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認同并積極踐行這一理念。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子不教父之過”,小孩出息了,父母臉上有光;小孩壞掉了,父母跟著蒙羞。
為了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許多父母使出渾身解數(shù),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究其原因,是沒有抓住教育的根本。
為人父母者,必為之計深遠。
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具體建議各位父母,培養(yǎng)孩子這3個基本的生活觀念至關(guān)重要、影響一生。
然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強化內(nèi)容、拓展外延,你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一、好學
“性相近、習相遠?!比松褪且粋€學習的過程,一個很喜歡學習的人一定是有前途的。
三國時期,東吳將軍呂蒙很會打仗,可是不愛讀書。吳主孫權(quán)就勸呂蒙要多讀書,將來有更大前途。
呂蒙解釋,他很忙沒有時間讀書。孫權(quán)反問呂蒙:你忙,還是我忙?我都能擠出時間讀書,你怎么沒有時間讀書呢?一句話點醒呂蒙,從此呂蒙發(fā)奮讀書。
后來,東吳都督魯肅見到呂蒙后,發(fā)現(xiàn)呂蒙變化很大,尊敬地對呂蒙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好學讓呂蒙有勇有謀,成為三國一代名將。
《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孔子告誡我們,仁德、聰明、誠實、率直、勇敢、剛強,這6種原本值得贊揚的美德,如果不再好學、不再審思,那就容易造成愚昧無知、放蕩不羈、自己受害、言行急切、招惹禍亂、膽大狂妄的惡果了。
一個好學的人,在他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感,也會很快就沒有了,更不會有什么憂郁癥。
相反,你不想學習,就有挫折感,就會憂郁,最后越來越走上無路可走的凄慘局面。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活到老、學到老”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既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也是為了增加生命的厚度。
這樣你就知道,為什么越是優(yōu)秀的人,越懂得見縫插針、抽出時間來學習了。
由此可見,從小循序漸進、耐心細致地教育引導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學的生活習慣,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二、知恥
《孟子·公孫丑上》深刻指出: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曾仕強教授也教導我們:一個人沒有羞恥感了,那是最糟糕的事情。
“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币粋€人的無恥,就像從山頂滾下的巨石,如果不制止,則毫無底線。
社會中好多丑惡現(xiàn)象,不知恥就是重要原因。
一個人最可貴的就是會害羞,可是我們現(xiàn)在都在訓練小孩要大膽、不害羞。別人不敢做的我敢做,別人不敢講的我敢講,那個其實不是很好的方向。
尤其是女孩子如果不害羞的話,你將來怎么去教育她?不害羞是中國人罵人的話,如今甚至成了表揚話,這簡直是一種諷刺。
中國人是很重視面子的。面子就是羞恥之心,一個人連羞恥之心都沒有了,那就真的是無藥可救了。
當然,愛面子,往好的方面發(fā)展,乃是重視榮譽的表現(xiàn),沒有什么不好。
若往壞的方面發(fā)展,則是愛慕虛榮;更嚴重的,就是愛面子愛到不要臉的地步,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那么,到底應該大方還是害羞呢?曾仕強教授給我們的答案是:應該大方的時候要大方,應該害羞的時候要害羞。
這個答案乍一聽,似乎是說了等于沒說。事實上,傳統(tǒng)的禮義廉恥、人倫道德都有俗成,現(xiàn)代的八榮八恥、核心價值都有明確,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地學習養(yǎng)成。
《論語·子路》里講:記己有恥。這是告訴人們要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宋代大儒朱熹也告訴我們: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我們知恥,就會在很多事情上檢討你自己,下次自然會調(diào)整過來,達到“吾日三省吾身”的效果。
總而言之,讓孩子心中有羞恥、行為有界線,對個人乃至國家都有好處。龔自珍就講: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三、上進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記要不停地求上進。
老實講,即便不停上進,也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高度。但是一個人不上進,他一定是往下墮落,因為外面的引誘太多、陷進也太多。
正因為如此,所有中國人沒有一個不從小就求上進的,全世界找不到像我們這樣,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進的。
中國人為什么一定要求上進?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太勢利。
今天你是總經(jīng)理,有權(quán)有勢,誰看見你都恭恭敬敬。哪一天你離開了,沒錢沒勢,大家看見你也裝作沒看見。你就由“總經(jīng)理”變成了“總不理”,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當然,我們不是教育孩子要有勢利眼,而是現(xiàn)實社會呼喚上進、倒逼上進。
唯有上進,才能贏得尊嚴、體現(xiàn)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講,不上進其實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一種自甘墮落。請大家記住一句話,人生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優(yōu)秀。
那么,請問是否應該“上”無止境呢?《易經(jīng)》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個度,一旦過度,便容易失衡,失衡便生事端。正所謂,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
“上”,要經(jīng)常加一個豎,叫做“止”,適可而止。這個止非常重要,因為止不住,就要沖過頭,就容易跌落懸崖。
比如做官,已經(jīng)是九五之尊了,若還不滿足,那下一步就是亢龍有悔了。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最后歸于一個“正”。
這個“正”就叫做道。我們說一個人很上道,就是從上到道的過程。但是這當中經(jīng)常會出差錯,會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時調(diào)整,不斷拉回來,這就叫做人生。
一個“正”,告訴我們,上面這一橫叫做頂天,下面那一橫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
所以要做好“上”,一曰孜孜以求,二曰適可而止,三曰堂堂正正。
作者簡介:
李壘,聰明只是知識的積累,智慧卻是靈魂的醒悟,用陰陽的思維、易經(jīng)的道理啟迪你最本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