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宦官制度,歷時數(shù)千年之久,直到帝制終結(jié)才滅亡的根本原因:皇權(quán)的政治需要。
皇帝需要一群沒有生育能力、難以家族化、不能被外朝官員同化的私人奴仆,為其發(fā)號施令、施行政務(wù)的助手。
與之相比,后妃美女云集的帝皇后宮,“避免穢亂宮廷”這個直接理由,終究也只是次要原因。
其實誰都明白,被閹割了的男人依舊是男人,有著男性意識,任憑宦官們充斥后宮,整天近距離觀摩嬪妃們的香肩玉背,和嬪妃們各種頻繁的肢體觸碰,為她們梳頭洗浴,難道就不算是給皇帝【戴綠帽】了?
古代皇帝們并不是自欺欺人的白癡。他們之所以不糾結(jié)這個問題,其實也是【無可奈何】。
如果宮廷中完全不用宦官,徹底排斥除皇帝之外一切完整和不完整的男人的存在,改用宮女或者說女官,行不行呢?
然而女官們是有生育能力的,有個人情欲的,如果用她們?nèi)ト〈鹿俚娜抗δ?,除了?nèi)廷灑掃,服務(wù)皇帝和后妃之外,其實也需要因為傳遞政令,去和外朝的男性官員頻繁接觸……
這樣一來,就很難保證女官們不會因此和外朝私下勾連,那淆亂的就不止是皇族血統(tǒng),而是大政朝綱了。
因此,這才是歷朝歷代也嘗試著推行過【宮廷女官制度】,卻終究難以取代對男性施以閹割、看似“不人道”的宦官制度的根本原因。閹人比宮女力氣大,能干更多體力活,雖然也是事實,但終究只是次要原因。
漢武帝劉徹,屢次對犯法的臣屬施以宮刑,除了眾所周知的司馬遷,僅僅因為給李陵辯護,違逆漢武帝之意,就遭此酷刑外,而且,像名臣張湯的兒子張賀,音樂家李延年,漢宣帝的岳父許廣漢,甚至還有樓蘭國派到漢朝當人質(zhì)的王子,都是因過失或罪責,就被處以宮刑。
而這些受刑后的臣屬,直接擔任漢朝的掖庭令(太監(jiān)總管)及其下屬官員,他們甚至還可以在宮外有自己住所,保留原來的妻室并共同生活。如張賀、許廣漢都是如此。
司馬遷受刑后,也同樣被任命為當時專門由宦官擔任的中書令要職。所以,漢武帝對待司馬遷,就是視同于宦官的。
起自草根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對女官制度最重視的一個皇帝。他一方面嚴厲限制宦官,禁止宦官識字,更別說干政,另一方面施行了一套機構(gòu)完備、系統(tǒng)獨立、職掌明確、屬員眾多的女官制度,大量招摹識字、獨身/守寡的婦人,入宮成為女官。
這未嘗不是因為他老人家的樸素民間意識,明白被閹割的宦官們,很大程度上一樣是無時無刻都在給皇帝“戴綠帽”,希望能用女官制徹底取而代之,然而終究還是不成。因為女官局限于宮廷,代替不了宦官在外朝奔走的功能。
等明宣宗宣德年間廢了宦官識字的禁令,開內(nèi)書堂后,宦官們就重新成為大明皇權(quán)的得力助手了。女官制度也日益落寞,漸漸淡出了大明宮廷。到了清朝,女官制度更是形同虛設(shè)。
而古代波斯、印度、東羅馬宮廷,大量使用的那種宦官,其實本質(zhì)上“半閹人”,倒真的只是防止皇族血統(tǒng)被混淆而已,只要不和后妃生下野種,帝王們根本不在乎被戴多少“綠帽子”。
而中世紀歐洲宮廷,充斥著公開的婚外情,女沙皇伊麗莎白一世急于得到孫輩繼承人,甚至公開對自己的養(yǎng)子兼外甥,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說:【只有皇后/王后/皇儲妃生下的才是正統(tǒng)繼承人,沒人在乎其真正生父是誰】,公開鼓勵媳婦去多找情人,給沒有生育能力的養(yǎng)子去戴綠帽,就這樣在兩人婚后九年,終于得到了皇子保羅。
葉卡捷琳娜:
這樣的歐洲宮廷,當然完全不需要宦官的存在了。
又比如日本古代宮廷,絕大多數(shù)時候,天皇根本無權(quán)、只是一塊招牌,女官們和外朝公卿公開勾連,從來都習(xí)以為常,當然也更不需要宦官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