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孩子一起成長
文/蔡朝陽
(按:這是在東哥社區(qū)的一次關于家庭教育的發(fā)言稿)
聊育兒這件事吧,其實挺尷尬的,雖然這些年我一直在講育兒,但其實沒什么說服力。因為中國父母是一個非?,F(xiàn)實功利的群體,你孩子要是沒有什么金光閃閃拿得出來炫耀的“硬件”,是不太好意思來講育兒的。比如上北大,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那個叫北大狼爸。比如中國虎媽,女兒去的必須是藤校。這一類,家長來講經驗談,我是如何培養(yǎng)“北大兒子”的,這樣才有說服力。
我家菜蟲同學目前上高二,雖然我一直說以他為驕傲,但同時又在想,有沒有什么硬通貨呢?似乎還真沒有。
我的理念里,孩子就得像個孩子,普普通通的童年,是我們可以給到孩子的最大祝福。又則,菜蟲從小不是神童,甚至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比別人要弱。所以我一直寫育兒的文章,但是孩子三四年級時,有個家長問了一個問題,說,蔡老師,你一天到晚講孩子,那你的孩子學習成績怎么樣啊?
這個問題還真蠻有代表性的。先看你家娃是不是牛蛙,不是就沒有說服力,因為我們中國的家長都挺功利的。以及,稍微有點觀念呢,又是那種既要又要的。什么叫既要又要,就是,既要心靈的自由,又要成績的雞血。前者,因為有了一點點理念,要講接納孩子的童年,后者,教育系統(tǒng)在那里,考試制度在那里,希望家里出個學霸。這種既要又要,真的也很無奈。
關于學習成績這件事,我有一個文章,叫做《關于育兒,我不佛系,但我更比雞血》。也就是說,在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這些年里,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追求的是什么。我要一個孩子自由舒展他的靈魂,我就不會去用各種理由壓制他的個性。但我知道我的選擇背后會有很多困境。這就是我選擇,我承擔。孩子也一樣,他選擇,他承擔。
所以中國家長那種既要又要,我都不知道怎么來的。怪不得茅哥咨詢的業(yè)務這么好。因為既要又要的扭曲心理,催生了很多問題孩子??墒菃栴}孩子的根源,不就在于這些熊父母嗎。要都是我這樣的,茅哥恐怕得改行。
今天我的主題是,育兒16年,給我本人帶來什么樣的成長。
傳統(tǒng)中國人,是有一種父母有恩論的。父母帶了生命給你,又把你撫養(yǎng)長大,于你有恩,自然需要報恩。所以養(yǎng)兒防老,還是有一定的傳統(tǒng)觀念作為基礎。但我想講的,不是這個,而是,作為一個新手父親,到現(xiàn)在是一個中老年朋友,我想說,孩子給我?guī)砹朔浅4蟮母淖?。若沒有這個孩子,我不會有現(xiàn)在這么深的人生體驗。
大致想了想,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就是生命的體驗。有孩子沒有孩子,是不一樣的。
我以前號稱要丁克,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自信,覺得一個高低不就的文藝青年,毛病那么多,大概率不配當一個父親。因為當父親這個職責很重。你看,我抽煙,熬夜、打游戲,打麻將,反正渾身上下都是毛病,怎么可以做一個父親呢?但后來我做了父親,就改掉了很多。至少不會在孩子面前抽煙,也不在家里抽煙,也不在車里抽煙。這些都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但更重要的還是生命體驗,對生命的理解。生命就是這么一個過程。有了孩子,自己就跟著孩子重新成長了一遍。比如,愛,世界上最深切的愛就是親子之愛。之前你沒有體會過,你會為了這個孩子去做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把你的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到孩子身上,比如時間。
所以我說愛的本質就是時間。有了孩子,就會把最重要的東西,拿來跟孩子分享。這個最重要的東西呢,那就是時間。在菜蟲小一點的時候,我有句話,說,犬子在,不遠游。因為我要看到他一天天的成長,這個東西是什么都換不來的。我聽到了孩子第一聲叫爸爸,也看到了孩子搖搖晃晃邁出人生第一步。這些有什么用呢?對我來說就很珍貴,留在記憶里,就是永恒。現(xiàn)在菜蟲外出求學,是住校的,家里留下我跟他媽媽是空巢老人,有時候我們就聊天,講菜蟲小時候的故事,一邊講一邊笑。
所以你看,這就是我們自己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你看重什么,把價值放在哪個位置,這就是你選擇的基礎。所以,人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里,難免有顧此失彼的時候,但我們選擇自己最珍視的那個部分。當然,也希望孩子有出息,但這個不是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有用力托舉就好了,之后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這就是我對愛的定義。愛是付出,但愛的付出不會讓人空虛,而反而讓人充實。愛不會越愛越少,而是越愛越多。付出愛,是我們自己的需求。所以愛這個東西,也并不特別偉大。不值得歌頌,愛,是我們出于自身的價值認定的一種需要。
當然,跟孩子有比較多的有效陪伴,事實上也會帶來很多切實的幫助。這相當于無心插柳,是額外的獎賞。本來我們不追求這個,但是得到了獎賞,那就更好了。
比如,我們只是為了陪他,就給他每晚上讀書,讀了14個年頭。這是中國版的《為愛朗讀》的故事。但是這個無功利的行為,事實上卻成為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信任的通道,以及,這個孩子,他的大腦結構,一直是被書面語所塑造的。現(xiàn)在也不太害怕寫作文,寫得怎么樣另當別論,但是動輒能寫幾千字的文章,也有自己的觀點。
第二點,就是,我年紀越大,越覺得,我是被孩子治好的。
就是說,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看到了我是如何成為我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這不是自私,而是意外之得,是一種買一送一的福利。本來,我觀察孩子,思考孩子的成長,去閱讀大量的育兒書、兒童心理學之類,是為了好好育兒。但也因為這個,我看清了我自己是怎么變成我自己的。
所以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些古話都有一定道理,因為我們有這個重新成長一遍的經歷,又有更高的觀照,有理性,就更能認識自己。所以我一直說,人到中年是一件特別好的事。年輕時很虛妄,會去追求一些熱點,追求大眾都在追求的東西。但到現(xiàn)在,你會覺得那很虛妄,就會像榮格說的那樣,在人生的后半段,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比如,看到什么才是我看重,跟自己的戾氣握手言和。
第三點,比較現(xiàn)實,就是有了孩子之后人生道路的選擇。
菜蟲曾經振振有詞跟我說,他很重要,沒有他,我一本書也寫不出來。光是因為他,我就寫了4本書了。這是個事實。但中間稍微有一點點我想辯解的地方。就是,他在剛出生的時候,我之前出版的那幾本書,跟他關系不大。但是呢,確實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我是因為他,才從文藝青年變成資深奶爸的,才變成兒童服務者的。
我以前的理想是寫小說。所以對教育一直提不起興趣。教書是一個職業(yè),可以給我一只飯碗。但是我自己的時間,從下班后才開始。下班后我開始創(chuàng)作。所以在教育圈里,我一直都不是一個知名人物,倒是在書評界,大概2002-2003年的時候,開始知道有我這么一號人物,很多出版公司會把新書寄給我。都是文史哲類的,約我寫書評。
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終于意識到,教育這個東西,原來跟我教書這個職業(yè),還真沒有一毛錢關系,我才真正認識到教育的力量。所以我現(xiàn)在倒是不想寫小說了,押到以后,到73歲再說。73歲我要是還活著,我就去寫一個20歲開始構思的小說。但我同時還想讀一個兒童心理學的學位。會不會太忙?
那我現(xiàn)在這個年齡段做什么呢?因為我現(xiàn)在還年富力強,又有經驗,又有理論依據(jù),我想幫到很多處在無助之中的家長。所以我那本《我們現(xiàn)在如何做父母》,我的自序就是《無助的時候,我想握住你的手》。這個不是為了混飯吃。而是我從這些事情中,真實地感受到了我自己的被需要。
為什么我變成了這樣一個人?很多朋友替我惋惜。怎么會去做育兒這件事呢?也許有更值得我付出時間精力的“大事”。有一個朋友千叮嚀萬囑咐,叫我不要成為***那樣的育兒專家。我覺得,他們對育兒這件事,可能也有誤解?;蛘撸膊灰欢ㄕf育兒就是小道。魯迅說“憐子如何不丈夫”。認為育兒是小道的人,恰恰是對這個專業(yè)的隔膜和不理解。但我也不想解釋,也不強求別人的理解,因為世界就是由誤解組成的。
所以你看我現(xiàn)在,主要做兩個事,一個是兒童教育。我們做很多音頻節(jié)目,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工作,還有跟全球史有關的《萬物有道》,以及一些關于兒童寫作的根本性技巧,我把這叫做寫作通識。這個通識是寫作的最根本的要素,將來長大了,給市場化媒體寫稿,都用得上的技能。
我花了3年時間,做《古文九十九》和《唐詩九十九》,花了一年半時間,跟小伙伴們一起做《萬物有道》,都是音頻節(jié)目。音頻節(jié)目都已經上線,其講稿正在整理當中,不久也會出版。這都是兒童教育。里面有貫穿我們的兒童觀的,就是要有趣有料有種。有趣是第一位的。我們的用戶粘附度也很好,雖然課程不一定具備爆款的潛質,但10萬用戶確實一直在支持我們。
同時也做家庭教育。做過很多音頻,也做過視頻,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都沒火起來,沒有能成為尹建莉或者李玫瑾。這也沒辦法,主要還是我的觀念問題,不大眾,甚至要跟流行的謬誤反著來。所以不具備流行的潛質。但我也沒關系,因為知天命了,我所得的,就是我所求的。不在乎。但我在乎的是,那些在我們的圈子里,實實在在跟我們一起成長的個體,他們認同,這是我刷到了存在感和價值感。
所以這是孩子帶來的最大的一點改變,重新調整了生活工作的方向。以前把教書當副業(yè)?,F(xiàn)在,真正地從教育中得到了價值感。所以不寫小說了,只寫育兒的文章,教育才是我的核心價值。
最后一點,就是,我們來講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的立身行事,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耳提面命沒什么用,關鍵看你怎么做,你以活出自我的方式,成為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我經常跟菜蟲講兩個意思。一個是,成名要晚。不是成名要早。成名太早,容易墮入虛妄,因為你的積累還不夠。當然,天才也是有的。但絕大多數(shù)中人之資,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10歲就得像10歲,30歲就得像30歲。不要顛倒。人生很漫長,不用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第二個意思,就是,人生啊,就像吃甘蔗。我也寫過這個文章。我們這邊,吃甘蔗,一般整根地吃,先吃梢頭,再吃到中段和尾部,那么,甘蔗就越吃越甜,人生就越來越好,漸入佳境。是不是很有道理?但是這個說法是被菜蟲否定了的。他說,他們這代人,吃甘蔗,不甜的部分,早就扔了,只吃甜的。我也很無語。但家庭教育就是這樣,也要接受兩代人之間的差異。我并不覺得菜蟲反對我,就是駁了我的面子。相反,這是他有獨立思考的緣故,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才對。
我們家長,往往會把自己的訴求加諸于孩子身上,總是說教,你要怎么樣你要怎么樣。孩子是最討厭說教的,也討厭雞娃。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雞娃不如雞自己。去享受你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我們自己人生意義和價值所維系的那個東西。然后投入進去。你這種生活方式,人生態(tài)度,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了。
感謝我的太太,感謝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是一個很不俗的女性,我們也一直在互相扶持,共同進步。也感謝菜蟲,孩子首先是他自己,但也有一個額外的價值,屬于買一送一的福利,孩子,就是來點化我們的。沒有孩子,沒有這個10多年的育兒經歷,我是不會有這些思考的。所以我才一直引用華茲華斯的一句詩:孩子是成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