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氣,凝結(jié)著古人的智慧,已延用千年,它是對時光的注釋,對自然變化的反映。
一年之中,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它們跟隨著季節(jié)的腳步,展開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的畫卷。
而春天,從乍暖還寒,到溫暖明媚,春深似海,在光陰里,它遵循著自然的規(guī)律,而節(jié)氣,就像春天的詩詞里,那一個個最亮眼的詩眼,為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也帶來了繁華熱鬧的生機(jī)。
春天的節(jié)氣,最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看著,聽著,念著,便醉了幾分,像一個個美麗的名字,呼之欲出的,是萬種風(fēng)情,是青春的嬌顏。
先說立春。經(jīng)過漫長的冬天,人們盼望春歸的心情分外迫切。
雖然天氣還是寒意十足,可只要立春了,便覺得春天已經(jīng)回來,不再那么難捱了似的。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
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東郊齋祭所,應(yīng)見五神來。
——唐·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立春這天早上,詩人頗有興致地賞看著林中積雪,到處是粉裝玉飾,一片潔白的冬景。但畢竟是立春了。窗前的翠竹經(jīng)雪裝飾,分外好看,而院子里盛開著梅花,卻也生趣盎然。東郊人們正忙著齋祭五神,討個吉祥如意。春天先來到了人們心里。
立春時,有的地方卻已有了春的意思,欣欣然萌發(fā)著春意了。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fēng)吹水綠參差。
——宋·張栻《立春偶成》
年底立春了,雖然還是冬天,天氣漸漸回暖,冰雪霜凍也還有,卻越來越少了。春天來到人間,最先知道的,是敏銳的植物。到處一片綠意,充滿了生機(jī),而一陣東風(fēng)吹來,江河之中水波碧綠,波光粼粼,也煥然一新了。此時,春意未濃,卻也讓人喜出望外了。
立春之后,是雨水。都說春雨貴如油,氣候回升,再經(jīng)過春雨的滋潤,沉寂已久的大地終于真正地復(fù)蘇。
殆盡冬寒柳罩煙,熏風(fēng)瑞氣滿山川。
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jī)待綠田。
——佚名《雨水》
東風(fēng)解凍,化為春雨,冬天的寒冷終于消散殆盡,柳樹的淡青如籠薄煙,暖暖的春風(fēng)吹拂著每一個角落。一陣陣的春雨,讓空氣更加清新,處處萌動著生機(jī),綠色如風(fēng)一樣很快占領(lǐng)了人間。
一番春雨后,像聽到召喚似的,萬物都迫不及待地醒來。而最平凡的小草卻最是積極熱情。
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
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
——唐·孟郊《春雨后》
昨夜的一場雨,已改變了世界,世間萬物紛紛蘇醒。而誰最先知道春的消息?是庭院里爭先恐后冒出來的綠草呀!它可謂是獨得春光了。
春天的第三個節(jié)氣,是驚蟄,驚,驚動,驚醒,蟄,蟄伏之物。驚蟄有雷,又名驚雷節(jié),無論是藏在何處的動物,都會被驚醒,陸續(xù)從洞里出來,迎接又一年的生涯。
老去何堪節(jié)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宋·張元干《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jié)》
詩人自嘲道,老了哪堪時光易逝,節(jié)氣相催啊。在半夜點著燈未眠,卻忽然聽到轟隆隆的巨大雷聲。一聲驚雷會將地下的蛇震起,就連蚯蚓,魚蝦,蛤蟆等物,也會紛紛出來吧!
驚蟄之雷,往往伴隨著陣陣春雨。
松聲夜半如傾瀑,憶坐西齋共不眠。
一鼓輕雷驚蟄后,細(xì)篩微雨落梅天。
臨流欲渡還休笑,送客歸來始惘然。
掩卷有誰知此意,一窗新綠待啼鵑。
——宋·舒岳祥《有懷正仲還雁峰詩》
夜半的松濤聲,就像是瀑布一般鳴響,詩人和好友共憶從前,興奮無眠。雷聲響動,細(xì)雨飄落梅花間。送朋友走的時候,還是笑著的,但獨自回來時,卻分外失落。有誰知道詩人此刻的心情呢?就像窗外的綠叢,等待著杜鵑的到來。驚蟄節(jié)后,春光越來越濃,然而朋友何時會再來?
春分,晝夜平分。天氣越來越和暖,春光明媚,生機(jī)盎然,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美好。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
——漢·司馬相如《春分》
春分這天,陰陽對分,桃花盛開,而燕子不顧微微的寒意飛回?;t柳綠,春燕歸來,而各地也有不同的風(fēng)俗,迎接和慶祝。比如在桌子上豎放雞蛋,寄予美好的寓意,還有在空曠處放風(fēng)箏玩耍,歡喜地融入春光里。
到了春分,無論南北,都迎來了春的回歸。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fēng)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宋·徐鉉《蘇醒》
春分時節(jié)雨水輕灑,楊柳輕拂帶回了遠(yuǎn)方的客人。北方的春天要來得晚一些,卻不知道在南方,早已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了。不過,到了春分時節(jié),再偏遠(yuǎn)苦寒的地方,也會被春光籠罩著,迎來欣欣向榮的景象。
清明節(jié)姍姍而來,不知不覺間,春已深了。清明時人們踏青,祭祖,戶外活動越來越多。
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清明節(jié),東風(fēng)里開著梨花,人們紛紛出城玩耍,踏青尋春。西湖的春色太美,都舍不得早早歸去,直到天已傍晚,笙歌已歇,才漸漸散去。此時西湖歸于平靜,萬樹楊柳只屬于婉轉(zhuǎn)啼唱的黃鶯,更是一番風(fēng)情。
清明時,總會下雨。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這一天,落著綿綿細(xì)雨,空氣變得傷感,路上的行人失魂感懷。這冷冷清清的時節(jié),不如一醉解千愁。借問當(dāng)?shù)厝撕翁幙梢再I酒?牧童笑著指向遠(yuǎn)遠(yuǎn)的杏花掩映的村落。
春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谷雨,意為雨生百谷。豐沛的雨水讓春天越來越繁茂,大地生機(jī)盈盈,春天卻也漸漸到了尾聲。
谷雨如絲復(fù)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
牡丹破萼櫻桃熟,未許飛花減卻春。
——宋·范成大《晚春田園雜興》
細(xì)雨像絲一樣,濺在地上,卻又似塵土,煮酒的瓶子有封口的蠟浮在上面,正是嘗酒的好時候。谷雨前后,櫻桃紅紅,快要熟了,牡丹卻剛剛張開花瓣,展放笑顏,好像是不肯讓紛紛飄墜的落花帶走春天。
谷雨不僅可賞牡丹,也是品新茶的時候,正所謂“雨前茶”,滋味上佳。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唐·陸希聲《陽羨雜詠十九首·茗坡》
農(nóng)歷二月的谷雨時節(jié),坡野上茶樹披著清露,分外鮮嫩喜人。宿醉已醒,拖著多病的身軀,憐惜地摘取幾片新芽,用來煎茶,既可消渴解乏,也可令人清醒,變得平和從容。茶香裊裊,時光悠然,這日子平淡,卻也美好。
谷雨過后,春漸漸老去,綠多紅稀,植物越發(fā)繁茂,天氣漸熱,宣告著春天的結(jié)束。
春天的六個節(jié)氣,包含著由淺及深,變化多姿的春天,就像一支支神奇的筆,精心地描繪,換了人間。到了春天,莫急,也莫憂,和一個個節(jié)氣一起,走過時光,看花開花落,春來春去,心中留下無數(shù)的美好,期待著下一回的相遇。
-作者-禾雨,喜歡詩詞的女子,在四季中尋找一個個美麗的細(xì)節(jié),愿時光留下溫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