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詩歌四首》
詩歌的分類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
② 近體詩(唐以后的詩歌)包括律詩(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其中,律詩從上往下又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
2.詩歌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
3.詩歌按內(nèi)容分(題材):敘事詩、寫景詩、友情送別詩、愛國懷鄉(xiāng)詩、詠物詩、詠史懷古詩、邊塞征戰(zhàn)詩、山水田園詩等。
一、《觀滄?!?/strong>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等軍事著作。其詩以慷慨悲壯、宏偉壯觀著稱。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龜雖壽》《觀滄?!返仍娖?。
2.《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lǐng)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八五e?,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屬于實寫,描寫了海水和山島的景象,由遠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屬于想象的虛寫,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
這首寫景抒情詩,作者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展現(xiàn)了開闊的胸懷,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
名句填空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極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 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表現(xiàn)草木欣欣向榮,生機無限。
3.“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秋風蕭瑟,波浪滔天的雄偉壯觀的情景。
4.“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 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diào)。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diào),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見義,作者以奇特而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日月的氣勢,來表現(xiàn)詩人自己的寬廣胸懷和豪邁氣魄。這是千古名句。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背景: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作者聞訊,寫了這首詩寄給他,表示慰問。
2.譯文:
暮春時節(jié),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jīng)過五條溪水;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主題:
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和關(guān)切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自己遭遇的感傷情緒。
4.賞析要點: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是: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詩中寫“楊花”“子規(guī)”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在前兩句的寫景中有什么特色?)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jié),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diào)?!皸罨ā逼礋o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guī)”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
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節(jié)的一種哀傷、惆悵氣氛,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答:本詩最后兩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抒發(fā)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guān)心之情。
2.詩人為什么偏要寄愁心與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間最為濃郁,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歡離合。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
3.“我寄愁心與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當面說,卻要“與明月”,又是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齡“左遷”(貶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邊,“聞”、“遙”可證。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人。
2.首聯(lián):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客路”點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規(guī)定了全詩的情調(diào)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頷聯(lián):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xiàn)了出來。
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表現(xiàn)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于歲暮月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羆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
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不言思鄉(xiāng)之情,而思鄉(xiāng)之情自在其中??吹侥涎惚睔w,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游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xiāng)?!班l(xiāng)書”、“歸雁”與首聯(lián)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yīng),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xiāng)思愁情。
3.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壯麗畫面,寫出了詩人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詩人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懷。
名句填空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在描繪長江景色。
2.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蘊含新事物孕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表達作者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名句——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3.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見雁思親,表現(xiàn)了淡淡的思鄉(xiāng)愁緒。 4.這首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都是對偶句。
5.你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句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6.站在江邊微風輕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靜,一葉白帆悠然地飄蕩在江面上,恰似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美景。
四、《天凈沙·秋思》
1.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后人把他和關(guān)漢卿、白樸、王實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2.題目解說: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里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jié),“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內(nèi)容。
3.前兩句是寫景,末二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疤煅摹倍值闹赋?,與夕陽配合,正應(yīng)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愁悶。
4.此曲描繪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個景物構(gòu)成一幅水墨畫,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xiàn)一個長期漂泊異鄉(xiāng)的人的惆悵之情。
4~5句:用了夸張。表達游子漂泊在外思鄉(xiāng)的悲情,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8.《世說新語》二則
一、譯文:
《詠雪》譯文:
謝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與小輩談?wù)撐恼碌牧x理。不久,雪下急了,謝太傅高興地說:”白雪紛紛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大體可以比作把鹽撒在空中?!倍蹈绺绲呐畠赫f:”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起。”謝太傅大笑起來很高興。這就是謝太傅大哥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來。太丘便丟下(他)離開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來。陳元方當年7歲,在門外玩耍。友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說:”等您很久不來,已經(jīng)走了?!庇讶松鷼獾卣f:”不是人?。『蛣e人相約同行,自己卻丟下我走了?!痹秸f:”您與我父親約定在正午,過了正午還沒來,就是沒有誠信;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節(jié)?!庇讶藨M愧極了,下車拉元方,元方跑進門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詞語
(一)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不”通“否 ”
(二)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對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tǒng)稱。
今義:指兒子和女兒。
2.陳太丘與友期行:
古義:約定,動詞。
今義:日期,名詞。
3.太丘舍去:
古義:離去、離開
今義:前往。
4.下車引之:
古義:拉。
今義:引用。
5.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看。
今義:照顧或顧客。
三、課文分析
1.“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點撥:融洽歡快輕松。
2.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點撥:“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tǒng)一?!傲酢币挥骱迷谟幸庀?,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
3.文末為什么要強調(diào)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
4.《陳太丘與友人期》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是: 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對謝道韞的評價如何?
點撥:聰明有才學。
6.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
點撥: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jié)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xiàn)得較為有禮;當?shù)弥愄鹨严刃须x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yǎng)、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xiàn)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7.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點撥: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表現(xiàn)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zhì)。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xiàn)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8.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點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yīng)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yīng)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
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xiàn)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yǎng)嗎?
9.通過文章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以及對這兩人之間發(fā)生的事情的記敘,你能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 知錯能改
啟示: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還能寫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比喻詞嗎?能否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嗎?
詞:鵝毛、鴨絨、揚花、梨花、花絮、飛花,
句:①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③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
⑤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2)你還知道哪些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王冕四歲畫畫;曹植七歲做詩;甘羅十二歲做宰相;岳柱八歲指瑕;
12.《論語》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竭盡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講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fù)習過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有所成就,四十歲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歲時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能順從自己的意愿卻不越過法度。”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p>
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strong>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strong>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 ?/strong>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nbsp;(《雍也》)
譯文:孔子說:“知道學問和事業(yè)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strong>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strong>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nbsp;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strong>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p>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strong>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p>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卻也不可以奪去他的志氣?!?/strong>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p>
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strong>
二、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 儒 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 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墩撜Z》與《大學》《孟子》《中庸》 并稱“四書”。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 , 字 仲尼 ,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 政治家 、教育家 , 儒 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鬃颖缓笫澜y(tǒng)治者尊為“萬世師表”,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 孔孟 ”。
三、給下列字注音
論語( ) 不亦說乎( ) 不慍( )
三省吾身( ) 傳不習乎( )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則罔( ) 不學則殆( )
一簞食( )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篤志( )
四、解釋加點詞語
1.學而時習之(按時溫習)
2.有朋自遠方來(從)
3.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惱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
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
7.傳不習乎(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過)(法度)
11.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12.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無所適從 )
13.思而不學則殆(疑惑)
14.可以為師矣(可以)(憑借 )(作為)
15.人不堪其憂(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的人)(喜愛、愛好)
18.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彎著胳膊)(表修飾)
20.不義而富且貴(不正當?shù)氖侄危?/strong>
21.于我如浮云(對)
2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strong>(幾個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yōu)點)
24.子在川上曰(河邊)
25.逝者如斯夫(往,離去)(代詞,這,指河水)
26.不舍晝夜(止息)
27.三軍可奪帥也(指軍隊)
28.匹夫不可奪志也(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學而篤志(堅定)
30.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fā)問)(思考當年的事情)
五、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通 “悅”,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有”通“又” ,意思是 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六、古今異義詞語
1.學而時習之
(時,古義:按時;今義:時間。習,古義:溫習;今義:習慣 )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義:每天;今義:日子 。三,古義:多次,今義:數(shù)次)
3.溫故而知新
(古義:學過的知識 ;今義:舊的,過去的 )
4.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者,古義:好的方面,優(yōu)點;今義:好的。從,古義:引申為學習;今義:跟從。)
5.可以為師矣
(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允許 )
七、一詞多義
1.為: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可以為師矣(作為)
2.而:
人不知而不慍(表轉(zhuǎn)折,卻)
溫故而知新(表承接)
3.知:
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溫故而知新(理解和體會)
4.樂:
不亦樂乎(快樂)
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快樂)
八、詞語活用歸類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3.傳不習乎(動詞作名詞,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作動詞,喜愛,愛好)(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5.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6.擇其善者而從之(形容詞作名詞,好的方面,優(yōu)點)
7.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學過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新的知識)
九、主要內(nèi)容
1.談學習方法的: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談學習態(tài)度的:
①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3.談修身做人的: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不逾矩。
⑤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談?wù)湎r間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十、成語歸類(寫出文中成語,至少五個)
溫故知新、不恥下問、隨心所欲、不亦樂乎、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奪志、富貴浮云、簞食瓢飲
十一、按要求默寫
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guān)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yīng)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strong>
3.復(fù)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zhì)的句子是: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tài)度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庇纱宋覀兛梢月?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