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李氏家族,地處湖南,一世祖卜地:上水龜(李氏家族族譜記載),祖墳前建陽宅,三百年后,李氏人丁大發(fā),人丁數千口,最高出現(xiàn)正三品武將。同行考察者,有徒弟鄧習紅先生。
側看上山龜結穴,右側蛇山為虎砂
李氏老墳和老宅來龍,大勢鳥瞰,大地若無廉貞作祖,為官不到三公
李氏老宅和老墳,在山谷之中,自成一局,別有洞天
此地龍脈高山來龍,千里迢迢,不知蹤跡。最后沖起廉貞星為太祖山,聳立于云霄之上,卓拔飛揚,形勢雄偉,星峰傳變,貪狼為少祖山。
龍從高山下來,中心穿帳出脈,轉換成平崗行龍,左右擺動,曲曲折折,之行飛舞,斷而復斷,生動靈活。
近看穴山下的李氏老墳,開腮吐唇結穴,穴乘生氣,內堂窩平,兩手內弓
側看烏龜地結穴,右側有長蛇大抱過穴前
層層穿帳過峽,跌斷剝換,烏龜地結穴
將結穴,大斷過峽,再次沖起高峰為父母山。側面閃出小枝一個,蜿蜒曲折而下,左右溪水夾行,大斷束咽,蜂腰鶴膝,兩側夾護緊密,為烏龜頭部。再次抬起穴山,沖起太陰金星,穴山頂部寬平,形如烏龜的背部。烏龜尾部,轉頭開鉗,開腮漏水,兩鉗中間微微出乳,乳前開坪吐唇結穴,為烏龜的(fèn)門結穴。
側看穴山如烏龜
側看李氏老墳和將軍故居,在同一根氣脈上
側看李氏老墳的為位置,虎砂兩重大枝大抱過穴,厚重有情,龍砂比較薄
側面近看李氏老墳,開腮吐唇結穴
鳥瞰李氏祖墳,小枝盡頭橫結,穴山后拖鬼尾,左側有戰(zhàn)旗兩面,朝山不明顯
李氏的一世祖,下葬于此地,至今已經三五百年,開枝散葉,人丁數千人,最高品級出現(xiàn)的是三品武將,名震宇內。
右手抱砂三重,左側抱砂三重。龍脈右側余氣做大枝,回轉做城廓,為外側虎砂。余氣主脈,回轉大抱至水口,為外側纏護。左側借外龍的兩個旗山,為外側龍砂。外側龍虎交匯,水口緊鎖,虎砂頭部的水口上,有牙刀守護。
癸龍入首,穴立甲山庚向,穴前大水左水倒右,卯水來,出乾方。
正面鳥瞰墓穴和將軍老宅,老宅穴后正對樂山,少祖山為樂山,老墳穴后未對準樂山的頂峰
此地立向雖然有順水的大勢,但是廉貞起祖,烏龜結穴,氣脈興旺,內堂緊湊圓整,羅城周全,下砂重重回抱關顧,藏風聚氣。所以李氏長期居住此地,以致人丁大發(fā),官貴大發(fā)。
李氏老宅和老墳在一根氣脈上,李氏后來人丁大發(fā),后人最高為三品武將,老宅前挖有大水塘止氣
正面鳥瞰墓穴
側看穴山和明堂
側看老祖墳和明堂
鳥瞰穴位和水口砂
近看水口的牙DAO,回轉逆關
站在水口外,鳥瞰墓穴和來龍
正看墓穴
側看墓穴
側看墓穴,烏龜橫結,穴后有大枝護送
站在穴位鳥瞰墓穴和明堂
站在水口砂外,回看墓穴
鳥瞰李氏祖墳的區(qū)域
側看烏龜地結穴
正面看烏龜地
正面看烏龜地
近看烏龜地
筆者研究墓穴數萬處,最大的體會——地理的要害在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