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寶玉在疼痛難忍的昏睡中,黛玉前來探望,兩人都流著淚說了幾句知心的體貼話,院中有人說鳳姐來了。黛玉怕淚眼被瞧見笑話,就急忙從后院走了。
到了晚上寶玉怕黛玉擔心,便設(shè)法支開襲人,叫身邊唯一可托付心事的丫頭晴雯,拿上兩條半新不舊的手帕給黛玉送去。
當晴雯來到瀟湘館,見滿屋漆黑無點一燈,丫環(huán)春織說林姑娘已睡,聲響偏又被黛玉聽見,問明晴雯知是寶玉讓送的舊手帕,心中大悟忙收下。
這時的黛玉體會出寶玉私下傳遞舊手帕的苦心,不覺神魂馳蕩,由不得余意纏綿,也想不起要躲嫌避諱等事,便命丫頭春織掌燈,研墨蘸筆,在鋪開的舊帕上寫了起來。
〔一〕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撒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能不傷悲? 〔二〕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zhèn)日無心鎮(zhèn)日閑。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三〕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黛玉還要往下寫時,覺得渾身火熱,面上發(fā)燒,遂走到鏡前一照,只見腮上通紅,艷若桃花,卻不知病由此深。
這三首詩寫的各有側(cè)重,其一是回應(yīng)寶玉贈舊帕。黛玉說自己時常無端傷悲,今接舊帕方明淚流為誰。
其二是黛玉為愛而痛苦,看似整日有閑,實是內(nèi)心苦楚無從訴,只有暗自神傷淚千行。
其三是用“湘江舊跡”之典,意指娥皇、女英泣舜,她們淚漬斑竹后投水殉情而死。自己的淚也會浸漬窗前竹,象湘妃一樣踐諾。前人用此典故入詩,往往是寫生死別離之苦,此處說“湘江舊跡”,除了與“淚”有關(guān)外,似乎和寶玉挨打連系不大。
但若讀完紅樓夢一書,知道后面寶黛悲劇,就能完全理解這里用此典故的深意了。
從這三首絕句可看出,詩意著重寫了一個“淚”字,而這淚是黛玉為她的知己寶玉受苦而流的。書中多處描寫黛玉流淚,看似為自身的不幸而傷感,其實寶玉的不幸才是她最大的傷痛。
這應(yīng)是黛玉第一次比較直接的表達了自己對寶玉的感情和對未來的憂心,也是他們感情明朗化的一個開端。
作者簡介:趙留喜,號戩穀居士,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zhèn)人。有個人詩集《戩穀居詩稿》、《秋窗拾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