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后總是感覺有操不完的心,擔心寶寶是不是冷了、餓了、渴了?這時候就會想等,要是孩子上幼兒園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少操點心。可是等到孩子真的上幼兒園,父母的擔心卻沒有停止,反而有了更多的擔憂。
擔心學校這么多學生,老師能否顧及到孩子呢?孩子能否融入集體生活呢?有沒有小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耍呢?會不會被小朋友欺負呢?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會在大門口上演“哭別”的戲碼,孩子用他聲嘶力竭的哭聲來表達內心的不安與無措。
除了要離開父母一整天以外,還要面對自己吃飯、廁所、睡午覺等一系列復雜性的問題。這個時候家長除了心疼就是無奈,“幼鳥”總要自己去面對,家長只能把這份擔憂埋在心里。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父母,他們過度的干涉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以為是在幫助孩子,誰知道卻“越幫越忙”,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不適應,遇到問題不愿解決,總是想著尋找父母。為了避免這一現(xiàn)象,家長完全可以在入園前著重培養(yǎng)孩子,只要學會更多的本領,一切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1、樹立孩子的權利意識
孩子對自身的權利沒有清晰的意識或者說物權意識模糊,遇到被打的情況不懂得還手,在零食和玩具被搶時,無動于衷。所以,平常父母可以多告訴孩子,“零食和玩具都是你的,你有權利可以不分給其他的小朋友吃和玩”。
讓孩子知道,同學動手爭搶的做法是錯誤的。幫助他樹立正確的物權意識,既不搶他人的物品,也保護好自己的權利。一旦形成這樣的觀念,孩子在與人相處中,可以避免產生很多麻煩。
2、教會孩子勇敢地拒絕
上幼兒園之前,父母要教會孩子,用肯定且強有力的態(tài)度說出拒絕的話。比如“不可以”、“我拒絕”、“不要”等等這一類的詞語。家長不要小看這幾句話的作用,如果沒有教會孩子這類拒絕的話,會給人軟弱的印象。
只有勇敢地拒絕,孩子才能不被別人欺負。這樣做也更有利于孩子交到自己喜歡的朋友,不至于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3、教會孩子向強者尋求幫助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獨立、堅強,獨自處理問題,不依賴他人。雖然孩子獨立了很多,但是也造就他們不愿求助的心理,即便是遇到困難,也不懂得借助外力。這個社會已經(jīng)不適合“單打獨斗”,父母要教會孩子求助,讓他明白“合作共贏”的道理。
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同時,還要教會孩子在幼兒園面對欺負時,可以向老師或者家長求助。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只是在面對強者,或者無法解決的事情時,要學會向更強者尋求幫助。
4、教會孩子使用交往用語
幼兒園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交圈,想讓他們在社交圈內與小朋友相處融洽,是需要父母幫孩子提前做一些準備的。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年齡段的人,都喜歡懂禮貌的孩子。所以,父母在日常培養(yǎng)中,切記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禮貌用語。
當孩子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我們可以一起玩嗎?”或者是“我們可以交換一下玩具嗎?”,相信一個懂事、懂禮貌的孩子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得到偏愛。
送給父母的教育小建議:
研究表明:從小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會對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記憶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都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一點點激發(fā)出來。所以,家長的培養(yǎng)重點,就在于性格的養(yǎng)成,以及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孩子很小,不僅需要父母照顧他的飲食起居,更需要在遇到困難時,得到家長的幫助和鼓勵。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是孩子動力和勇氣的來源。不管怎樣,父母都要引導孩子學會獨立,用更積極和陽光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
父母傾盡所有,就是希望把最好的資源都留給孩子。不僅投入大量的金錢,更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血,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變得優(yōu)秀。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養(yǎng)成更好的習慣,鍛煉出更多的能力,錘煉更好的性格,孩子才能未來人生中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