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謝承匯
策劃:謝承匯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400字 閱讀約10分鐘
提起科舉考試,大概都知道這是中國古代一種做官的渠道。其實,細究起來,科舉考試并不是古代做官唯一的途徑,還有一種選拔官員的方式——制科考試。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從隋朝開始,中國古代的主要選拔官員方式就是科舉,不過科舉考試畢竟面對大多數(shù)人,考試內(nèi)容相對死板,不能選拔特定人才。
從唐代開始,為了選拔特定人才,為朝廷所用,增設制科考試。不過唐朝時期的制科考試還只是科舉考試的補充,國家也沒有太重視這個制度。直到宋朝,朝廷開始重視制科考試,把它單獨剝離出來,成為一種不同于科舉考試的人才選拔方式,它跟科舉考試主要有三大不同。
首先來說,制科考試舉辦時間不確定??婆e考試一般來說三年舉行一次,皇上一開心還能開個恩科。制科考試不是這樣,不一定什么時候才能有一次。其次,參加考試的人也跟科舉考試有區(qū)別。參加科舉考試的需要一級一級考,一般來說沒有越級考試的,沒聽說哪個秀才能直接進京趕考。秀才得先考舉人,才有資格。
◇ 圖源于網(wǎng)絡
制科考試不一樣,不管你是誰,有沒有功名,哪怕你就一白丁兒也能參加。像是宋仁宗時期的制科考試,就有專門給沒有功名的平民設立考試科目,像是:高導丘園科、沉淪草澤科、茂材異等科。不過因為門檻太低,導致參加考試的人實在水平太差,后來朝廷都覺得看他們的卷子浪費時間。在慶歷6年之后,提高了平民參加考試的門檻,要求至少有兩名官員推薦,才能參加制科考試。
制科考試跟科舉不沖突,就算你已經(jīng)有了功名也可以參加,比較著名的要數(shù)蘇軾蘇轍兩兄弟了。
◇ 蘇軾(左)蘇轍(右)
當年蘇軾蘇轍倆人通過科舉考試,已經(jīng)當了官,也參加了制科考試。因為蘇軾名氣太大,學問太高。那年的主考官歐陽修,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現(xiàn)在人都是寡廉鮮恥,這屆制科考試有蘇軾參加,居然還有70多人報名,怎么這么臭不要臉。
制科考試跟科舉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考試內(nèi)容上,制科考試的難度特別大。
科舉考試一般都是從儒家經(jīng)典里出題,最多結(jié)合一些時事政治,到了明清之后,出現(xiàn)八股文,科舉考試更加死板。而制科考試不一樣,考試內(nèi)容完全就是策論,讓學生對國家政策,大政方針還有一些實際問題進行點評,或者讓他們提出治國安邦的具體做法。這樣一來,朝廷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找到需要的人才。
除此之外,制科考試在考題數(shù)量上也多了很多。
舉個例子,普通科舉考試,就算你進京趕考,也只要求你在三天時間里,完成大概三到五篇試題,加一塊也就3000字到頭了。古代寫東西用文言文,一個字頂現(xiàn)在好幾個字,這3000字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一萬字左右。而制科考試的考題數(shù)量比科舉多了好幾個量級。
◇ 圖源于網(wǎng)絡
首先,你需要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提交不少于50篇策論,每篇策論不少于1000字,而且這50篇的內(nèi)容不能重復,要針對50個不同領域的國家政策方針或者實際問題進行分析,以及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閱卷的是當朝翰林學士,宋朝的翰林學士特別挑,一般文章過不了他們的法眼,這個環(huán)節(jié)會淘汰一多半考生,甚至全部勸退的。比如宋神宗時期的一次制科考試,有70多人報名參加,最后一個通過的也沒有,可見制科考試的難度。
有些幸運兒通過了初審,接下來會參加閣試,考試地點在秘閣,也就是當時的中央圖書館。
閣試考試要求考生在一天之內(nèi),完成六篇文章,每篇文章500字以上。這場考試是制科考試中公認難度最大的一場,不少通過初審的幸運兒都倒在這一步上。一般來說,能留下三四個都算多的了。宋仁宗時期,有一次7個人同時通過閣試,這是歷次制科考試中,最多的一次。
◇ 圖源于電視劇《清平樂》
通過了閣試,最后一步就是皇帝親自出題、親自監(jiān)考、親自閱卷了,這一步叫御試,考試內(nèi)容就一道題,一般都是國策性質(zhì)的問題。比如說宋神宗時,就考了一道有關變法的問題。要求考生在一天之內(nèi),寫出不少于三千字的策論。不僅論點論據(jù)論證要寫得好,詞語也要華麗,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如果有人通過層層篩選,出路還是相當光明的。宋代的制科考試分五個等級,每個等級分上下兩等,其中一等二等是設而不授,三等就已經(jīng)是最高的榮譽了。整個兩宋300多年,一共開設了二十多次制科考試,只有41人通過,獲得三等的人,只有四個,成績最好的是蘇軾,三等上。
不過一般來說,只要通過制科考試,甭管你是三等還是五等,基本都能在首都當官。像是三等的優(yōu)秀人才,甚至能直接到大理寺或者翰林院擔任一個重要職位,比科舉狀元的待遇好多了。值得一提的是,這41個通過考試的人,大部分人當了宰相,沒當?shù)娜酥?,有兩個人比剩下的都有名,就是蘇軾蘇轍兩兄弟。
剛才主要說的是宋朝的制科考試,這個難度怎么樣大家也都明白了,所以當年,只要你能通過制科考試,那就是周圍人心中的大神,升官的機會也比別人大很多。天下學子也很推崇制科考試,都希望自己能通過這個考試,得到更多機會。
到了元朝,蒙古人連科舉考試都不重視,更別提制科考試了,整個元朝98年,也沒舉行過一次制科考試。好不容易蒙古人被趕跑了,又趕上一個文盲加流氓建立的明朝,朱元璋連科舉考試都改成只考八股文了,制科考試這種高大上的東西,他自然不會接著搞。兩宋滅亡之后,有好幾百年沒舉行過制科考試。
◇ 康熙皇帝
直到清朝康熙時期,制科考試才再次出現(xiàn)。
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都曾經(jīng)開辦“博學鴻詞科”,光緒年間也開始過“經(jīng)濟特科”,這些都是制科考試。整體上跟宋朝差不多,也是誰都可以參加,考試流程和考試內(nèi)容也都差不多,只不過整體難度沒有那么大,錄取的人更多一點兒。
雖然看上去,清朝的制科考試跟宋朝差不太多,但實際上,清朝的制科考試跟宋朝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宋朝的制科考試是為國家多選幾個人才,而大清的制科考試完全為了維護統(tǒng)治的安定。
首先來說,清朝幾次開設制科考試,都是在民族矛盾比較突出的時候,比如說清朝初期,民間有很多反清復明的力量,康乾兩位皇帝都想用制科考試為誘餌,給天下讀書人一個選擇,讓他們放棄反清復明的念頭,踏踏實實給朝廷打工。
其次,通過這兩次考試的學子雖然不少,但都沒什么好的出路,一般都是負責編修《明史》或者《四庫全書》,基本沒人做高官。而且清政府要求這些編修,必須按照要求寫,那些不符合清朝利益的史料一律刪除,造成了《明史》中幾大疑案,給后人研究明史造成很大影響?!端膸烊珪肪捅抡f了,毀了的書比收錄的書多了快一倍。天下學子好不容易通過制科考試,最后卻讓他們干這個,實在是浪費人才。
◇ 《慈禧太后關于開經(jīng)濟科考試的懿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開設“經(jīng)濟特科”考試,選拔“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
除此之外,更明顯的就是光緒時期的“經(jīng)濟特科”。
戊戌變法的時候,光緒提出要進行這次考試,籠絡天下支持變法的人才,為己所用??上Э荚囘€沒開始,變法就已經(jīng)失敗了。慈禧太后掌權之后,馬上取消了這次考試。后來民間變法呼聲強烈,清廷沒轍,只好重新開設這個考試。
可惜,考試結(jié)果出來之后,慈禧太后又大筆一揮,取消了那些康有為梁啟超支持者的考試成績。甚至有個考生,因為叫“梁士詒”,被取消資格。因為慈禧覺得,這哥們姓梁,名字里又有個詒,而康有為原名叫“康祖詒”,名字三個字里撞了兩個字,在慈禧眼里這就是康梁一黨。
如此荒唐的方式自然不能換來好結(jié)果,這次“經(jīng)濟特科”也沒能給清廷招募什么有用的人才。倒是在那幾年中,民間有關“變法”的呼聲降低了,因為所有人都在準備這次考試。可見清朝的制科考試早就變了味。
回顧制科考試的歷史,基本只有宋朝真把他當回事兒,通過這種方式選拔了不少宰相。到了清朝,制科考試已經(jīng)成了作秀,這中間的起起伏伏是在令人感慨。
*本文首發(fā)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jīng)授權 不得轉(zhuǎn)載
*配圖源于網(wǎng)絡,若有侵權,后臺聯(lián)系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