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日,說《寒食》詩
文/蔡朝陽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要講的詩歌,是韓翃的《寒食》。
韓翃,是唐代宗大歷年間的著名詩人,被稱為“大歷十才子”之一,跟錢起、盧綸等齊名。關(guān)于盧綸,我們下次也會講到。這位韓翃的具體生卒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考,但是我們知道大歷年間,基本上就公元766年-公元779年的樣子,當(dāng)時在位的唐朝皇帝,是唐代宗。有十位詩人,指活躍于這一時期,形成一個詩歌流派,歷史上稱為“大歷十才子”。
這首詩,詩名叫做《寒食》,寫的也正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一般是在冬至后105天,或者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的樣子。這一天,按照風(fēng)俗,每家每戶都不能舉火。就是不能用火煮東西吃,只能吃現(xiàn)成的,吃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今天是4月2日,理論上講,就是寒食節(jié)了,所以我們也要應(yīng)景一下,就來講講《寒食》這首詩。
其實我們現(xiàn)在也有寒食,只不過改名了,叫冷餐會。就是吃一些現(xiàn)成的食物,而不是廚房里剛做出來的。
其實講到寒食,阿老師最先想起來的,是江南的習(xí)俗。我們這邊,清明時節(jié),是要吃青團子的。這種青團子,就以冷食為最佳。因為,主要原料是糯米粉,所以剛從蒸籠出來,會很燙,也很粘,粘牙,必須冷卻一段時間,才會彈糯可口。
因為江南地域?qū)拸V,習(xí)俗也有不同,有的地方制成青團子,也有的地方制成“艾餃”。顧名思義,青團子,就是糯米團團,艾餃,就是像餃子一樣的造型。但不管叫青團子,還是叫艾餃,都有兩個特征,一個,其原料,艾草的草漿,和米粉攪和,揉制而成。第二個特征,里面都有餡兒。這個餡兒,也很值得一說,有甜的,也有咸的。甜的餡兒,要么用豆沙,要么用芝麻,總之香甜可口。咸的餡兒呢,其中必然有一種原料,是咸菜,咸菜,那可是江南最重要的一種調(diào)味品,堪稱食材之神,就是江南很多菜肴的靈魂。什么東西,跟咸菜一塊兒蒸炒,就增鮮無比。比如小墨魚啊,比如小黃魚,比如雪菜和筍片什么的。我們說這艾餃啊,有咸菜餡兒,佐以筍絲,肉末和豆腐干,也是味美多汁。思之令人舌底生津。
言歸正傳。
如果小朋友們聽過阿老師的《古文九十九》,一定知道這個寒食節(jié)的來歷。傳說,春秋時代,晉國的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流亡他國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之下,復(fù)國成功,登上國君之位,他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相見,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由來。
在唐朝的時候,寒食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是有很多儀式的。比如,到了清明這一天,宮廷里要宴請百官,當(dāng)然吃的也還是冷食。到了傍晚,宴會結(jié)束,宮廷里就把鉆木取得的新火,點燃蠟燭,賜給貴戚和近臣。這就叫“新火”。韓翃的這首《寒食》,寫的就是當(dāng)日即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這個春城,指的是長安。這一節(jié)我們不能搞錯,因為現(xiàn)在別名叫春城的地方,其實是昆明,云南的省會。而在這首詩里,春城是春天的城市的意思,指的就是長安。
這一聯(lián)描寫春日之景,歷來被人們所稱道,選取的景物,特別有代表性,就是春天的景物,飛花和御柳。飛花,其實就是萬紫千紅,落英繽紛的意思。御柳,指的是宮廷里種植的柳樹。東風(fēng)吹拂,飛花漫天,柳枝橫斜,柳絮飛舞,這就是春天的美景。寫柳樹,也還有雙關(guān)之意,除了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之外,其實還暗含了當(dāng)時的一個風(fēng)俗,就是,寒食日,家家戶戶,都要折一段柳枝,插在門上。這也暗合了下面“傳蠟燭”這個行為。因為,根據(jù)《輦下歲時記》一書記載,“清明日以榆柳之火賜近臣”。有這么一個風(fēng)俗。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一聯(lián),講的就是“傳新火”的事。為什么蠟燭要從“漢宮”傳出來?因為寒食節(jié),全國禁火,只有得到皇帝的許可,才可以特赦,在街上燃起蠟燭。然后呢,這個蠟燭的火,也可以賜給那些皇親貴族。
我們看,這里有“漢宮”一詞,明明是唐朝的宮殿,為什么說漢宮?這里有兩種解釋,一種說,這是諷喻,借古諷今。一種說,唐人詩歌里,就喜歡說自己是漢人。這都沒關(guān)系,我們知道漢宮指的就是當(dāng)時的皇宮就行。
“五侯家”是什么意思?這也是一個典故,西漢的成帝在一天之內(nèi)封了五個貴戚以侯爵之位,歷史上稱為五侯。這里呢,是籠統(tǒng)地指稱親近的貴戚。記載當(dāng)時歷史風(fēng)貌的書籍《西京雜記》記載:寒食日禁火,賜侯家蠟燭。講的就是這個事。
就這么一件事,韓翃寫的特別漂亮,給人一種春風(fēng)駘蕩之感,這首詩就千古流傳。
除了寫景很漂亮,其實這首詩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也很精巧。你看,第一聯(lián)寫的是白天,第二聯(lián)就寫日暮了。這首詩里有一種時間的流轉(zhuǎn)。而為了寫出這種時間的流轉(zhuǎn),也特別恰當(dāng)?shù)剡x取了幾個景物。尤其“日暮漢宮傳蠟燭”一句,“日暮”兩字,就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讀到這兩個字,似乎眼前一黑,夜幕降臨。但緊接著,出來“傳蠟燭”三個字,又發(fā)現(xiàn),眼前一黑之后,又有星星點點的燭光搖曳。
這里面有一個“傳”字,尤其要跟小朋友們說一下。傳,是傳遞的意思,不但有動感,而且寫出了挨個賜予的意思,就是一個一個地傳遞過去,這里,其實暗含了一種森嚴的等級制度。
在全唐詩人中,韓翃其實不算最杰出的,但就因為這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因為這首詩寫了寒食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而留在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
但阿老師最想提醒各位小友的,不是一定要背出這首詩。因為這首詩很簡單,你多念幾遍,一定會背了。阿老師要提醒的是,你若是有機會,在清明時節(jié)來江南走一走,一定不要錯過,阿老師開頭介紹的那種美食——青團子。因為這是一種節(jié)令性食品,過了清明期間,就吃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