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風俗嘮天神
彭林家
嚷喳喳,棚燈搭;人嬌娃,道明道,正月十五月吟花。云起燈籠,燃放焰火,過了春節(jié)就是元宵節(jié)嘍。第一個月圓之夜,大街懸掛的月半,小巷結(jié)彩的月望;觀燈,觀出除夕之前的活觀音;猜謎,猜出初一之后的太一神。瞧!三三笑語盈盈,五五鳳簫聲動,遠見近步,將元夜的活動推向九霄八方。一曰天始于元,二曰地初于宵?!墩f文解字》云:元者,始也;宵者,夜也。想想晚飯到睡覺時段的宵中星,酉戌時辰,屬雞屬狗,天下休舍矣。年年月月,玉壺光轉(zhuǎn);漸漸將小正月的眼睛長出綠芽的春天。
元夕燈節(jié),霄見花朝?!稓q時雜記》記載,因循道教的陳規(guī),便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天上的日月星連珠,人間的年月日始初。天官賜福而燮理陰陽,地官赦罪而化生萬物;水官解厄而收貯歸倉。上下和合,仿佛讓我們走進宋太宗時代,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門,中元、下元御東華門,一種落落明景照九隅的氣象,將三光的春色靈動南北東西的燭焰;偶爾噗呲一笑,恍惚日月的心靈,悠然洞照一身;頓感“浮元子”的仙果;一股元氣的芬芳徐地擴散,靈光著和美的靈光。嘗一嘗,那南方包的湯圓,那北方滾的元宵;一包一滾,裹著的性情將“五靈夜燭煥八區(qū)”,誘來“子存內(nèi)皇與我游”;嘴里唱著鬧元宵,心里想著月正圓,心空馳騁,任憑天下故里的根性綴滿節(jié)日的花燈,悄悄地,為你飄逸著神靈駕馭的云朵……
花燈尼瑪陽谷照,達瓦星辰月色尋。然而,這種民族
情結(jié),自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從昏達旦,至晦而罷。隨著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早已有了變化。試想,日、月、星的位移變化,無不是關聯(lián)著太陽(火)、月亮(水)、星辰(宿)的裙帶之象。所謂火氣之精者為日,太一生水者,乃上氣之天,下土之地;而二十八星宿的年月日,接應著天與人的合一。天道人事,龍首蛇身,自從盤古的涅槃化十二祖巫:后土,共工,祝融,帝江,玄冥,強良,燭龍,句芒,蓐收,豎亥,奢比,天吳?!墩f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也巫”。在那個時期,代表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力量,而且是一種無形的信仰。人們都相信“巫”能夠帶領自我戰(zhàn)勝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而繁衍生息。十二祖巫中,以后土巫力最為強大,可操縱幽冥的世界。因此說,對于土地的遙拜而衍射出對“火生土”的形象,口耳相傳,追忖大巫的祖先。當時間擱淺三皇五帝的視野,由于原始生產(chǎn)力低下,無力對抗大自然,導致先民眾產(chǎn)生了一種圖騰的敬重;為了驅(qū)逐兇禽蟲獸的恐懼,在鄉(xiāng)間田野持火把、扎燈籠,慢慢衍生為驅(qū)魔降福,祈禱收成的心愿。
據(jù)說,有一年,獵人意外殺死了迷路而降落人間的神鳥,天帝震怒,下令天兵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燒光。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著紅塵受難,就偷偷下凡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無辜的百姓。于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每戶人家吐放煙火,天響聲震,人間一片紅光火海,天帝誤以為凡塵都被燒光了。如今,西南一些地區(qū),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jié)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稻作發(fā)源地之一的萬年,多少年來,也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照田蠶,以期豐年;漢代開始,隋、唐、宋更是風靡云涌;無疑,都是一種人道無力而借助天道的內(nèi)心折射。
譬如,火把節(jié) 也叫星回節(jié)?!抖Y記·月令·季冬之月》記載:“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shù)將幾終。歲且更始?!靶腔亍币辉~源自白語柴火。先民崇拜一個火神,就與天空中以“火”而命名星辰族團。如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族?!豆茏印ぽp重篇》說:“炎帝作鉆燧生火”。如此對火神頂拜,都是以顓頊氏的后代祝融為火神原型。流派上,無具體來歷的稱南方火帝君,或種火老母;有來歷的則直呼其名,如彝族的阿依迭古,涼山篝火歷時三天三夜的都載(迎火)、都格(頌火)、都沙(送火),唱著“都則朵洛嗬”的歌調(diào):祭火——祝愿——歌。顯然,這種原始民族心理與火的自然代拜,天神與地神爭斗,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zhàn)勝天神,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祭火驅(qū)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和莊稼生長。稻都萬年每到元宵前后,精壯男子都會拿著一大把由稻稈做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澆上油,在田間地頭繞上幾圈,以乞求來年的風調(diào)雨順,小孩則打著稻稈燈,三個一伙,四個一群,嘴里哼著:大門大大開喲,一對元寶滾進來……一個“滾”字的臆說,滲透著狂歡化的民俗心理,為血脈的遺風尋找“神”的現(xiàn)實具象。
如果說最早的天帝莫過于開天大神——盤古。那么,開天后死亡,精氣神化為女媧、伏羲、神農(nóng)。才有:天圓為女媧執(zhí)規(guī)象征天,地方為界伏羲執(zhí)矩象征地。盤古孕育出三大神獸:帝俊、太一,羲和。后來,帝俊與太一成立天庭,之妻羲和變成日神,帝俊稱為天帝。而這種節(jié)日慶祝的最初天神便是人類潛意識的心理結(jié)構(gòu);但是語言的疾病滋生新神話。天,是周朝正式出現(xiàn)玉皇大帝——昊天上帝,主宰宇宙星辰。《通典·禮典》:“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于帝,讬之于天,故稱上帝?!钡?、老天爺是中華民族的神話,不依托于某一宗教存在,卻為歷代統(tǒng)治者的正典祭祀——天帝,眾星拱之。由于星座的位移而形成古今歲差,其中北斗七星和天桔星等,都是三皇五帝至秦漢時代的拱極星,天皇、地皇、泰皇皆有五帝五方神的屬性。如耍龍燈,一種大型歌舞就出現(xiàn)過龍頭鳥身的扮演形象,六條蛟龍互相穿插;源自于黃帝為紀念召集天下的鬼神,而做了一支《清角》曲子,反射著人們潛意識對神話的追本。
東漢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 漢代緯書稱六天,即昊天上帝可代天,五方上帝則不可代蒼天。在五行人帝中,四面天帝,各監(jiān)一方,掌后土的土神,手中一繩,尋約八方的黃帝——中央天帝含樞紐;而輔佐大臣有東方太昊,木神句芒,手中一規(guī)為青帝靈威仰春神;南方炎帝,火神祝融,手中一秤為赤帝赤熛怒夏神;西方少昊,金神蓐收,手中一曲尺為白帝白招拒秋神;北方顓頊,水神玄冥,手中一秤錘為黑帝汁先紀冬神。然而,當星座進入奴隸社會,《史記·封禪書》云:“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比鐭?、踩高蹺,就是高顧遐視的映現(xiàn)嘍?!读凶印ふf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那么,這種用木杖捆綁小腿,迭相拋出七劍的內(nèi)心視點,象征著智慧耀眼的自由,反芻著對主日天神太一的向往。太一,泰一、貴人,帝王也。帝星位于紫微垣,亦太乙之坐;為北極五星之最明者,而其原形,秦時稱為太皇,也就是東夷的祖先和洪荒時代妖族首領太昊(太皞),即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帝王伏羲:百王先、三皇五帝之首的人皇和人文始祖;嗣后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并,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由龍變?yōu)轼P凰之鳥圖騰。相傳伏羲是儒家繼承商周的禮制,五德相生,周朝把自家的先祖后稷尊為上帝。帝或上帝在西周以后又稱皇天、昊天、天帝等。伏羲后裔屬地漸次遷徙,戰(zhàn)國時逐漸被魯、齊、越等國吞并,融入華夏,圖騰也在禪變;唐宋以后均已越出拱極圈的范圍,便也是一種象、數(shù)、理的變化。
圓月是日落后不久的天然氣象,如夢如幻的時刻,從東方冉冉升起的圖案,交錯著忽明忽暗的宇宙,恍惚燒燈以外的焰火,比擬著種種雜耍技藝的表演,總會給人想象的空間營造無邊無際的神話。
《史記》中的“神話”大都是圖騰崇拜的真實反映。這種先秦的道家集體潛意識,只是一種學術上的派別觀點,如老莊學術著作,雖然不是原始宗教的經(jīng)典,但秦始皇崇尚采丹煉藥,入海求仙,融合了巫術、祭祀、民俗、神話及各種方術而達到成仙的目的。因此,相沿的古俗從封建專制的秦朝開始,元宵節(jié)燃燈則是來源于道家的太乙真人(太上老君的師侄)了。太一,即老子所說的道所生之祭祠。道者,一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天龍座為十二神之主,降祥賜福,解險扶危,順布者吉,逆布者兇?!冻o·九歌·東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詞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東皇太一當時就是各國諸侯祀奉的至高神。如戰(zhàn)國楚地信仰的太一神,無形形象,受天帝保佑,不準民間祭祀,像屈原筆下的《山鬼》就是太一神的屬下,離憂哀怨,這也導致了東皇太一神在民間的沒落。然而,一種富有譏諫規(guī)戒、詼諧笑謔的“隱語”游戲,就是那時候猜燈謎的萌芽吶。
《五行大義》:人皇為太一。人皇伏羲,天水故里是誕生地,淮陽故都是長眠地。“皇”的原意是神祇,神性略次于盤古和玉皇大帝。天皇、地皇皆神祇人物,惟泰皇(人皇)是現(xiàn)實的真實統(tǒng)治者,與天皇、地皇并稱盤古之后的三皇之首。所以王綰、馮劫、李斯皆曰泰皇最貴;也是秦漢時流行的三個太陽神的崇拜,并把人皇太一提高到至尊的地位。如今,每逢元宵或除夕,淮陽民俗既崇魚龍或豬龍,又崇鳥鳳或雞鳳,不論紅白之事,龍頭鳳尾。祭貢時,擺上雞(領魂)、魚(魚龍),豬肉刀頭(豬龍)、四個饅頭(上圓下圓)。祭品是圖騰崇拜的無意識折射,而歷代的典祀是反映一個民族風俗的寶藏。自秦漢至明清都對伏羲欽崇。不過,先秦還有將太昊、伏羲等神合并青帝一說。如周代時秦襄公西遷建國,祭祀西方之神白帝。爾后,秦宣公祭東方之神青帝。漢初劉邦又加祭黑帝。漢文帝時,從祭五帝廟被方士所騙到一心治理朝政,為紀念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每逢元夜必出宮與民同樂,凸現(xiàn)“文景之治”的盛況,鬧吖吖的這一夜就叫元宵;促使?jié)h文帝成為下令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jié)”的人;那萬盞燈火的元夜,卻為司馬遷的筆端舉起了歷史意義的口碑。
出門賞月放燈,喜猜燈謎,猜出映蔚的精巧,謎入人流如織的多彩,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tǒng)民俗表演,高潮著娛樂的心靈馳騁……
漢武帝時,由于社會得到恢復,削弱諸侯王勢力。政治上,五帝崇拜缺乏至上神的觀念,這不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于是在五帝之上重現(xiàn)了新的太一神。功能上,救苦天尊誓愿度人鬼亡魂的孽障,旨在祛獸扶善而其返樸人性。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時,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設太一壇,以五常為輔,祭壇度幽冥的太一,成為漢朝依托儒家經(jīng)義宣揚符箓?cè)饝简炛兴鸱畹纳仙n;倡導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被后人視作崇祀天神的先聲。如東方朔的一句“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讓占卜求卦的精神寄托,成全元宵姑娘,為元宵節(jié)里最浪漫的人。武帝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太一神君,掛燈放煙火,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湯圓叫元宵或元寶。為我們的“浮元子”嚼味,銜起了那個年代的新奇昂貴食品。無疑,歷時三千多年的追念,神的無形隨著時空需要禪變。如同《淮南子·覽冥訓》所說:伏羲、女媧不設法律制度卻以至高德性而流傳后世,便是虛靜無為純粹專一的境界吶。
東漢初期,漢明帝弘揚佛法,適逢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蔡愔又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摩喝陀國是參佛的吉日良辰,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點燈敬佛?!渡仿浴份d,佛祖降伏神魔的示現(xiàn)神變時,西方的12月30日為東土的正月十五日。于是乎就敕令在皇宮、白馬寺燃燈法會,祭天金人,以示禮佛;讓無量火焰化作佛祖威神,照耀無極;令士族庶民掛燈,觀佛表佛,百千燈明懺悔罪,無意成了賞花燈的創(chuàng)始人。而那本土影響力的擴大,推動風俗的吏治清明,始終是人們心中割舍不斷的情愫。如獅子本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從西域佛教傳入中國,那打滾的的頭身、抖毛的后腳和引獅滾球的視點;為一幕幕文武雙舞的溫馴和兇猛,步步蹬高的方向,彰顯明章之治的時代。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漢書·樂志》是“象人” 便是獅舞的前身,有的提到漢章帝、三國起源,流行于南北朝就莫衷一是了。
東漢中后期,便開始了黃老道徒:于吉、張道陵、張角、葛玄等紛紛創(chuàng)立道教分支。東漢末張角受 “黃老”的影響,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傳《太平經(jīng)》),遂以宗教救世為己任,給人治病來為布道,自稱是大眾先覺的大賢良師,讓生病或懺悔的人,將其姓名及悔意寫在三張紙上,置于高山、埋入地下和沈入水中,成為天、地、水三官的最早的淵源。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而被稱為上元節(jié)。在紫微斗數(shù)全書中稱:“天官星,戊土,陽土,主顯達大貴守于身,因此也叫天官紫微大帝。三官大帝為道教最早供祀的神靈。道教雖然奉三清為至高神,但也只限于道教。上元節(jié)吸其信仰拜天官唐堯賜福,而真正的原因是它處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中元節(jié)(盂蘭盆)祭祀先人,地官虞舜清虛大帝赦罪;下元節(jié)(完冬)祭祀祖先,水官大禹洞陰大帝解厄。如天成地平,劃旱船是為了紀念大禹則是三官合一的后話了。但燈節(jié)對應的是天,請來的是神;所以道觀內(nèi)外,信道男女,都要吃三官素,辦三官齋,映現(xiàn)出神明是從自然奉祀衍化成靈魂崇拜的人性化。在道教的神格中,三官大帝在道教中地位僅次于玉皇上帝的神只。張陵創(chuàng)立天師道禱祭天地水三官;使《上三官手書》成為治病的經(jīng)典。漢魏時,東漢佛教的傳入,供奉彌勒佛、四大天王等。六朝道教興起,道拜三官;兩者文化激烈碰撞,遷都洛陽的移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驅(qū)使?jié)h魏之后推動元宵節(jié)的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興盛的天地水三官神,則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三為一。南朝上帝叫玉皇道君、高上玉帝。道教經(jīng)義《云笈七簽》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氣,后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道教把“三元”合為天、地、水三官,成為人生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而達成民眾的崇敬。如逐鼠民俗,始于魏晉。絲綢業(yè)興盛,養(yǎng)蠶人家怕老鼠在夜里把蠶吃掉,就用米粥喂老鼠而不吃蠶,占卜蠶桑則是迎接紫姑祭廁神的到來了。隋朝時,土地廟的上司城隍神如同現(xiàn)管的玉皇。今之城隍,蓋即古之水庸。祭祀水庸者:庸訓為墉,城也。水訓為池,隍也。從三國到宋代,如唐未正式祀典城隍;從抽象上帝到具體姓名,如宋代蘇州祀戰(zhàn)國時春申君黃歇。道教稱之職司為剪除兇逆,領治亡魂等?!端鍟ひ魳分尽啡眨骸懊慨斦?,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如成人之美的楊素,府中有一歌姬樂昌公主,把一面銅鏡摔成兩半,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約定夫君在長安街市上沿街叫賣銅鏡,直到破鏡終重圓。
花燈寄寓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超我神性世界,編制的形象,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jù)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xiàn)出忠孝節(jié)義的民族精神。
唐宋時,風俗的傳拜,三元節(jié)視為道教的大慶。唐以前上元燃燈歲不常設,唐時三元節(jié)的放夜放燈,卻不獨是上元日。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民間遂將其視為福神,與祿、壽二神并列。史記記載,“燈節(jié)”之大興,典出唐代。李淵奉李耳為始祖,道觀林立而成為國節(jié)。長安城內(nèi),制燈掛彩;從十三上燈夜到十八落燈夜,往往一燈之費,動輒萬錢;怪不得炸元宵宛如油畫明珠。北宋時,真宗為了掩飾“檀淵之盟”的恥辱,謊稱有玉皇入夢,便開始吹捧玉皇大帝。的是,道教三大派別統(tǒng)一尊主神位,體現(xiàn)出哲學意義被道教化用,而名字犯忌的田登,把“燈”改成“火”,演出了一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添丁史話。到了南宋,宰相賈似道為第一個制作燈聯(lián)的人,把謎語懸之彩燈上,供人猜射,而這種“猜”的燈虎情結(jié),就是心靈深處浮現(xiàn)到意識里,以某些特定形象,表現(xiàn)種種英雄意象的天帝:如六御玉皇大帝和太乙。湯圓的起源幻化著“乳糖圓子”的仿照,大概就是太乙前身的別念。雖然對昊天上帝的形象進行再一次設定,但在道教內(nèi)的地位不再是至高神。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碧旃傧矘罚聣m界,校定人之罪福,如同杭州民間用作福消災的吉利話——天官賜福。宋明以后三清四御的確立,三官神的職掌范圍而有所縮小。宋代寺廟中供奉韋陀菩薩,護法助人,報本返始著人性本源的傳統(tǒng)。明代時,各地有三官殿、堂、庵、廟等。每逢三元節(jié),都要到廟宇祭拜。其元宵稱為糯米團子,象征不分離的懺悔自我,祈福心結(jié)的釋放。朱元璋規(guī)定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大街小巷懸掛涂抹各種人物的五色燈彩;由于“淮西婦人好大腳”的謎語,誤解暗譏皇后馬氏而狂殺金陵一條街,時為元宵節(jié)里最兇殘的皇帝。明清時,如北方的走百病,結(jié)伴而行,見橋必過,是“百冰”的諧音,叫游、散、烤百病,消災祛病,也都是接受三官的洗禮。至于民間信仰十二老母的羅教,來源于儒釋道的揉合,虛靜著無為的真空家鄉(xiāng),回歸無生父母的身邊。清代時,天官賜福的年畫,攜帶五童子和吉慶鯉魚燈,多種多樣。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歸持燈籠, 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民國時,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后,想復辟登基又怕人民反對,一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就提心吊膽,于是將元宵改為湯圓或粉果。近代,天官和文昌帝君、南極仙翁合稱為福祿壽,象征三星在戶,就是對遠古星辰的馳念跪拜。
那么,這種記憶的神根,也漸漸地復活著民族的神天:盤古—后土—炎帝族—祝融—帝俊—昊天上帝—伏羲—五帝—太一—佛祖—天官—彌勒佛——城隍神—太一泰皇—玉皇大帝—韋陀菩薩—三星等等。一目了然,不同的時代具有天帝不同名稱的神靈;無論是猜謎射覆的內(nèi)心情結(jié),還是過橋摸釘?shù)拿褡褰Y(jié)構(gòu);一尊尊歷代的天神,一個個時空約定的俗成,神話著為民做主的依賴;猶如擊太平鼓的音符節(jié)奏,一聲聲,一咚咚,都是將疾苦的體恤頂禮著無邊的膜拜。然后,踩起遠望的高蹺,耍起生命的獅子;當泊來的洋節(jié)趨之若鶩時,覺醒的一剎那,也許淡忘的傳統(tǒng)性情,那“眾里尋他千百度”的神性自我,依然會洞悟著科學文明遠離了對自然的敬畏;所以,不管如何變遷,歡騰的黃河長江,依舊在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的血脈。當拈花一笑的回眸,為自家屋檐、樹杈懸掛的油盞,目送著孔明燈的舊時回放;一陣陣,飄動著我們紅紅火火的剪影、鸞影、寫影;那凸映紅塵的神光,或者叼著通宵達旦的元宵,不經(jīng)意,天神的你我桃花眼,便中國最美最癡的情人節(jié)!
2018年2月23-3月2吉林元宵節(jié)
作者簡介:
彭林家,聾龍?zhí)焐泄颤h員,畢業(yè)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美學作家、著名評論家,2017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出版文集多部。作品散見于《詩刊》《詞刊》《散文詩》《中華詩詞》《人民日報》等100多種國內(nèi)外報刊。
投稿郵箱3182529240@qq.com
414
掃描或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