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蘇東坡何以從《績溪縣志》中消失






何以從縣志中消失


汪  彪

微信版第1163期

在績溪上初中時,聽老師講,那位寫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句的大文豪蘇軾(世稱蘇東坡),曾到過績溪,當時他弟弟蘇轍在績溪任縣令,他是來看望弟弟的。還說,城西的“來蘇橋”就是因此得名。

那時中學有一片農(nóng)場,每次去勞動雖不用過橋,但總要從“來蘇橋”邊上經(jīng)過。暑假時,學校安排人員到農(nóng)場看護,我們幾個要好的伙伴總是積極報名,看護什么莊稼沒印象了,只記得利用這個難得機會,在“來蘇橋”下劃過水,撥開水草逮過花花(蝦子),搬開石頭捉過卡卡(螃蟹)。


“來蘇橋”,在1998年版《績溪縣志》里有如下記載,“宋蘇轍宰績,東坡自海南來視其弟,轍領士大夫迎于此。原為渡,市民葛彥敬造石橋,橋東建亭,后橋圮......”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蘇軾曾從海南到績溪來看望弟弟蘇轍這一點是深信不疑的。后來在宣城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績溪縣令蘇轍”,文中說“蘇軾在其弟執(zhí)耳績溪之時,特地從黃州專程趕來看望......”

2011年新版《績溪縣志》,對“來蘇橋”是這樣描述的:“宋代市民葛彥敬造石橋紀念蘇轍宰績,并在橋東建亭,后橋圮......”抺去了原先縣志中關于蘇軾來績溪的內(nèi)容。

那東坡先生究竟是從海南來績溪,還是從黃州來的?或者根本沒有翔實資料能夠證明他到過績溪,要不東坡先生怎么從新版縣志里消失了呢?

查了眾多資料,發(fā)現(xiàn)蘇轍在績溪任縣令是有記載的。1084年9月,蘇轍在筠州被量移為歙州績溪縣令,當蘇轍趕到任上時,已是1085年三四月間,在績只有半年多時間,也有說八個月,無論哪種說法,蘇轍在績溪任縣令時間可以確定在1085年。

可是,蘇軾來績溪的事沒找到只言片語,是史學家們疏忽了,還是相較于蘇軾一生大起大落,這么一個小小歷史瞬間根本不值一提呢?

沒找到蘇軾來過績溪的歷史紀錄,卻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蘇軾從黃州來績溪,或者由海南來績溪的說法,都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蘇軾不可能是從黃州來績溪。黃州就是現(xiàn)今湖北省黃岡市城區(qū)。1079年8月因“烏臺詩案”,蘇軾被關押103天后,貶到黃州,他弟弟蘇轍也受牽連被貶為監(jiān)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

蘇軾是1080年2月1日到達黃州的,在黃州生活四年多,寫下《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寫就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還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蘇東坡名號由此而來,甚至蓋過他的大名蘇軾。他在黃州還鼓搗出諸如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魚等一系列東坡菜系。

一直到1084年4月6日蘇軾才離開黃州,按旨意去汝州任職,途中他自己先行到九江上廬山,并趕往筠州探望蘇轍,4月29日兄弟相見。停留十日后,5月9日離開筠州,返回九江準備與晚幾日離開黃州的家人會合,等家人期間,又一次游玩廬山,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名句。下得廬山與家人相聚,在湖口寫下《石鐘山記》后繼續(xù)東行,于1084年6月底到達金陵(今南京)。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說明蘇軾離開黃州后,確實見了蘇轍,但不是在績溪見的,而是在筠州見的,這個時候,蘇轍還沒接到去績溪上任的通知呢。

蘇軾更不可能是由海南到績溪。離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可謂是東山再起,卻又于1094年4月開始,朝廷兩個月內(nèi)連發(fā)四次誥命,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后貶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痹诨葜菥幼∪旰?,蘇軾又貶至今天的海南省儋州,于此同時弟弟蘇轍貶雷州(今廣東湛江),兄弟二人于1097年5月11日在廣西藤州相遇并同行,6月至雷州,據(jù)記載,這是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聚。

1097年7月蘇軾抵達儋州,他把儋州當成自己第二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跟從蘇軾。在宋代建立后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來過之后,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當?shù)匾恢卑烟K軾看作是儋州文化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崇敬。

1100年6月20日,蘇軾在這個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地方生活三年之后,終于接到朝廷大赦天下詔令,得以重返中原。北歸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

大家想想,1100年蘇軾離開海南時,離蘇轍在績溪任縣令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15年,這個時候的蘇轍居穎川,蘇軾怎么可能從海南到績溪見蘇轍呢?


如果蘇軾到過績溪,最大可能是從宜興出發(fā)的。前面說過,蘇軾1084年4月6日離開黃州,按旨意要去汝州任職,6月底到達南京,8月14日離開南京繼續(xù)往汝州走。其實這時蘇軾已將自己安身立命之處選在了當年的常州宜興,因為在任杭州通判時,他曾經(jīng)在這里買過一些田地。

蘇軾帶著家人一邊緩緩北上往汝州方向走,一邊寫了一篇《乞常州居住表》上呈,過了一個月,又寫了一篇《乞常州居住表》希望恩準。緩緩北上過程中,經(jīng)泗州、宿州到達南都(南陽),終于在1085年3月6日,接到朝廷降旨準蘇軾暫住常州。于是在4月3日蘇軾帶著家人離開南都,5月23日抵達宜興縣的新家。可到宜興才十天,又被任命為登州太守。于是6月動身,經(jīng)泰州、過揚州、抵楚州(鳳陽縣),9月初到淮口。一家人由膠州附近走海路,10月達密州,10月15日抵達登州。

各位看官請注意,蘇軾1085年6月動身離開宜興,10月15日抵達上任的登州,這個時間段與蘇轍任績溪縣令時間是有重疊的。大膽推測一下,蘇軾離開宜興到登州上任途中,繞了一個彎,到績溪看望了弟弟蘇轍,這與當初離開黃州到汝州上任,繞道九江兩上廬山,并去筠州看望蘇轍如出一轍。這只是猜測,當不得真,因為翻遍各種書籍,始終找不到一點點能夠佐證這一猜測的依據(jù)。


既然沒有相關史料來證明,那蘇軾到績溪與蘇轍相見這種說法,為什么能從古傳到今呢?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是初成縣志里有記載。《績溪縣志》于明弘治時草創(chuàng),離蘇轍宰績的1085年,已經(jīng)過去400多年,在古代沒有詳細史料提供重要參考的情況下,對蘇軾來績這一段一定是缺少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容易形成以訛傳訛的結果。莫非把蘇軾到筠州見蘇轍誤傳成在績溪見的?畢竟這次相見是在蘇轍任職績溪的前一年,時間上很近,容易混淆。

二是清人趙繼序留有詩。清人趙繼序有一首五言詩,一直被認為是記述了蘇軾來績這段軼事佳話。詩云:“年年車馬渡,人只記來蘇;海外欣歸止,中山急友于。聞名相倒履,覽勝幾提壺;千古清風在,長留水一隅?!比绻@首詩真是為蘇軾而作,那趙繼序不也是參照明弘治草創(chuàng)的《績溪縣志》寫么?明朝就搞錯了,清朝還能對嗎?或者說這首詩根本就是為蘇轍任職績溪而作,是不是也能解釋得通?

三是績溪汪秀才獲贈詩。蘇軾贈詩績溪西園隱士汪覃,標題為《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詩見寄次其韻》,意思是:汪覃秀才隱居山里,寄詩給我,我按照他原來的韻,和詩一首。古人以詩的形式書信來往,可能被后人誤以為蘇軾在績溪寫的詩。

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歷史線索,證明東坡先生來過績溪,新版縣志里,蘇東坡也消失了,來蘇古橋僅殘留半座。也許有一天,某位鄉(xiāng)賢從浩瀚繁雜的史料中,找到了蘇軾來過績溪的有力證據(jù),那就應該把東坡先生請回縣志里;也許蘇軾來績溪這事,永遠無法證實,那就讓它繼續(xù)作為民間傳說吧。

其實這些沒有那么重要,“來蘇橋”的基座,早已深深扎在績溪的土壤里,那位“一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有血有肉有風骨的蘇東坡,已經(jīng)留在了績溪人民心中。

(作者系皖南人,現(xiàn)居武漢,長期在部隊工作,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在多個媒體上發(fā)表過作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績溪“來蘇橋”的由來(轉載)
蘇軾蘇轍詩文中的兄弟情
蘇軾世系與年譜簡編
宋詞中的成語17丨蘇軾之“悲歡離合”:哥倆好,那是真的好(中)
【九江文史】馮曉暉——圓通寺里“三蘇”圓通
幸與不幸在路上一直平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