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蘇州 有用的買房建議,買好房、買對房,
加房蘇州小助理微信:120222555 進微信群。
▏煙火人家
人流量近百萬,蘇州地下商業(yè)為何“空城”?
每天通勤時間2小時的你,還好嗎?
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特有的符號。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小巷,便是蘇州的風骨所在。初到蘇州的游客,往往直奔蘇州園林、水鄉(xiāng)古鎮(zhèn),殊不知,蘇州的小巷,也是別有一番韻味。
茉莉醬勉強算是一個“新蘇州人”,習慣了穿梭于蘇州的高樓之間,對于蘇州文化的了解也是甚微。
上次和大家一起體會過“姑蘇老破小”的煙火氣,最近利用閑暇時光“走街串巷”,品味了藏在這座城市小巷里的時光。蘇州的巷子很多,有的巷子以人名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有的以飛禽走獸命名...每一個巷名,都隱藏著一段故事。 1
大儒巷
大儒巷位于在長發(fā)商廈邊上,東起平江路,西至臨頓路。一頭是繁華的觀前街,一頭是小資的平江路。明代大儒王敬臣曾經(jīng)居住在這里,大儒巷也因此得名。巷口是一家修鎖鋪,布滿灰塵的工作臺,昭示這里飽經(jīng)歲月滄桑。外面飄起了細雨,主人正在小寐。本來只是無意間拍下的照片,而后才了解到這里曾經(jīng)是德鄰堂吳宅,始建于明代,廳后有“松苞竹茂”的磚雕門牌,意味家門興盛。
不知幾百年前的這片土地上,曾發(fā)生過怎樣的故事,但愿“松苞竹茂”的美好祝福,可以一直延續(xù)下去。 2
連接平江路和觀前街的,有很多小巷。鈕家巷和大儒巷相鄰,蘇州狀元博物館、評彈博物館等,都在這條巷子里。這里曾有許多大宅名園遺址,所以古時舊稱鳳池鄉(xiāng)。巷子還曾住過一個叫鈕志恒狀元,所以鈕家巷也叫志恒里。沿著鈕家巷一路向北,看見最多的,除了本地的原著民,就是拖著行李箱匆匆而來的游客。小小的巷子,不僅藏著許多古宅,年輕一代也入駐這里。將老舊的房子改造成咖啡館、書店等,看慣了年代感十足的門店,眼前偶爾出現(xiàn)一處精致的小店,心中十分驚喜。
或許是獨居的老人,牽著狗出去遛彎。巷子口三三兩兩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倏忽從巷子里躥出來的外國小哥,用不太熟練的中文打招呼。兩鬢斑白的老人坐在路邊,手中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播放著不知名的節(jié)目,眼光飄向遠方,不知思緒又回到了哪段時光。
按著高德地圖的指示,在觀前周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好幾圈,才終于找到顏家巷所在。我的方向感真的有點感人啊。
其實曾無數(shù)次走過這條小巷,終于才在今天知道了它的名字。巷子入口有一家叫趙記傳承的糖水鋪,每次有朋友來蘇州玩,必帶她們?nèi)ミ@一家打卡,墨魚餅和鹵雞爪是我的心頭好。
藝社就位于顏家巷16號,對面的17號曾住過彈詞演員姚蔭梅,收藏大家龐萊塵曾居住于此,諸多評彈演員都在這里留下了藝術(shù)的痕跡。
這里的居民還保留著看報紙的好習慣,門上的信箱塞著今天最新的報紙。
一部《都挺好》,不僅帶火了西山的明月灣古村落,平江路的餐廳,也讓同德里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同德里位于姑蘇區(qū)雙塔街道的五卅路上,與之平行的是同益里。是蘇州古城內(nèi)少見的,保存較為完整的純居住民國建筑。
兩條巷子共有19棟上世紀30年代的民國兩層西式洋房,30個石庫門,約127戶。
石庫門是一種將西方文化融進中國傳統(tǒng)民居,具有中國特色的居民住宅。這里曾是舊時郡治后木蘭塘的遺址,相傳木蘭堂前后都曾種著木蘭,可惜在炮火中被毀滅。30年代杜月笙在此建房出租,名為“同德里”。50年代開始,這里改為蘇州專屬機關(guān)干部居住區(qū)。
《都挺好》使這里成為很多游客的打卡經(jīng)典,但居住在這里的多為老人,她們習慣了清凈的生活。文明出游,還是不要驚擾了老人們寧靜的生活。
道路兩邊種滿了梧桐樹,夏秋交接季,葉子已經(jīng)泛黃。另一端是大公園,老人健身,兒童娛樂,生活氣息十足。
閶門內(nèi)下塘
帶城橋下塘
閶門內(nèi)下塘、帶城橋下塘、落瓜橋下塘...這些相似的小巷名讓我傻傻分不清,再一次感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耐心查了一下,因為蘇州城內(nèi)水網(wǎng)發(fā)達,東西向河流南側(cè)街巷稱為上塘,北側(cè)稱為下塘,所以就有了這些小巷名。想要體驗真正的江南水鄉(xiāng)生活,那就穿過人潮涌動的山塘街,走進閶門。閶門內(nèi)下塘藏在東中市上,房屋沿河而建,似乎靠水的地方總是適合讀書的,這里曾住有一戶陸姓人家,出過兩個狀元。接近黃昏,沿河半開的窗戶傳出裊裊飯菜香。夕陽的余暉灑在樹上,在墻壁上留下斑駁的樹影,很是溫柔。帶城橋下塘東起新造橋北堍、迎楓橋弄口連接吳衙場,西于帶城橋北堍出鳳凰街,與滾繡坊隔街相對。
曹雪芹幼年時曾在這里居住過,《紅樓夢》就是以姑蘇開篇的。
蘇州第十中學(xué)就在這條巷子里,建在清代蘇州制造署舊址上。她的前身是振華女子中學(xué),楊絳先生曾在這里度過青蔥歲月。
金獅巷位于飲馬橋南堍兩側(cè),東起人民路,西至金獅橋南堍金獅河沿,依河而建,環(huán)境十分清幽。對面就是蘇州圖書館。巷子挺不起眼,以居住為主。但兩百多米長的金獅巷可謂人杰地靈,這里曾走出一位狀元和多位進士。最有名的莫過于乾隆年間狀元石韞玉,他曾寫有一篇《城南老屋記》,描述了當時金獅巷老屋的情景。生活在這里的小動物似乎也自帶靈氣,臥在椅子上,眼神有點憂郁。難不成也在醞釀一篇大作?行走在蘇州的小巷,路邊慵懶的小狗,窗口傳來的家常飯菜香,轉(zhuǎn)角忽明忽暗的路燈...時不時讓人心頭一熱,與這座城市的距離,似乎一點點被拉近。你小時候曾住在哪條巷子,你逛過哪條巷子?歡迎討論區(qū)留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