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源自一則有趣的寓言: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斥了一頓,他怒氣沖沖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fā)了一通脾氣。管家心里窩火,回家后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最后,那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zhí)吡藗€跟斗。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一一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fā)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這種情緒轉移現(xiàn)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一個人一旦無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往往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會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學上一一非但憑空發(fā)怒,而且欺軟怕硬,事情過后往往因此更加自責。有時自己也明知不對,卻很難控制。
現(xiàn)實生活中的“踢貓效應”未必有寓言中那么夸張,但是,不可否認,“情緒傳染”的現(xiàn)象卻十分普遍一一某人工作受氣,帶著滿肚子怨氣板著臉回到家,看什么都不順眼,便立刻將壞情傳染給了家里其他人,于是整個晚上甚至連續(xù)幾天全家都不得安寧。同樣某人在家里受了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工作中。這就像一個圓,以情緒不佳者為中心,向四周延展開來,這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情緒污染”。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速度還要快。被傳染者常常一觸即發(fā),越來越嚴重,壞情緒有時還會在傳染者身上潛伏下來到一定的時期重新爆發(fā)。這種壞情緒污染給人造成的身心損害,絕不亞于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疾病危害。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或者說“情緒污染”的傳播鏈條。
心理學家蘭斯?蘭登在他的博客里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家小餐館里,一個顧客指著面前的杯子,對一名女服務員大聲喊道:服務員,你過來!你們的牛奶是變質的,把我的紅茶都槽蹋了!”這名女服務員連忙說:“真對不起!我立刻給您換一杯。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那名女服務員把那些食物輕輕地放在那個顧客面前,輕輕地說“先生,如果您要在紅茶里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檸檬酸會使 牛奶結塊?!表樋吐犃诉@話,臉一紅,小聲地說了聲“謝謝”,語氣也不憤怒了。當時,蘭登正好在邊上目睹了這一切,于是,等那個顧客走后,蘭登問那名女服務員:“明明是他的錯,您為什么不直說呢?”女服務員笑著說:“因為他當時很生氣,我不能跟著他生氣,否則他沖我發(fā)火,我又沖誰去發(fā)火呢?”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環(huán),情緒有時會通過你的姿態(tài)、表情、語言傳達給對方一些信息,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對方。明白了“情緒污染”的危害,你就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讓你的壞情緒傳染給他人。如果這樣去做了,相信你的生活會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