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4
3
期
許
國
公
吳
潛
年
譜
高生元
著名詞學(xué)家宛敏灝教授,生前曾對南宋狀元吳潛做過專題研究,著有《為吳潛辯誣》《吳潛年譜》等多篇重要文章,為后人研究吳潛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吳潛年譜》這篇文中作注曰:“吳潛為晚宋愛國詞人,在政治斗爭中被賈似道等投降派所害。去歲為其逝世七百周年,因求明吳宗周撰《吳許公年譜》未得,遂掇拾資料成此初稿,世系里貫而外,特詳其政治主張和活動及創(chuàng)作之有年代可稽者,聊備文史研究中諭世知人的參考?!彼麑ξ磳ぴL到明吳宗周所撰《吳許公年譜》而遺憾,故特囑咐其弟子恢復(fù)高考首屆研究生湯華泉繼續(xù)尋訪。
數(shù)年前,湯華泉教授在其學(xué)生王秋明處得知,寧國高生元搜尋到吳宗周撰《吳許公年譜》,于2016年國慶節(jié)假期趕到寧國市高生元處,見到了晚清時期印制的《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年譜目錄》,他認(rèn)定此年譜就是明吳宗周所撰《吳許公年譜》。此房吳氏系吳潛三子吳玠后裔,《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年譜目錄》是寧國《高筍塘吳氏宗譜》中的一部分。
我對吳潛的研究與探索已近20年,搜尋到有關(guān)吳潛家族的族譜達五種,今據(jù)《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年譜目錄》等史料,編輯成《許國公吳潛年譜》。
01
吳潛世系
安徽寧國云梯、宣城白馬山一帶吳潛家族,祖籍平江姑蘇,始祖亶父,二世泰伯,三世季簡,傳至八十世竦公隱潛州(今浙江省臨安市于潛鎮(zhèn)),竦傳琳,琳傳嵩,嵩傳敬忠,敬忠傳景和,景和傳君寵,具有功于當(dāng)代,君寵傳至宋太祖時以功授水陸支度轉(zhuǎn)運使仁壽。八十六世吳仁壽(938—1002)因“宦游宛寧,覽云梯之景:山岳若城廓之狀,風(fēng)土有生化之機,可為勝境,遂卜居焉?!眳侨蕢蹫檫w寧國始祖,自此定居該地,世代繁衍。
吳仁壽生三子:長子猛修徙宣城白馬山,次子仲儼留居云梯,三子季侃復(fù)遷平江。
八十七世孟修,為吳氏遷宣城白馬山始祖。孟修生三子:長子達道,次子居仁,三子由義。
白馬山今為宣州區(qū)水東鎮(zhèn)稽亭村白馬山村民組,白馬山村民組舊名為“吳村”。其后裔分別遷至寧國府之南門、北門、張家沖、洪楊村,后蔡,水東,建平簟市,寧國縣城、文脊山、三元、張村、南極等地。
八十八世達道生二子:長子宮府(太平事,居本宅),次子縣尉(居蔡后)
八十九世宮府生五子:長子安謙(徙寧國文脊山),次子安讓(居水東),三子安復(fù)(居后潭,當(dāng)在今水東鎮(zhèn)東岸河邊),四子安諒(官校書郎,居小坂嶺),五子安禮(大秀才)。
九十世安禮生二子:長子彌遠(yuǎn)(五七朝奉),次子彌高(節(jié)度使)。
九十一世彌遠(yuǎn)生六子:長子昇,次子昶,三子旭,四子章,五子商,六子高。
九十二世高生四子:長子承,次子定,三子輿,四子奭。
九十三世奭生三子:長子淑,次子洙(太師、滕國公),三子淇。
九十四世洙生三子:長子丕應(yīng),次子丕承(入贅金陵高淳永寧鄉(xiāng)茅城劉絳女。太師、越國公。民國二十三年《高淳縣志·列傳·鄉(xiāng)賢》、《宣城歷代名人·上卷》中《南宋進士吳柔勝》一文均訛“丕承”為“丕”),三子丕顯。
九十五世丕承生二子,長子柔立(解元,太師、魏國公),次子柔勝。柔勝以高淳籍登進士。后來柔勝以水患攜其子歸宗宣城寧國,居寧國城里西門內(nèi)(今為老市委大院東邊,舊時此地是柔勝族宗祠)。柔勝在寧國城里購置了許多房產(chǎn),東營街、西營街大部分店鋪都是吳家的,巫山嶺也是吳家的,時稱“吳山”。吳柔勝晚年徙居宣州。卒葬于長安鄉(xiāng)宋山石岡之原(今為宣州區(qū)新田鎮(zhèn)境內(nèi)小勞山)。
九十六世柔勝生四子:長子源,次子泳,三子淵,四子潛。
九十七世吳潛生四子:長子璞、次子琳、三子玠,女適寧國縣奚季虎(吏部尚書)。
02
萬歷《吳許公年譜》原序
吳許公①年譜序
世孫宗周②編,董中丞杰③序。萬歷中,孫、國子生禮卿④重刻,汪中丞尚寧⑤、梅參政守德⑥并有序。
汪序云: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尚友也,宜哉!予時切嗟于吳子立之語次,先許國遺行曰:先君子何可當(dāng)也,予特謂君子賢賢之情然爾。予學(xué)也,慵探往史,亦僅僅耳。茲復(fù)闕年譜徧,嘆曰:士之尚友也。古之人有在今人中,天下士即在一鄉(xiāng)中,豈其必遠(yuǎn)慕哉?要在厚于取善云爾。略舉有宋相業(yè)趙、張、薛、向,肇運之相也;呂、李、王、司馬,保治之相也;寇、韓、范、富,濟艱之相也。國運孱微,天步臲卼,綿延線存,固諸公之力也。其顛造鈞階,雖善莫何,則諸人為可恨爾。竊窺公戢亂之了,靖安之猷,弘遠(yuǎn)之謨,真社稷臣也。而直心正氣,絕意私恤,遠(yuǎn)脫淟涊,百折不回,卒遠(yuǎn)竄以沒,殆接比天民風(fēng)采。公自疏先臣正肅公,所師朱文公,所交彭龜年、楊簡等皆一時君子大老。若得罪于君子時日,何以見先臣家學(xué)源流?百世之下相見心神。
公由郎官至公相,歷七十余轉(zhuǎn),奏札存者三百余首。皆因事訥誨,隨疾投療。前輩董公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發(fā)為堯舜君民之政,言大非侈之謂矣。昔時蠱已甚,當(dāng)季運入相甫二年,秉政僅七月,以似道抑扼,天實靳之,公曷故焉。予嘗歷關(guān)中華州,于古剎中見寇萊公遺像,肅下拜,慨懷凄然。萊公與公具以同列讒擠去相位,身殞嶺表,跡亦偶相類。萊公子姓今散海內(nèi),及有顯者俱不可知。而公家故里子姓云礽,賢英輩出,能步公之武者比比,名賢之澤何光遠(yuǎn)矣。
予里人也,閱是編挹聲聞益詳。羽儀當(dāng)時,風(fēng)傳后世,先生為不朽也。烏川彼須曳赫奕,草木罔腐哉?!墩Z》云:文獻足征,年譜文之詳者。賢胤祚后,先編纂之,勤來學(xué)承嘉惠矣。家乘云已哉!
吳子立之,名禮卿,公十世孫,文行志節(jié),于公蔚然有光,會際昌期,呂、李、王、司馬保治之運也,是歲應(yīng)貢上京師,速予牟其端,敬忘不佞以復(fù)。
通議大夫、提督軍務(wù)、并巡撫江西右副都御史汪尚寧撰。
梅序云:
吳許國年譜二卷,肇厥八世孫臨江公子旦氏銓次,業(yè)已就梓,藏于家閱六紀(jì),浸成漫漶。今嗣孫孝廉君立之葺刻以傳,謂守德里人也,征敘焉。孝廉博雅淑姿,繩武不匱有足尚者。敘曰:
余讀宋史至許公列傳,雖述敘潦略,評騭依違,猶輒黯然低回者久之,逮考世于今則爽然自失矣。蓋其始悲棘繩之遇,而終定志乎塞馬之幾焉。公發(fā)家鼎元,歷階鈞軸,殖材鴻朗,畜德淵渟,剴直擬于中壘,通達方之太傅。即寶祐間厄丁陽九,運北退飛,假令夷吾江左,安必亡還古社之望、灑北轅之恥乎?而事謬不然,投魑魅以為鄰,放江潭而憔悴。竟蒙腹刃,莫遂首丘,致命之夕,中孚應(yīng)天,風(fēng)雷答響。嗟夫!豈天之所授命者,博顧攽其鑒而謀適不用邪?抑果美好者不祥而長算,卒詘于短造邪?間嘗手其殆詞,則托逍遙于曳杖,慎臨履以啟衾,殆亦齊殤彭之殊,化鏡天人之大端,諸所建樹非無本矣。
茲沂公之世三百祀有贏,宋屋以墟,而彼奇詆蜈蚣深仇,鳩羽者志士且惡稱道之,乃公山岳之瞻益崇,往古龜貂之慶弗替。方今是譜也,復(fù)有所以闡幽光而恢懿烈者焉?!墩Z》曰:“福與禍并,吊與慶仍?!庇辔镀溲?,故用以爽然自失也,而竊定志于塞馬者與?公才長,奏對先后凡若干疏具譜中,其允矣經(jīng)國者之耆蔡哉!
吳之俊髦,多且彬彬,行將試焉,勉矣。
萬歷甲戌冬月,梅守德純父撰。
——序文錄自萬歷五年《寧國府志》
簡注:
①吳許公,即吳潛,宣城人,字毅夫,號履齋,柔勝四子。嘉定十年狀元,官至左丞相,敕封許國公。
②吳宗周,吳潛的七世孫。宗周,字子旦,號石岡,宣城人。弘治丙辰進士,官至臨江府知府。編纂《吳許公年譜》,未刊印。
③董杰,字萬英,涇縣人,進士。董杰序已佚。
④吳禮卿,字立之,宣城人,吳宗周之孫。印制祖父吳宗周編纂的《吳許公年譜》。
⑤汪尚寧,字延德,歙縣人。纂嘉靖《徽州府志》,官至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⑥梅守德,字純父,宣城人。歷任浙江臺州推官、戶部主事、山東學(xué)政、云南參政。
03
許國公吳潛年譜
公姓吳氏,諱潛,字毅夫,自號履齋。
曾大父諱洙,官學(xué)諭,累贈太師、滕國公。
大父諱丕承,嘗兩領(lǐng)鄉(xiāng)薦,上禮部不及仕,累贈太師、越國公。
考諱柔勝,少師朱文公,孝宗淳熙辛丑黃由榜進士,仕終秘閣修撰,贈觀文殿大學(xué)士、太師、魏國公,謚“正肅”。
慶元元年乙卯(1195) 1歲
吳潛,字毅夫,自號履齋,柔勝四子,夏五月初四日戊子時生于安吉州新市鎮(zhèn)(今為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zhèn))之寓舍。
二年丙辰(1196) 2歲
夏四月一日,母親魯國夫人沈氏病逝,葬于宣城之蔣山。
三年丁巳(1197年) 3歲
四年戊午(1198年) 4歲
五年己未(1199年) 5歲
六年庚申(1200) 6歲
吳潛游學(xué)于寧國、宣州、涇縣及溧水等地。
嘉泰元年辛酉(1201) 7歲
二年壬戌(1202) 8歲
三年癸亥(1203) 9歲
四年甲子(1204) 10歲
開禧元年乙丑(1205) 11歲
二年丙寅(1206) 12歲
三年丁卯(1207) 13歲
嘉定元年戊辰(1208) 14歲
入州學(xué)。
二年己巳(1209) 15歲
三年庚午(1210) 16歲
秋八月,領(lǐng)鄉(xiāng)舉。
四年辛未(1211) 17歲
五年壬申(1212) 18歲
六年癸酉(1213) 19歲
春三月,取夫人平氏。平氏溧水世家。
七年甲戌(1214) 20歲
吳柔勝三子吳淵,于嘉定七年(1214)中進士。
吳淵,字道夫,吳柔勝第三子,宣州寧國人。生于宋光宗紹熙辛亥年(1191),登嘉定七年(1214)進士,調(diào)建德主簿。丞相史彌遠(yuǎn)在館中留他,將授以開化尉,他謝道:“甫得一官,何敢躁進?”彌遠(yuǎn)就不再強他。累官兵部尚書,進端明殿學(xué)士,江東安撫使、拜資政殿大學(xué)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予祠。又力戰(zhàn)有功。拜參知政事。卒于理宗寶祐丁巳年(1257),年六十七歲。葬曷山之原(曷山,《太平寰宇記》、清嘉慶《寧國府志》載,即文脊山,在寧國縣)。淵著有《退庵集》《退庵詞》、奏議及《易解》,《宋史》本傳傳于世。取趙氏湖州帝裔,贈吉國夫人,生卒失考。與公合葬。生子三:琚、環(huán)、瑋。
長子琚,字禹瑜,生于嘉定年間,初以蔭授屯田郎兼虞部,咸淳丁卯年(1267)擢員外郎。呂文德守襄陽表為裨將,典饋餉材用。累官淮東安撫使,改川陜宣諭史。卒失考。娶張氏饒州人,封郡主,生卒失考,合葬曷山。以水東族人魁四之子寶義為嗣。
次子環(huán),字禹玟,以待補太學(xué)生,官授太常寺郊社署令,轉(zhuǎn)寺簿。生卒失考,葬后潭之游村。娶朱氏,新安文公之后曾孫女,生卒失考,葬高陵。生一子寶仁。
三子瑋,字禹琦,以詞科授紹興府通判,卒于官旅,櫬規(guī)輿。生卒失考。娶劉氏,生卒失考。合葬后潭。生一子寶量。
八年乙亥(1215) 21歲
九年丙子(1216) 22歲
春三月,子璞生(吳璞世表見后)。秋再領(lǐng)鄉(xiāng)舉。
十年丁丑(1217) 23歲
登禮部進士第一(吳潛為狀元,共有523人進士及第)。寧國時有民謠:“水打北園廟,寧國出狀元。”秋八月七日特授承事郎、簽書鎮(zhèn)東節(jié)度判官。
誥詞。
臺臣盛章論罰奉祠。
十一年戊寅(1218) 24歲
里居。
十二年己卯(1219) 25歲
里居。
十二年庚辰(1220) 26歲
里居。
十四年辛己(1221) 27歲
里居。春正月,子琳生。夏五月二十二日降授承務(wù)郎。
吳琳,一作璘,字禹玉,號存吾,行尚六。潛之次子,身長八尺,有奇美須髯。喜吟詩。染翰真草隸篆,皆造精妙,趙子昂見而起敬。嘗臥病旬日,以指于胸前布衾上書不少停。病愈起,視布衾已穿矣。今玄觀尚存“鰲峰”二大字筆力端勁,足為書法一絕。所為有《存吾詩文集》。舊譜嘗為元江東招討使,懷遠(yuǎn)大將軍,鎮(zhèn)金陵。謚“忠狀”,及考履齋辭相奏疏有曰:“拔擢之俊,偏及于豚犬。”又已蔭授于宋朝,豈非舊譜殘闕纂紀(jì)不免于訛謬歟?公嘗辟南墅,名曰清勝園;引水鑿池曰錦波。徜徉觴詠,以終天年。生于嘉定辛巳年正月,見《甘梅軒詩》及《許公年譜》,余無考。娶劉氏,金壇虎臣之女,封碩人,生卒失考。合葬寧國縣香城鄉(xiāng)三十九都高村之汪溪山,土人呼為吳平章墓?!樱簩毴濉殏?。一女適彭澤令南湖(屬宣城)貢松。
長子寶儒,字叔武,行景四,號止水,生于寶祐甲寅年(1254)五月初四日?!皶r故府官、都管湯彬總督田財契券。有元混一,詔民間獻田于東宮者計畝嘗官,(湯)彬私以所掌獻,計一千三百余頃,授平江路總管。朝廷以田租勒石縣司,因以為糧額,宣民不勝重斂之苦。公(寶儒)與從兄弟入朝訴其不平,世祖始知湯彬之奸。太子亦悔,減田一萬畝以給家眾,各授官有差。公(寶儒)累官南雄路總管,治行卓然?!睍r江南歲祲,流徙甚眾,母劉夫人在家,寶儒棄官歸養(yǎng),以俸余給族人,賴以安全。嘗給亭于府南城下,匾曰“香遠(yuǎn)”,吟嘯以終。卒于元至大辛亥年(1311)五月十二日。葬高村父招討墓右。娶汪氏,白鹿貴銘之女,封延陵郡夫人,生于宋寶祐癸丑年(1253)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元大德丙午年(1306)七月二十一日,葬慈溪滕國公墓側(cè)。生子二:锳、錀。
次子寶傳,字叔達,行景八,生卒失考。娶劉氏,溧水伯英之女,生卒失考。合葬響山。生子三:鎰、鍇、鋼。
十五年壬午(1222) 28歲
春二月十一日,敘復(fù)承事郎、主管華州云臺觀。某月日授揚州通判。
某月日以制臣鄭損論奉祠。
三月十五日,轉(zhuǎn)宣教郎,差遣如故。
夏四月二十四日,以寶璽恩轉(zhuǎn)奉議郎。誥詞。
某月日授廣德軍通判,不赴。
十六年癸未(1223) 29歲
里居。夏五月,子玠生。
吳玠,字禹珪,行尚八。宋司門,履歷未詳,卒失考。娶杜氏湖州伯朗之女,生卒失考。合葬四十六都之界溪。生子二:寶親、寶聚。
寶親,字叔訓(xùn),行景九。元大德間廉訪使盧摯薦寶親除御史,歷任國子司業(yè)。生于咸淳甲戌年(1274)十二月二十日,卒于元天歷己巳年(1329)十月初五日,葬王村白云庵址。娶薛氏湖州人,生卒失考,葬在城本宅東,贈令人。繼娶杜氏,封令人,生卒失考,與公合葬。子三,女二。
寶聚,字伯真,娶孫氏。生于景炎元年(1276)二月初四日戌時。元世祖至元年間由宣(城)播遷開創(chuàng)于(寧國縣)茭筍塘。為寧國茭筍堂(今寧國三元)吳氏始祖,趙孟頫與之友善。歿于至正甲申年(1344)五月一日辰時。孫氏生于景炎戊寅年(1278)十二月初二日,歿于至正二年(1342)四月十一日亥時。子二。
六月二十七日,衛(wèi)國夫人平氏薨,葬于崐山鄉(xiāng)黎橋?qū)氻斔轮畟?cè)(今為宣州區(qū)南湖鄉(xiāng)崐山村)。吳潛年少時,嘗侍父館于夫人父家。平氏之父見而奇之,以夫人妻焉。夫人歿后,吳潛因感平公之知己,遂不復(fù)娶,并不畜婢妾。
十七年甲申(1124) 30歲
夏五月二十一日,潛父吳柔勝(1154—1224)卒,享年71歲。吳柔勝仕至直華文閣,秘閣修撰等。卒贈觀文殿大學(xué)士、太師、魏國公,謚“正肅”。
冬十一月乙酉,潛奉柩葬父于長安鄉(xiāng)宋山石岡之原(今為宣州區(qū)新田鎮(zhèn)境內(nèi)勞山),憂居。
左丞相許國公臣吳潛授敕封爾故父柔勝太師魏國公謚正肅誥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國家褒揚大丞而推恩必及于所生也。蓋敦本化俗以承顯揚之孝者,宜封先代具官左丞相進封許國公臣吳潛,天性忠鯁,學(xué)問淵深。負(fù)經(jīng)綸參贊之才,懷博古通今之蘊。故今特贈故父吳柔勝為太師,封魏國公,謚曰正肅。
敕曰:士有懿德,不發(fā)于身,特敕于后,爰加寵錫,永慰幽壤。
時咸淳二年正月十日。
寶慶元年乙酉(1225) 31歲
憂居。
二年丙戌(1226) 32歲
憂居。秋七月解服。
某月日召赴行在。
冬十二月初五日,特授秘書省正字。
三年丁亥(1227) 33歲
遷校書郎,添差通判嘉興府,代理嘉興府事。
紹定元年戊子(1228) 34歲
秋八月初二日,轉(zhuǎn)承議郎、行秘書省正字。
二年己丑(1229) 35歲
春正月初十日,特授行秘書省校書郎。轉(zhuǎn)任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誥詞。
某月日授添差通判嘉興府。
三年庚寅(1230) 36歲
夏三月十五,特授權(quán)發(fā)遣嘉興府事,申省辭免。
四年辛卯(1231) 37歲
遷尚右郎官。
臨安都城大火。潛冒顏直諫:“懷奸黨賊者誅,賈怨誤國者黜。”向丞相史彌遠(yuǎn)大膽提出六論:正君心,節(jié)奉給,賑災(zāi)救民,重用老練廉潔之臣,選用良將御外患,革吏弊以治新道。
五年壬辰(1232) 38歲
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誥詞。
秋七月某日,除太府少卿總領(lǐng)淮西,屢辭不允。
八月六日轉(zhuǎn)朝散大夫。誥詞。
六年癸巳(1233) 39歲
上廟堂白札,論用兵恢復(fù)河南不可輕易事。
史彌遠(yuǎn)死,理宗親政。蒙古約宋聯(lián)兵夾擊金國。潛提出:“以和為形,以守為攻,以戰(zhàn)為應(yīng)”之策。朝廷不采納。潛之后又上疏:“保蜀之方,護襄之策,防江之算,備海之宜?!?/span>
因議政卓有見識,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辭不就。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lǐng)。升太府卿,兼任沿江制置、建康知府、江東安撫留守。
端平元年甲午(1234) 40歲
春三月十七日,除太府卿兼權(quán)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司兼留守,辭免不允。誥詞。
金滅。
論金韃興亡本末甲午和戰(zhàn)非易事。
奏論今日進取有甚難者三事。
理宗詔求直言,潛上九事:①順應(yīng)時勢,更新治國方針;②培養(yǎng)太子,以傳帝王延續(xù)之福;③以厚德為綱常之根本;④端正文風(fēng);⑤廣蓄人才以備用;⑥體恤民力,使之寬裕;⑦戍邊之事應(yīng)吸取教訓(xùn),以圖新功;⑧改革貨幣流通制度,整頓金融秩序,提高國家財力;⑨探求百姓起事(農(nóng)民起義)原因,防患于未然。
秋八月三日,除秘撰都承。
因直論忤相鄭清之,以臺臣王定論主管紹興府千秋鴻禧觀。
二年乙未(1235) 41歲
春二月十九日,除秘閣修撰,代理江西轉(zhuǎn)運副使。
三月,潛入闕,升太常少卿、知鎮(zhèn)江府事。潛奏請改小斛斗的容量,減免租稅,讓民休生養(yǎng)息等十五事。
某月,兼知隆興府,主管江西安撫司。
公札申省乞往免貼納仍舊錢會中半。
秋七月六日,除太常少卿。誥詞。
奏以造熟鐵斛斗發(fā)下諸郡、納苗,使用寬人恤戶事。
奏乞廢隆興府進賢縣土坊鎮(zhèn),以免抑納酒稅害民之?dāng)_。
奏江右諸郡兵荒,已將與慶府紹定六年以前官物住催,乞行下本路一體蠲閣。
八月,轉(zhuǎn)朝請大夫。
奏論計畝官會一貫九害。
第二次計畝納錢。
第三次計畝納錢。
第四次論計畝納錢。
冬十一月六日,除右文殿修撰。誥詞。
某月日,除集文殿修撰、樞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州,五辭不就。
奏論和戰(zhàn)成敗大計,襄宜急救備不可缺。
上兩相札子,論京西既失,當(dāng)招收京淮丁壯為精兵以保江。
三年丙申(1236) 42歲
某月日,除權(quán)工部侍郎,知江州,辭不允。
奏乞選養(yǎng)宗子以系國本,以鎮(zhèn)人心。
嘉熙元年丁酉(1237) 43歲
春正月二十五日,除權(quán)兵部侍郎兼檢正。誥詞。
奏論士大夫私意之弊。
《履齋鴉涂集》成。
受賜。
奏論制國之事不懼則輕,徒懼則沮。
奏論分路取士以取淮襄人物守淮襄之土地。
夏六月,以臺臣蔣峴論興郡。
秋八月二十九日,除試工部侍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改知平江府,辭免不允。誥詞。
申省條具所改財計凋弊本末。
申省乞科撥顧逕增兵錢米。
申省乞截?fù)苠X米贍許浦寄招之軍。
申奏條畫兵備及論平江形勢數(shù)事。
申乞截福建民船錢米招精兵千人以防江海沖要。
上密院臺諫主盟兵備。
申密院條具防江利便。
申奏乞置橫江一軍防授內(nèi)外。
奏申安豐軍諸將功勞。
某月日,除工部侍郎兼浙西提舉。
二年戊戌(1238) 44歲
春正月,以與漕臣王野互論除職奉祠。
夏五月十二日,除寶謨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改玉隆萬壽宮。
六月,知太平州、措置采石江防、淮東總領(lǐng)財賦。代理戶部侍郎,知鎮(zhèn)江府。提出國家財力要“放水養(yǎng)魚”,反對竭澤而漁。
秋八月二十四日,除試戶部侍郎、淮東總領(lǐng)兼知鎮(zhèn)江府,辭免不允。誥詞。
奏乞選兵救合肥。
奏論江防五利。
奏乞重濠梁招信戍守。
申乞科降錢米以助調(diào)度。
奏已差軍剿逐韃賊。
奏論儀貞存亡關(guān)系江西。
申論團結(jié)淮民當(dāng)就用淮士曉練者任責(zé)。
奏論本所團到流民丁壯劫韃寨屢捷,置制司忌嫉興謗事。
申論本所綱運多被截?fù)堋?/span>
奏乞賞功以興起人心。
奏乞令東閫兼領(lǐng)總司以足兵食。
論招拱衛(wèi)軍駐札之地,不可在平江城內(nèi)者有三。
白札子論浙西諸屯水軍及民船分散外境,乞并行點集以防緩急。
論倭船住泊抽解,乞依舊制,在嘉興嚴(yán)禁銅錢走漏之敝,以助稱提。
申省論圍田米難催、乞免招拱衛(wèi)未定之軍,并以母病乞祠。
冬十二月初十日,轉(zhuǎn)朝議大夫差遣如故。誥詞。
(作者系寧國市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宣 城 市
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制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