
原文 北冥有魚
北冥(1)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2)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3)。是鳥也,海運(4)則將徙(5)于南冥。南冥者,天池(6)也。《齊諧》者,志怪(7)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8)三千里,摶(9)扶搖(10)而上者九萬里,去(11)以六月息(12)者也?!?/span> 野馬(13)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14)也。天之蒼蒼(15),其(16)正色(17)也?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18),亦若是則已矣(19)。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洱R諧》是記載怪異的. 《齊諧》中的話說:“當鵬遷往南海時,振翅拍水,水浪遠達幾千里。它乘著旋風環(huán)旋而上幾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span>山野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上看天一樣罷了。
(一)字音
鯤鵬( kūn ) 摶( tuán )
(二)字義
(1)北冥:北海。冥,同“溟”,大海。
(2)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3)垂天之云:懸掛在天邊的云。
(4)海運:海水運動。
(5)徙:遷移。
(6)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7)志怪:記述怪異的事物。志,記載。
(8)水擊:擊水,拍打水面。
(9)摶:盤旋飛翔。
(10)扶搖:旋風。
(11)去:離開。
(12)息:氣息,指風。
(13)野馬:山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14)以息相吹也:用氣息吹拂所致。
(15)蒼蒼:深藍色。
(16)其正色也?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表選擇。
(17)正色:真正的顏色。
(18)其視下也:大鵬從天空往下看。其,代指大鵬。
(19)亦若是則已矣:也不過是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是,這樣。
(三)詞類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怪 怪異的事物 志怪者也
2、名詞作形容詞
天 天然的 天池
(四)一詞多義
1.志 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做標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標記 尋向所志
2.名 名稱,名字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
命名,起名 名之者誰
(五)通假字
1.北冥有魚: “ 冥 ” 同“ 溟”,海。
(六)古今異義
1.怒 (古義: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今義:生氣,發(fā)怒)
2.海運 (古義:海水運動 今義:泛指海上運輸)
3.天池 (古義: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義:高山湖泊名)
4.野馬 (古義: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今義:野生的馬)
(七)虛詞的運用
1.以 憑借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用 以息相吹也
2.其 代詞,代指前面的“鯤之大” 不知其幾千里也
表選擇 其正色耶?
代詞,代指大鵬 其視下也
(八)課文理解
1、說說文中講了哪幾層意思?
三層
第一層,(1-3)寫北冥之魚由鯤到鵬的變化: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層,(4-8)引用《齊諧》之言,寫大鵬遷徙南冥的氣勢——乘風而起,擊水三千,扶搖九萬。
第三層,(9-11)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大地,抒發(fā)了一種天地渾茫的感慨。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鯤鵬形象的?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
3、作者筆下的“鵬”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作者筆下的大鵬是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形象。
4、從大鵬展翅奮飛的磅礴氣勢中,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鯤鵬宏大的形象,并通過描繪大鵬“徙于南冥”的磅礴氣勢,抒發(fā)了對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5、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什么道理?
鯤鵬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遙”。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要有所憑借,沒有絕對自由。
6、作者為什么要引用《齊諧》一書中的話?
對鯤鵬之事補充說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7、賞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翅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皳簟薄皳弧钡茸稚鷦觽魃瘢屓水a(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
作家作品
1、莊子,名 , 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參考答案:周 戰(zhàn)國 道
一、 解釋詞語
(1)垂天之云:
(2)徙:
(3)水擊:
(4)摶:
(5)扶搖:
(6)去:
(7)去以六月息者也:
(8)蒼蒼:
(9)正色:
(10)亦若是則已矣:
參考答案:見講義
三、詞類活用
1、怪 ( ) 志怪者也
2、天 ( ) 天池
參考答案:見講義
四、一詞多義
1.志 ( ) 《齊諧》者,志怪者也
(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 ) 尋向所志
2.名 ( )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
( ) 名之者誰
參考答案:見講義
五、通假字
1.北冥有魚: ( )
參考答案:見講義
六、古今異義
1.怒 (古義: 今義: )
2.海運 (古義: 今義: )
3.天池 (古義: 今義: )
4.野馬 (古義: 今義: )
參考答案:見講義
七.虛詞的運用
1. 以 (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 以息相吹也
2. 其 ( ) 不知其幾千里也
( ) 其正色耶?
( ) 其視下也之
參考答案:見講義
八、翻譯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九、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回答1—4題。
【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選自課文《<莊子>二則》)
【乙】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①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②。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shù)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躋③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蓖跄酥?。
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④?!?/span>
(選自《韓非子·喻老》)
注釋:①患:擔憂 ②睫:眼毛③莊躋:楚國的大盜,實為人民起義領袖,與楚王不同時,系寓言假托。
④明:眼睛明亮,引申為明智
1.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標2處)
莊躋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
(1)怒而飛 怒:________
(2)志怪者也 志:________
(3)楚莊王欲伐越 伐:________
(4)王乃止 乃: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化而為鳥 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B. 安知魚之樂 王之伐越,何也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千里稱也
D. 不知其幾千里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shù)百里,此兵之弱也。
譯文:
十、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回答1—4題。
【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乙】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1、下列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B.怒而飛 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我酌油知之
D.彼且奚適也 且父未嘗語我也
2、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怒而飛(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③志怪者也( )④此亦飛之至也( )
3、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⑵此小大之辯也。
4、結合文段簡要分析鵬和斥鴳的形象。
十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3題。
秋水 《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百川灌河 (2)東面而視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翻譯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譯: 。
(2)“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譯: 。
3.這篇寓言的寓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