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清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和孝淑?;屎笙菜D氏合葬的陵寢,位于 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
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終年61歲。廟號清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实?。葬于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清昌陵。
清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和孝淑?;屎笙菜D氏的陵寢,位于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橋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與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獨具特色。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慶皇帝的父親 乾隆皇帝為他督造的,是父親給 兒子造陵。
同行去過考察的徒弟有:陳文、朱江、戴飲濁、王洪超、羅璟、姬常勇、梁敬南、林敏等人。
大龍自永寧山下脈,左右橫開大帳數十里,帳腳在水口交匯
側看昌陵和東側水口,水口關鎖嚴密,永寧山左右大開帳幔,最后在水口匯合
近看昌陵,大龍到頭束咽起頂,金星開口結穴
右側大枝龍到頭,轉身相迎,起眠弓為案山,左右護衛(wèi)嚴密,內開堂局
堂局圓正,印證分明,四維同弼
鳥瞰嘉慶昌陵和雍正泰陵的建筑格局
眾水隨山而下,無不到堂會局,四維同弼,八極統(tǒng)環(huán),成萬國來朝之氣象
昌陵為朝中的文官與欽天監(jiān)相度的作品。當時的文人,很多都會研究地理,部分文人的地理水平極高,遠超一般的江湖術士的水平。很多職業(yè)地理先生,除了一些簡單的理氣技術,裝得神神秘秘的,其他誰也不會。
《清仁宗實錄》和《清史稿.仁宗本紀》當中的記載,嘉慶的萬年吉地于1796年下詔卜擇,經過時為戶部尚書的富察.福長安(一等忠勇公傅恒四子、乾隆帝孝賢皇后之侄)、內務府大臣金佳.缊布(吏部尚書金簡之子,乾隆朝淑嘉皇貴妃之侄)等堪輿大臣相度。次年(1797,嘉慶二年)的三月初七上奏,將泰陵以西一公里處的太平峪作為吉地的最佳之選,該址受到了乾隆以及嘉慶父子二人的一致認可。
側看昌陵
壽星山前(大碑樓外側的山,居丁方,為壽星山),易水河,自南而北特朝案外,南極為壽星之位,此方秀水入朝,為長壽水
鳥瞰昌陵的建筑格局
側看昌陵,群山之中,大開堂局,大局中再開小開堂局結穴
永寧山右側大帳過堂,再起兩座高峰,分別為東西華蓋聳峙
側看昌陵
永寧山下,每一條大龍盡頭一個皇陵,易水河,在外側暗拱特朝
隨龍水送到穴前,纏繞前方,右水倒左,穴立子山午向正向,壬兼亥龍入首
側看昌陵,水口在左側護砂之外,隱隱而去
側看昌陵
昌陵背后的穴星和左右牛角砂,都經過人工修整,這種現象在清朝之前的任何朝代皇陵都見不著,這是尋龍點穴的美學思想進入朝廷的主要標志。實際上這些所謂的裁剪手法,在廣東福建一帶,非常多見,都是一些畫蛇添足的做法。穴法自天然,人工的修造,一般沒有太大價值。
地理學自唐朝開始,卜則巍、楊筠松等,開始將美學思想納入地理學,迎合權貴的美學口味,其理論七分美學,三分地理。
地理自東晉郭璞整理以來,一直分為兩個主要流派。一個是氣脈派,一個是美學派。氣脈派,主要在民間的鄉(xiāng)紳文人,智慧的老人在實踐操作。職業(yè)地理先生,多是美學派居多,因為大講美學,給人感覺比較高深,比較唬人。那些忽悠東家攆龍的,為標準美學派先生。但是清朝皇陵的卜選,還是一半美學,一半氣脈。
昌陵建造時候,穴山和氣脈,都已經破壞嚴重,都有人工加高和修整的痕跡,左右護砂也有人工修整的痕跡。這種做法非??蓯海约賮y真,讓人不知道哪是真,哪是假?現在廣東、福建,很多地方,修墳時候,大勢整理地理,用挖溝機堆砂挖水,忽悠東家,破壞地形。世上的氣脈,哪有人工可以做出來的?這是美容的思路英雄人物,哪是人工化妝,就可以弄出來的?
鳥瞰昌陵和明堂,永寧山下,大開帳幔,堂局很大,大局有數萬畝之多,四面群山拱繞
兩條大龍在盡頭交匯,左側大龍盡頭開局結穴,右側大龍回身相迎
右側兩條大龍回身相迎,過堂作案,水隨山轉
眾水歸于堂前,洋洋悠悠,顧我欲留,其來無源,其去無流
近看昌陵,穴前溪水,欲來而不來,欲去而不去
左右界水清晰,弦棱明白,窩中抽微乳化陽結穴
側看昌陵前的軸線,四畔山巒環(huán)繞多情,大龍藏在中間
穴場周圍,低崗丘陵密布,密密麻麻,不堪容足,中間廣開田野結穴
永寧山為高大巍峨之石山,煞氣很重,腳下出脈,前行十余里,層層剝換,開始變得相對秀麗
側看昌陵,倒地木星行龍,直硬僵死之象,到頭束咽起頂,開口結穴
十條九條亂了亂,若是真時斷了斷。諸脈亂出,一般真穴結在有跌斷的氣脈上
大勢牽連,直硬而來,到頭一斷,再起高峰,就結穴
側看昌陵
側看昌陵,穴位卜選在平緩的山崗之下,剝換純粹
鳥瞰昌陵
鳥瞰昌陵和明堂,正前方,大碑樓外,為壽星山,丁方為天柱、南極、壽星、紅羅、武曲、帝勅。
鳥瞰明堂
鳥瞰明堂,明堂方廣,可容萬馬,王侯陵寢,雄霸天下。
鳥瞰明堂,內堂緊夾,外洋寬敞
陵區(qū)南側為元寶山,元寶山的東西兩翼,有東華蓋山和西華蓋山,巍峨聳立,相對而峙
鳥瞰大龍,經過層層剝換,永寧山下平崗行龍,盡頭氣脈細嫩之地結穴
鳥瞰昌陵,群龍十余里,在此大盡,眾水迢迢而來,在此歸堂
近看昌陵
一勺之流,穴在平地。小溪水來,穴多在平崗盡處的平底位置
鳥瞰昌陵
龍勢牽連,過峽頓起金星,斂而后舒,粗雄之氣退泄干凈,余氣回身抱穴
鳥瞰昌陵,龍脈正行,右側閃落一脈結穴
鳥瞰昌陵的建筑格局
鳥瞰昌陵建筑格局
昌陵平面布局圖
近看大碑樓四角的華表
昌陵的神功圣德碑樓,為清朝最后一座
側看大碑樓
正看大碑樓
正面看昌陵,遠處的祖山為樂山,沒有特起星峰
側看神道石像生
神道上回看大碑樓
神道兩側的望柱
石像生之石象
石像生之武將
石像生之文臣
側看龍鳳門
正面看龍鳳門和昌陵建筑
正面看龍鳳門
近看龍鳳門
側看神道碑亭和昌陵
龍鳳門回望神道石像生和大碑樓
五孔橋上,正面看昌陵
側看昌陵
昌陵的建筑格局
近看昌陵的隆恩門
正面看昌陵
側看昌陵前的碑亭和隆恩門
近看神道碑亭
近看神道碑亭
近看隆恩門
近看龍鳳門
石像生中間,回看大碑樓
側看碑亭
結語
清西陵之昌陵、泰陵、穆陵,都是尋龍點穴的精品之作,其中道光穆陵,基本上為天然作品。而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人工修補痕跡非常明顯,以至于,現在現場考察的時候,哪是真?哪是假?都難以辨認。這是民間的一些美學風水思路,進入皇家的痕跡。
自古以來,發(fā)家的祖墳,也就是富貴家族,三五輩的祖墳,很少有修整的痕跡,全是天然形成的。后來發(fā)家之后,請明師做墳,明師喜歡大搞美學思路。
地理自古以來,有兩派思路,一派是氣脈派,一派是美學派。楊筠松,廖禹等將星峰分類為九星,是標準的美學思路,他們認為美麗、端正的星峰才出人才。不起星峰的地方,一般不出人才。這只是理論而言,現實中,大規(guī)模出人才的地形,一般沒有這些規(guī)律。
解放前,很多富貴家,被地理先生忽悠,攆龍數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即使為了尋找美麗漂亮的大龍,這是標準的美學思想,筆者未見過幾個成功發(fā)家的。
相反那些實事求是的鄉(xiāng)賢,或者窮苦家族,沒有辦法攆龍,只能就近尋找氣脈下葬,常常發(fā)家在這里。
清朝的皇陵,卜選非常完善,既考慮了美學思想,也考慮了氣脈和格局,是地理界的精品。
但是大家要注意,如果去研究清朝發(fā)跡的永陵,當時沒有明師痕跡,沒有這些美學的套路,也沒有人工修整的痕跡,尋找天然氣脈下葬,左右龍虎不清,朝案不明,龍身笨拙,但是氣脈非常興旺,造就了三百年的富貴。
很多明師,去清朝的發(fā)墳,回來之后,非常失望,固執(zhí)的認為發(fā)墳不在那里。實際上努爾哈赤的上幾輩祖宗全部埋在那里,發(fā)墳基本可以肯定在那里。很多明師將上千年前的祖墳,歸為發(fā)墳,因為這些玩意,有合美學的,有合他的口味的,這是刻舟求劍,胡說臆想而已。
全文完。
陳益峰微信號:cyf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