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這部電視劇,開播至今,劇情的集中性爭議,便在于給男主角朱棣,設(shè)置了一個真實歷史中不存在的“蒙古白月光”:
她是北元名將王保保的女兒,“符離公主”伯雅倫海別,同時也就成了王保保之妹、秦王妃的侄女,
更將張玉與盛庸這靖難戰(zhàn)爭的兩大名將,初始身份都改成她的跟班,
朱棣的軍師,“黑衣宰相”姚廣孝是她的舊識,
“靖難戰(zhàn)神”李景隆更變成了她的傾慕者……
還讓她用從領(lǐng)先時代200年的燧發(fā)火槍,重傷了歷史上攻滅北元,犁庭掃穴的名將藍(lán)玉;
她的身份明明是明軍俘虜,卻在大明宮廷一副“上國欽使”的做派;從馬皇后到太子朱標(biāo)以下,人人對她客氣有加;
比試賽馬,擊敗了大明的寧國公主,得到她的敬佩與友情;
甚至還能直接教訓(xùn)朱標(biāo)的嫡長子朱雄英,揪住皇長孫的耳朵不放……
一邊當(dāng)著明朝皇宮的女官,一邊和姑姑秦王妃暗中謀劃,給北元當(dāng)女間諜去打探消息,通風(fēng)報信……
從一些沒刪減干凈的鏡頭切換中,甚至能隱約感覺到:
少年朱棣同樣對她一見鐘情,甚至可能就是因為她的緣故,吵著嚷著要退掉與徐達(dá)女兒的婚事,被大哥朱標(biāo)大怒之下狠抽了五十鞭子,都不肯改口……
離譜兩個字,一次又一次。
編劇只顧著不斷往這個架空女角色身上,去堆各種言情偶像劇的相關(guān)設(shè)定,導(dǎo)致這個角色的相關(guān),完全成了標(biāo)準(zhǔn)【瑪麗蘇大女主】的配置。
不止是徐皇后(徐妙云)這個名義上的第一女主角,從人設(shè)到戲份完全被壓制了;甚至連朱棣這個“大男主”,都快成瑪麗蘇大女主的工具人男主了……
其實對真正的明朝歷史愛好者來說,
和永樂大帝的各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能否被電視劇如實展現(xiàn)相比,
我們其實并不在乎這部劇中,他到底有多少女人,又是否在和徐皇后伉儷情深的同時,居然還要如偶像劇男主角那樣,對妻子“守身如玉、從一而終”?
——對歷史記載中,明確有幾十個嬪妃的帝皇來說,這原本就不該是個問題。
永樂五年,徐皇后(仁孝文皇后)英年早逝;
她生前最信重的助手,協(xié)助處理宮務(wù)的昭容王氏,永樂七年冊封貴妃,主持宮務(wù),到永樂十八年去世,一直頗受朱棣信任,可以說是徐皇后去世后的十余年間,朱棣后宮中最重要的女性。
《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昭獻(xiàn)王貴妃,蘇州人也,隨父宦在京。永樂初,選擇良家女,妃入宮,冊為昭容。時宮中上下多朔產(chǎn),略少委曲。獨妃具才德,能從容婉娩以行其意,以故妃佐理宮政稱愜伏,仁孝愛之。】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二十七》:【『永樂十八年七月』丙子,貴妃王氏薨,妃有賢德,事上及仁孝皇后恭謹(jǐn)始終。處宮闈之內(nèi),肅雍有禮,藹然和厚,綜理庶事,絲毫不紊,甚為上所重。上晚年有疾,間或急怒,宮人懼譴,妃委曲調(diào)護(hù),蓋自皇太子親王公主以下皆倚賴焉。至是以疾薨,上慟悼之,輟視朝五日,賜祭,諡昭獻(xiàn),命喪葬悉如洪武中成穆貴妃故事?!?/p>
《李朝實錄●世宗實錄●卷二十六》:【初, 帝寵王氏, 欲立以為后, 及王氏薨, 帝甚痛悼, 遂病風(fēng)喪心, 自后處事錯謬, 用刑慘酷。】
所以,一部以明太宗永樂大帝為男主角的明朝歷史劇,女一號為仁孝文皇后徐氏,女二號為昭獻(xiàn)貴妃王氏,這本身是很正常合理的。
而且,兩位女性角色間還有「故妃佐理宮政稱愜伏,仁孝愛之」的歷史記載,關(guān)系應(yīng)是極親密與和諧的。
清朝乾隆帝一句「舊日玉成侶」,就能讓《延禧攻略》的兩位女主角“孝賢皇后”與“令妃”,牽強(qiáng)附會成“令后cp”,播出時頗受觀眾歡迎。
所以,就按真實歷史,寫好永樂大帝的這對“賢妻良妾”賢內(nèi)助,這又有什么不好的?觀眾勢必滿意,史迷也能認(rèn)可。
然而,《山河月明》的劇本作者,非要覺得王貴妃“蘇州良家女”的身份,不夠有戲劇沖突,強(qiáng)行將人設(shè)直接改成了王保保的女兒,北元的公主,朱棣的摯愛,
按這種劇情發(fā)展趨勢,大約原本編劇的本意,還想要讓她與朱棣的愛情,作為兩個政權(quán)、兩個民族從戰(zhàn)爭走向和解的象征?
——知道歷史上的朱棣,究竟是什么人么?年少時就是常年御邊北征的大明燕王,登基后五次北征蒙古,死在征途的戎馬帝皇,非要讓他【認(rèn)仇為愛】?
好在正式播出版的版本,將原定80集的戲,直接刪到了45集,也刪掉了這位海別公主的絕大部分戲份,才避免了一部朱棣為大男主的歷史大劇,淪為“瑪麗蘇大女主劇”。
只不過朱棣41集才登基為永樂皇帝,45集就駕崩,永樂二十三年帝皇生涯,文治武功,幾乎一筆帶過……
如此“頭重腳輕”的畸形劇設(shè),也成為不可避免的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